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尚书梁储看到正德二年税赋收入的时候,彻底惊住了。
第一个月的土地税赋收入竟然达到了两百万石。
这个数字有多高呢?正德元年,大明全年的税赋收入不过六百万石,折合到每个月只有万石。
而在税赋改革后,土地税赋收入竟然直接暴涨四倍。
梁储还记得,当初皇帝要实行税赋改革时,他还劝谏:“税赋乃大明之本,妄动恐伤国之根基。”
他当时以为皇帝年幼,不懂税赋,所以劝谏不要盲目操作。
现在看来,皇帝远比他们高明的多,料事也长远的多。
土地税赋改革,从户一石减到亩三斗,普通农户税赋减少,而广占良田的豪强地主税赋增加。
为配合税赋改革,朝廷任用内阁首辅刘健、内阁次辅李东阳、兵部尚书谢迁推进丈量天下农田之事。
开始时,进展缓慢。
在诛杀刘瑾为首的奸,以及惩处大批贪官污吏后,丈量进度明显加快。
原本软钉子抵抗的豪强大族接纳了官府的查验耕地,厘清了所占土地,确定了纳税基础。
地方豪强终究在皇权面前低头。
官府的丈量行动一直顺利推进,直到在各地藩王那遇到阻碍。
藩王依仗皇族身份,拒绝官府丈量行动。
在诛杀十万白莲教反贼以及清查数十家与白莲教有勾结的高官大员后,藩王们态度改变。
他们主动邀请官吏登门,测算核实占有土地。
自此,丈量天下良田行动再未遇到大的阻碍。
也因此,第一个月的土地税赋收入创造了惊人的记录。
农户税赋减少,而朝廷税收却大增。
户部尚书梁储不由感叹:“从此,大明将不再缺粮。”
在土地税赋改革时,同时加征了商业税,十纳一,一百文的货物贩卖收取十文的商业税。
梁储之前同样不看好。
而此次收取的商业税,却直接震撼了他。
第一个月,整个大明共收取商业税为三百万两白银。
大明商业活动之广、经济规模之大,都远超他的预料。
三百万两白银的税收,意味着三千万两的货物贩卖活动。
商人从四川贩卖一万两的蜀绣到京城,需要缴纳一千两的税收。
十万两的粮食贩卖,需要缴纳一万两的税收。
商贾惊呼赋税太高,难以承受。
商业税的征收直接影响到市场上的价格。
市场上粮食、布料、油等物品,价格飞速上涨。
米从一斗一文快速涨到了一斗三文。
梁储调查了市场上的涨价情况,发现商品普涨。
他忧心忡忡,长此下去,商业活动将难以为继。
目前的商业税收取完全是饮鸩止渴。
需要降低商业税的征收,才能抑制商品暴涨,商业税应该从百收十,下降到百收五、百收一。
不行,此事事关大明民生社稷,必须禀告陛下,早日决断。
梁储坐到书案前,奋笔疾书,写下奏折。
“来人,备轿。”他呼喊道。
“大人,要去哪?”轿夫问。
“紫禁城,进宫面圣!”
梁储已经做好了承担皇帝怒火的准备。
然而,他依旧要直谏,即便触怒陛下,也还要坚持自己的想法。
整个大明一朝,从不缺少这种犯上直谏的臣子。
……
慈宁宫。
朱厚照和表妹张素影在唠家常。
太后、二娘、三娘为了给两人腾出空间,都离开了慈宁宫。
就在朱厚照打算找个借口离开的时候,有太监进来禀告:
“启禀陛下,户部尚书梁储在乾清宫外候旨,请求面见陛下。”
“他有什么事吗?”
“回禀陛下,他说是因为赋税的事情,要呈报陛下。”
“那回宫吧。”
朱厚照准备离开。
“表哥,你先忙政务吧。”张素影道。
她不打算按照二姑姑说的那样办。
因为她觉得皇帝每天处理很多国家大事,已经很疲惫了,不能再给皇帝添乱了。
朱厚照返回乾清宫。
户部尚书梁储拜道:“参见陛下!”
“爱卿免礼,来人,给梁尚书搬一张椅子。”
梁储惶恐道:“谢陛下,事情紧急,臣还是站着说吧。”
“一月的税收账目已经出来,臣实在是忧心商业税过高,将带来严重的后果,请陛下明察。”
他取出奏折,呈递给皇帝。
朱厚照取过奏折,打开。
土地税收入两百万石。
商业税收入三百万两白银。
他已经预感到土地税会大增,两百万石算是一个满意的数目了。
令朱厚照没有想到的是,商业税竟然达到了三百万两白银。
可见,大明的商业规模是极其庞大的,这算是意外之喜了。
“爱卿有何烦忧!”朱厚照道。
“启禀陛下,商业税百收十,商户皆反映税赋沉重,目前米、面、粮、布等商品的价格在突飞猛涨,臣担忧此举不可持续,如此高的税赋下,商贾的贩卖活动会受到沉重打击,影响大明之本。”
“臣请陛下,调低商业税。”
朱厚照放下奏折,道:
“你是不是以为收回的这些商业税,将会像土地税赋一样存入国库,从而造成大明经济活动紊乱,物价大幅攀升?”
户部尚书梁储有些疑惑:“难道不存国库,还有别的用途?”
朱厚照笑而不语。
梁储看到皇帝胸有成竹,知道皇帝已经有了全盘考虑,联想到之前税赋改革的远见举措。
他拱手拜道:“还请陛下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