大灾变之后的一百五十年里,蜂巢城的政权不断被推翻更迭。
这里最初是全世界所有幸存者的圣地,她如同一位母亲,会无私的庇护每一位孩子。
惊魂未定的无家可归人,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并在此定居。
起初的蜂巢城统治者是温和的,给人希望的。
那时人们常常聚集在城中心的恒星广场上,教皇带领着数十万人共做祷告,为遇难者默哀,安抚活人的悲伤和恐惧。
最高决策者也会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
“也许你已经失去了父母,爱人,孩子,但现在请环顾你的四周,这里每个人都是彼此的亲人。这里不会再有战争了,不会再有种族主义了,也不会再有恐惧纠缠。我们会真正地团结在一起!灾难永远不能击败人类,灾难只会让我们更加坚强,团结。人类不会灭亡!我们曾经创造的奇迹都会一一复还,甚至还会更加璀璨夺目!”
后来蜂巢城人称那短暂的几年为希望时代。实际上它短暂的根本不应该被称为一个时代。
恒星广场从巨大变成渺小就发生在那短暂的几年内。
每一位新晋来此的幸存者都渴望在这里一睹教皇和最高决策者的尊容风采,并亲自聆听他们的教诲与指引,然后洗涤自己灰暗的心灵。
这其实是幸存者与教皇和决策者共同犯下的错误——蜂巢城被当成了温室和最终的归宿。
也许蜂巢城是大灾变后人类唯一的寄托和避风港,但她绝不是终极答案。
裂缝就在庆祝第一场“丰收节”时初现。
不到百分之十的幸运公民在恒星广场上参与庆祝狂欢。
高耸的恒星台上堆满了各式食物,叫人觉得曾经丰饶的生活好像已经开始回来了。
但其他的公民只能苦涩的待在家中,他们多是觉得不公平的。
抽签像是顺理成章的阴谋,没被抽中的人只得老老实实的在家中等待资源分配。
灾难之后,人们的确有一点变得比之前更加坚定了,那就是对公平公正的极致要求。
可哪怕大灾变毁灭了全球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口,当剩下的百分之一再聚集起来的时候,阶级主义依然会存在。
“丰收节”后的统一资源分配果然引发了不满和动荡。
大部分人自进入蜂巢城的那天开始便领到了自己的工作证,他们是劳动者,但毫无怨言。
因为生存是需要付出劳动的代价的。
但“统一资源分配”是蜂巢城决策者做出的最大失误政策。
丰收了,但人们发现辛劳所得根本难以果腹。
接着讽刺的事件发生了,大罢工紧跟着“丰收节”的脚步,带来了大饥荒。
人们那时对蜂巢城本身仍然是爱着的,如果真要挨饿,那就所有人一起挨饿。
大家都相信这里值得存在,并且会有改变发生。
好在这条裂缝终究没再继续蔓延,决策者意识到货币仍是延续文明的铁律。
于是参考旧日交易体系,实施新的货币政策,废除了“统一分配”,保证所有劳动将不再被辜负。
最高决策者明白,已经在大灾变中灭亡的那个世界依旧是如今奋斗的目标。
不是要创造新世界,而是要重回之前的世界。
或许现实的落差曾让这位最高决策者感到过挫败和失落,他过于天真的大同新世界规划刚走出第一步就夭折了。
旧日世界幸存下来的人告诉他,车轮无法变成机翼,路只能用同样的方式走。
只是裂缝一旦产生,就是切实存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