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总是唯利是图。
可还有一句俗语叫做在商言商。
商人若是不唯利是图,那他只会很快就自我毁灭。
以长安为起点,从长安出西关到拜占庭,还是从长安出交趾到拜占庭,对于商队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出西关,面临的是西域荒漠之地,那黄沙、隔壁、雪域高原等,原本是不毛之地,行人很容易在这里迷失方向。
然后,还要面对突厥、吐谷浑、吐蕃等野生的那些马匪,再往北,那就是什么未曾教化的蛮夷了。
他们可是真正的蛮夷,甚至是为了能够度过寒冬,有着杀人之后吃·人·肉的行为。
当初开垦西域丝绸之路的第一批商贾,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第二次的时候,也是大唐的边军护卫,再加上,官府允许这些商贾招纳刀客护送,这才蹚出来这一条西域丝绸之路。
然而就算是如此,每一次的行商,也都是会遇上拦路的情况。
相比较起来,出交趾这一条路,也就是毒虫多一些、瘴气多一些罢了。
然而,南方的蛮夷和北方的蛮夷相比,南方的蛮夷还是更温柔一些。
而北方的蛮夷身材高大一些,还更耐寒一些,也更野蛮一些。
陈平安回到了书房,就根据书房里面的自己绘制的地图,开始检索起来。
从贺州出发向西南,至邕(yong)州到河内、出河内,前往膘国,在从膘国到达天竺。
这一条路线也不是不可以。
只不过,岭南之地如今的发展也是一言难尽。
隋唐时期,因为这岭南之地的南边都是原始森林,所以瘴气比较多。
再加上,北地有着突厥这个大敌。
朝廷更愿意经略北地,以方便边军可以驻扎在这些关口,然后抵御北地之敌。
再加上,什么关陇世家、河东士族、江左士族、淮南名门等,这些世家大族基本也都是分布在关中之地。
岭南这边也几乎都是西殴、俚人为主,属于中原文化的边角地。
要不是陈平安来了,想要发展岭南。
估计要等到明朝之后,才能在这些地方建立行省,建立土司制度,从而慢慢地开垦岭南之南的疆域。
如今,从贞观七年开始迁移百姓,用上五年的时间,开发出来西南丝绸之路。
必定也能带动岭南经济带的发展,或许还会因为北地多寒冷、雨水少,而岭南多雨水,还能耕种三季稻。
到时候,会有一次北民南移的大迁移现象吧?
陈平安把岭南丝绸之路的路线规划好了之后,直接交给了李世民。
他甚至是根据脑海里面检索出来的地图,标注了一些千年之后的都城的位置。
如今可能就是一个村落,也可能……就是一个荒山野岭。
不过,有了这一份路线,真的能够节省时间,也能减少很多消耗。
而这一次,李世民也学会了。
先用关中之地的刀客、绿林好汉们来趟这一丝绸之路。
还从东瀛、突厥、吐蕃、吐谷浑、高句丽等地招募刀客,也就是壮士,为行脚商的刀客。
又接受陈平安的建言,请求太医署等太医,制作一些解毒丹。
可以预防中暑,又或者是中了瘴气之毒的。
在准备的比较充足的情况下,与贞观八年的五月初,开始从岭南的贺州之地出发。
这也是裴明礼、何潘仁等皇商领头组建出来的商队,一共是一百三十二名商贾,差不多三百九十多人。
之所以选择在贺州汇合,然后一起出发去河内、膘国、天竺,自然也是因为魏王李泰。
以后,贺州就是岭南丝绸之路的汇合地了。
作为魏王李泰、贺州大都督,他对于李世民的用心良苦是不能理解一点半点儿。
五月之初,贺州这边就炎热起来了。
这里有没有冰块。
又是第一次离开长安,在这贺州就封,住进了在贺州城内建造的最好的魏王府邸,还是准备不充分的。
虽然这府邸比较大,比他住在西内的偏殿还要大,还要豪华。
可对于李泰来说,他更愿意住在皇宫。
“硝石还没到吗?”
