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是黄巢在科举考试落榜之后所写的诗句,若不论他以后所做的那些事,这当时一首励志诗。
可当黄巢后来做出起义,差一点儿推翻大唐统治的时候,这就成了一首造·反诗。
陈平安在书中这样写道:黄巢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
起义军转战南北,攻占了多个重要城市和地区,包括长安,并在此建立政权,这直接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起义军的行动使得唐朝的统治秩序受到严重破坏,政府难以有效控制局势,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在黄巢起义期间,许多原本为唐朝所控制的地区出现了牙将驱逐节度使、自称留后的情况,这导致了藩镇不臣的问题日益严重。
起义军的活动进一步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使得地方割据现象加剧。
这种割据局面为日后五代十国的战乱埋下了伏笔。
黄巢起义对唐朝的经济也造成了重大打击。
起义军的活动破坏了大量的农田和城市,导致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赋税收入锐减。
此外,由于战乱频繁,商业贸易也受到了严重阻碍,这使得唐朝的经济陷入了困境。
黄巢起义不仅是一场政治·斗争,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起义军的行动激发了广大农民和底层民众的反·抗·精·神,使得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同时,起义军的流动作战方式也加剧了社会动荡和不安定因素,使得唐朝的社会秩序陷入了混乱之中。
虽然黄巢起义并没有直接推翻唐朝的统治,但它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和深远影响却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起义军的活动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和经济实力,加剧了地方割据现象和社会动荡,使得唐朝已经无法再维持其原有的统治秩序。
最终,在黄巢起义结束后的二十年里,唐朝陷入了藩镇割据混战的困局之中,并最终走向了灭亡。
这算是陈平安对于黄巢起义的看法。
所以说,唐懿宗、唐僖宗,这两个号真的是没有取错。
当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唐玄宗李隆基重用宦官,晚年还要用宦官监军,起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开头。
以至于后来宦官掌权,甚至是干政。
想要拥立谁做皇帝,就可以拥立谁做皇帝,想要杀了哪一个不听话的皇子,就可以直接杀了。
皇帝在这些宦官的面前,一点儿威严都没有了。
甚至是连尊严都没了。
皇帝不能用他的帝王术,宦官掌权之后,自然是把朝廷弄的乌烟瘴气。
大家都想要坐在宰相的位置上,那就要看谁能够巴结宦官,谁能够讨得宦官的欢心。
而依靠这种谄媚手段上位的宰相,又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宰相呢?
一个本想要通过科举考试来入仕当官,然后辅佐大唐的读书人,最后硬生生地成为了农民·起义的首领。
当真是可笑至极。
而朱温呢,他早年追随黄巢,征战岭南等地。
黄巢在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后,朱温先后任东南面行营先锋使、同州防御使,与唐朝军队交战。
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朱温以同州防御使降唐,归附唐军王重荣、杨复光部,被唐僖宗任命为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后升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
后在中原之地,与李克用、时溥等一起镇压黄巢,并招降黄巢余部。
黄巢死后,朱温以汴州为基地,继续扩张领土。
先后击败秦宗权、朱宣、朱瑾等军阀势力,取得河北三镇的控制。
又与李克用、李茂贞争夺对唐昭宗的控制权。
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朱温为控制朝政,取得对唐廷的完全掌握,谋弑唐昭宗,改立唐哀帝,诛杀宦官及大唐忠臣。
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温废黜唐哀帝,建立梁朝,改元开平,定都汴州,史称后梁。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野心勃勃,跟在黄巢后边,捡了一个最大的漏,让大唐亡了国的人,最后却又因为皇权,被自己的儿子给杀了。
好像,只要是涉及到皇权这个最高权柄的时候,都是父杀子、子杀父、兄杀弟、弟杀兄,又或者,被别人所杀。
大家为的,仅仅是坐在那个位置上。
可是,这个位置就好像是有了诅咒一样,你通过杀了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得到了这个位置,那么,你也可能会被另一个想要夺得这个位置的人所杀。
就比如朱友珪,最后还不是被想要夺位之人给杀了吗?
大唐亡了国。
唐史差不多也就到了这里。
至于后唐,那已经算不上是唐朝史了。
李世民最近的心情还是很好的。
亲征高句丽,完成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战,也是最辉煌的一战。
面对高句丽、突厥、东瀛三方联盟大军而不落下风,还能够步步为营,最后决战定胜负。
可以肯定地说,这一战必然要在史册上大书特书。
并且还会记载的非常详细。
因为当时跟随大军一起的大学士,学子们非常多,他们用他们的笔杆子写下来了这一场辉煌的战争。
故此,史册上对于这一次的战争的描述,就不会是那么的苍白或者是简短。
当然,还有一件更让李世民开心的事情,那就是长孙皇后依然坐镇后宫。
小兕子没有在她孩童之时,就失去了母爱。
他也没有失去这位陪伴了这么多年的糟糠之妻。
长孙皇后的身体调养的还算是可以,再加上,还经常坚持锻炼。
就是还会有一些隐疾,还会在秋冬之后咳嗽不止。
但是最起码,长孙皇后现在还陪在他的身边。
还有,贞观十一年的五年规划已经定下来了,一切都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他还把一些重要的国政丢给了李承乾,让年轻气盛的李承乾去施为。
这肩上的担子自然也就轻了很多。
听到郭安通报,说是陈平安觐见,顿时更高兴,一边让人准备好了青茶,拿来了象棋,一边开口道:“宣!”
李世民已经把棋盘摆好了。
就等着陈平安来,陪着他下下棋。
这些年来,也不知道怎么了。
李世民单独召见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徵等人商讨国政,似乎就是商讨国政,从来不涉及其他的一些内容。
就算是涉及到一些内容,也还是国政,比如皇太子李承乾的相关话题。
似乎一直都保持着君臣之间的关系。
也很少和他们追忆往昔。
似乎那段时光,也没什么好回忆的。
又或者说,李世民并不太喜欢和长孙无忌等人讨论这一些话题。
总有一种沉重感,也有一种违和感。
也只有和陈平安在一起的时候,他才是真正放松的。
李世民也更喜欢一边下着棋,一边和陈平安交谈。
因为从陈平安的口中说出来的一些话,总是能够给他带来一些新的知识点。
不管是有用还是无用,却都是新的,是那种可以满足他的好奇心,犹如听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样。
更关键的是陈平安的身份不同,所以在和陈平安交流的时候,也可以说一些在长孙无忌等大臣,甚至是长孙皇后、皇太子李承乾等人都不能说的话题。
算是另一种倾诉。
郭安带着陈平安走进了大殿。
李世民看到陈平安手中抱着的两本比较厚的书籍,还以为又是小说。
便也没有当一回事儿。
“臣,拜见陛下,陛下恭安。”陈平安走进大殿,把东西递给了郭安,然后行叉手礼。
李世民回道:“免礼。”
又招呼道:“过来坐吧。”
陈平安直起身,又从郭安的怀中拿回了书籍。
走上前。
放在了李世民身边的桌子上。
等到郭安退下去之后,才开口道:“陛下,这是臣这些时日来写的史册。”
李世民亲自泡茶的手顿了一下。
陈平安则是继续道:“这两本书把唐朝后面一共九位皇帝,还请陛下过目。”
李世民再一次顿了一下。
却还是继续泡着茶。
泡好了之后。
给陈平安一杯,说道:“嗯,你先喝茶,我看看。”
陈平安微微施礼道:“喏。”
李世民则是拿起了第一本,翻看,看起来。
从唐宪宗开始,一直到唐哀宗。
上一次,写到了唐顺宗李诵被宦官逼迫着让位给了李纯。
而李纯也确实是有着中兴之主的见识,却没有那个手段。
李纯幼时经历了泾师之变,促使其过早成熟,少年时期胸怀大志,常翻阅历朝实录。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四月,册为皇太子,同年八月即位。
即位后,李纯利用唐德宗以来积蓄的财力,重用主张裁抑藩镇的大臣杜黄裳、武元衡、李吉甫与裴度等人,坚决用兵,取得了较大的胜利。
在政治上赋税按省估折纳,规定观察使须先征用所治州之税,不足时方可征所属其余州之税,减轻了纳税者的负担。
下诏蠲租税,出宫人,绝进奉,禁止南方掠卖奴婢。
其晚年好神仙,求天下方士为他合长生药,而多服金丹性转躁急,左右宦官往往获罪。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李纯为宦官陈弘志等人谋杀。
很好。
这一位又成为了唐朝第一位被宦官给杀死了的皇帝。
所以说,明朝时期的太祖朱元璋就在立国之后定下了祖制,那就是宦官不得干政。
可惜,他的后代们没有听他的,也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或者说,还是因为皇帝身边没了可以相信的大臣,导致皇帝不得不相信宦官,让宦官掌权。
唐宪宗李纯之后,是真的再无一位帝王,做的事情是可圈可点了。
完全就好像是摆烂了一样。
唐懿宗、唐僖宗直接葬送了大唐的江山。
唐哀宗成了背锅的。
朱温也算是终结了大唐统治两百余年的帝国·终结·者。
陈平安一边喝着茶,一边瞄着李世民的神色。
要是情况不妙。
他就立刻开口劝说一二。
但是……自始至终,李世民的神色都还算是安静,就是这眉头蹙起来了。
看完了第一遍。
又继续看着第二遍。
这一次,主要还是看唐懿宗和唐僖宗等无能帝王,以及最后的黄巢和朱温。
陈平安写的史册嘛,自然是看得出来,李世民应该是看着那些内容。
过了好一会儿。
李世民才深呼吸一口气,然后再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放下了书籍。
陈平安连忙给李世民倒了一杯茶。
李世民端起来,一口喝了。
就好像是喝酒一样。
陈平安连忙续上。
李世民就这样连喝了五杯。
“唐哀宗,唐哀宗,还真够悲哀的。”
李世民开口了。
陈平安轻声道:“陛下,大唐到了那个时候,已经是人力无法挽回了。”
“除非,有一位如陛下这般英明神武之亲王,带着谋士和武将,重新把天下翻新一下。”
“不然,仅仅是依靠一位英明神武的帝王坐在京师的皇宫,就好似一座围城,根本就无法从内部突破。”
“正所谓,不破不立,这时候,只有当内部已经破败不堪,完全没什么威望了。”
“外面的人才能借助这个机会,把大唐天下犹如犁地一样犁一边。”
李世民若是不知道大唐国祚多少年,听了陈平安的话,还以为大唐后来真的出现了一位明主,再现大唐之辉煌呢。
然而,他早就知道了大唐国祚有多少年。
算算史册上的时间,也就知道,后来再也没有一位李家麒麟子,能够挽大厦之将倾。
李世民道:“说到底,还是因为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无能,导致皇权被夺,威望也没了,成了一个谁都可以踩一脚的人。”
李世民说完,又想起来什么。
“我去把以前的史册也找出来,再连着一起读一读吧。”
陈平安道:“喏。”
李世民起身,把以前陈平安所写的那些史册全部找到,抱着走了过来,放在桌子上,然后又从贞观二年开始看。
甚至是最后又看了一遍唐哀宗这段史册。
这是李唐两百多年的国祚的史册,是大唐从盛转衰的史册。
又是沉默了一会儿,才开口问了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