十四岁的李泰已经有了一米六五的身高,再加上,他又非常胖,自然怕热。
属官令狐德棻叉手行礼道:“殿下,还有两日就能到达。”
李泰不满道:“慢,实在是太慢了!”
令狐德棻解释道:“殿下,臣已经让人先运送一批,以快马加鞭,早一些到达贺州城。”
李泰叹了一口气。
“算了,算了。”
“本王再等一等吧。”
令狐德棻也很为难,他对编撰史书非常有兴趣,让他来辅佐一位亲王,那真的是为难他了。
可是,李世民偏偏派遣了他、崔仁师,还有几位臣子,前来贺州,帮助李泰治理好贺州。
崔仁师已经出去巡查了。
他一个老头子来服侍李泰,真的是为难他啊。
好在,李泰现在也没有暴脾气。
他也知道,要是没了令狐德棻这些臣子,他在贺州的日子将会更难受。
……
高士廉也很难受。
因为他被坑了。
历史上,高士廉被坑是在贞观元年,那时候,黄门侍郎王珪写了一封密奏,想要请求高士廉交给李世民。
而这一封密信里面涉及到的内容,是涉及到了高士廉的朋友。
王珪一句坦诚之言,让高士廉忍不住,打开了密奏,然后为了自己的朋友,就扣下了这一封密奏。
这种最简单的伎俩,往往却又是非常有效果的。
高士廉因为私自扣下送给李世民的密奏,导致被贬官蜀州。
好在,高士廉被贬之后,也醒悟过来了,便一心一意地治理蜀中之地。
在贞观五年的时候,又因为治理蜀中有功,被提拔复用,任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
后来甚至是成为右仆射,相当于是贞观时期的右宰相。
而如今,因为陈平安的到来,高士廉在贞观元年的时候,被任命为将作监的少监。
也因为陈平安的到来,吸引了王珪等人的目光。
后面,各种操作不断,以至于王珪、崔民干、崔仁师、郑仁基、卢赤松等人的关注点也都在陈平安身上了。
高士廉因此躲过了一劫。
可惜,有时候,历史这一条长河似乎也有惯性。
高士廉这几年因为管理将作监有功,再加上,也一心为公,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
只是,也因为太顺了。
与历史上一样,也是有了一点儿志得意满,然后拎不清楚大是大非。
所以,这一次又被坑了。
初夏的阳光透过云层,斑驳地洒在太极殿的青石砖上,给这庄严的殿堂增添了几分温暖与柔和。
李世民端坐于龙椅之上,眉头微蹙,似乎正沉思着什么重大之事,气氛略显凝重。
身着紫袍、须发皆白的高士廉眼中难掩一丝不安,他深知,自己近期在处理一件公务的大事儿上犯了疏忽,以至于出现了不可挽回的损伤,影响了朝廷的声誉。
此事虽非有意为之,但作为负责此事的主官,他难辞其咎。
“陛下,微臣高士廉,有负圣恩,特来请罪。”高士廉咬咬牙,躬身行礼,声音虽轻,却字字清晰,透露出他内心的坚定与自责。
李世民闻言,这才从沉思中回过神,望向高士廉,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他深知高士廉一生勤勉,忠心耿耿,此次失误实属罕见。
“爱卿何出此言?”
“士廉啊,你我一向相知,你的为人朕岂能不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此事虽然影响比较大,但是其中又是迷雾重重,似乎并非是你之过,却也因为你的疏忽导致,可又有一些像是有人故意为之,总之,你与大唐有着汗马功劳,朕可是记在心中。”
“朕不会因为这事儿迁就与你,只不过,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你毕竟是主官,未能尽到自己的职责之所在,从而疏忽了。”
“朕若是不给你一个处罚,恐怕也难以服众。”
“这样好了,你先卸任将作监监正一职,将作监的事儿暂时交给马周。”
“再去蜀中吧。”
“把蜀中治好了,也算是给所有人一个交代,到时候,朕在让你回尚书省。”
李世民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瞬间驱散了高士廉心中的阴霾。他再次躬身,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陛下宽宏大量,老臣感激不尽。请陛下放心,老臣定当全力以赴,不仅弥补此次过失,更要以此为鉴,确保日后不再发生类似之事。”
“嗯,蜀中靠近吐蕃,又因为蜀道之难行,所以蜀中这一片西南之粮仓,一直没能很好地用上。”
“想当年,汉高祖刘邦听从了张亮之言,舍咸阳而入汉中,再后来,汉昭烈帝刘备也是听从诸葛亮之言,入汉中建立了蜀汉。”
“这里也是靠近京师最富裕之地,你去蜀中治理好蜀中,再给朕修建一条可以方便入蜀出蜀的官道,便是功在千秋!”
“有了这一次的将功补过,朕再让你回尚书省,谁还敢反对?”
高士廉只能抱拳。
毕竟,这一次的事情,他确实是重大失职。
夕阳西下,高士廉独自一人站在府邸的庭院中,手中紧握着那冰冷的圣旨,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这一刻,不仅是自己命运的转折点,也是整个家族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终于,他深吸一口气,步入了正厅,家人早已察觉到他异样的神情,纷纷投来关切的目光。
“诸位,我有话要说。”高士廉的声音虽略显沉重,却依旧坚定。
他缓缓展开圣旨,一字一句地将被贬之事告知家人。
厅内顿时静得只能听见窗外竹叶摩挲的声音,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震惊与忧虑。
然而,高士廉的妻子,一位温婉而坚韧的女子,第一个站了出来,她握住丈夫的手,温柔而坚定地说:“夫君,无论前路如何坎坷,我们定当不离不弃,共赴蜀中。”
次日清晨,高府上下便开始忙碌起来,为即将到来的远行做准备。
仆人们穿梭于各个房间,收拾着衣物、书籍和日常用品,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许。
高士廉亲自整理着自己的书房,那些陪伴他度过无数个日夜的书卷和笔墨,他一一抚摸,最终挑选了几本最珍贵的书籍和手稿,打算带往蜀中,继续他的学问研究。
夫人则忙着为家人准备行囊中的衣物和干粮,她细心地将衣物叠放整齐,每一针每一线都缝进了对家人的爱与关怀。
孩子们也懂事地帮忙打包自己的玩具和书籍,他们或许还不完全理解这次远行的意义,但那份对父母的依恋和信任,让整个家庭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临行前夜,高府灯火通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着最后的团圆饭。
席间,高士廉感慨万千,他回顾了自己在长安的岁月,也展望了未来的生活。
他鼓励家人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怀家国,勤勉不辍,总能有所作为。
夜深了,星辰点缀着夜空,高士廉站在府邸门口,望着这片即将离别的土地,心中既有不舍也有期待。
若不是李世民坦诚以对,让他去蜀中之意,是想要让他治理好蜀中,能够打通蜀中和京师的联络官道,他还真的以为自己要被贬官了。
其实,这也是因为李世民看了史册上的内容,在高士廉被坑了之后。
就让人调查了一下,发现事情确实不是表面上看上去那么简单。
但是那些人做的非常隐晦,很难被证实。
再加上,史册上高士廉治理好了蜀中,也算是功在千秋,如今没有高士廉在蜀中任职五年,蜀中之地也远远没有历史上那般稳定和富余。
所以,李世民就借着这一次的机会,让高士廉去蜀中。
陈平安可是有言,千年之后的蜀中,被称之为‘天府之国’呢。
把这里治理的好了,有了千年之后‘天府之国’的样子。
就不信不能让天山上的吐蕃子民不争着抢着移民到汉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