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上天惩罚?不,上天恩赐!

当陈平安看到奏章的内容的时候,后背一凉。

他的脑海里面就好像是一台搜索检索机器,在迅速地检索着贞观二年的所有大事件。

看到的论坛的帖子,有没有相关的记载。

终于是想出来了,当初看到了过有一篇帖子,讲述的就是大唐蝗灾记事。

贞观二年初春之后开始大旱,旱灾影响非常大,旱灾之后就是蝗灾。

也正是因为这一年的旱灾和蝗灾,让李世民本来可以在贞观二年年底出兵北征,结果拖到了贞观三年年底。

因为贞观二年的突利可汗被颉利可汗要挟和欺负,还囚禁起来,鞭挞了十几天。

突利可汗为了自保,上表大唐请求投降。

这时候,阿史那咄苾和薛延陀、回纥开战,乃是联合突利可汗,攻打阿史那咄苾的好时机,结果就因为这旱灾和蝗灾,拖到了贞观三年。

陈平安的后背一凉,并非是旱灾和蝗灾的影响比较大,而是因为信任危机。

如此大的旱灾和蝗灾必然在史册上有所记载,可是陈平安所写的史册,也都是那种大事件,所写内容并不是很多。

说白了。

陈平安一个理科生又怎么可能去买一本唐史来看呢?

对于大唐历史的了解,完全就是记忆中那一副一幅的画面,而画面中是他网上见到的所有关于大唐的信息罢了。

要让他真正深入了解唐史,从中看到大唐的波澜壮阔,看到波云诡秘,那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他一时间也就想不起来这些细节,想不起来,贞观二年的蝗灾,甚至是以后出现在历史上的天灾。

可是,他在李世民面前说他来自于千年之后,说他知道历史,并且写出了史册。

然而,他写出来的史册上,却漏掉了这一年的蝗灾。

李世民还会相信他写的史册,还会相信他是一个千年之后的人吗?

如果陈平安记得这一次的旱灾和蝗灾的历史,并且知道其中的细节。

其实,他就能够发现,这一次的旱灾和蝗灾,相对来说,比历史上的要小一些。

因为历史上的贞观元年,许敬宗没有在江南治水。

因为历史上的贞观元年,陈平安也没有拿出曲辕犁。

而如今,随着许敬宗在江南治水,采用的是开渠引水,把两河的水引到了农田里面,用来灌溉农田,开源节流。

所以河北道的部分地区、河南道的部分地区,淮南道的大部分地区,岭南的北部,山南道的东部分,整个黄河、长江中下游的旱灾,并不是那么的重。

也有一些影响,但是影响并不大,就是这水流量减小了很多,以至于也有一部分良田得不到水的灌溉。

可是还是有很多很多农田都因为这些水渠,得到了灌溉,并未成为旱地。

这是其一。

第二点就是曲辕犁的出现,让翻土更深一些。

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土地里面的蝗虫虫卵翻出来,经过严寒和暴晒之后,也晒死了不少。

所以,陈平安手中的旱灾和蝗灾之奏章,上面描述的内容和历史上还是有一些差别。

只是因为陈平安对唐史的了解并不是很深,而这一次的旱灾和蝗灾于历史上的记载也并不是那么的多。

这和明末时期的那种天灾也是天差地壤,那可是赤地千里啊!

而贞观二年的旱灾和蝗灾一笔带过,紧接着,就是大唐出兵梁师都,大唐收复了朔州。

所以,这一次的旱灾和蝗灾也就很容易被忽视。

陈平安就是因为忽视了这一点,才出现了偏差。

然而,他刚想要解释,却听到李世民说道:“陈卿,你可有办法解决旱灾和蝗灾?”

李世民在见到这奏章的时候,其实第一时间就去把陈平安所写的史册翻出来,找到了贞观二年的记事。

却并没有发现那上面有过对于蝗灾的记载,有过那么一刻,怀疑过陈平安。

可是又想着陈平安这一年来的功绩,就打消了这个怀疑。

在他看来,这并非是陈平安没有记载,而是天灾难测,可能那个历史上并未发生过蝗灾,也有可能并未记载。

李世民还记得陈平安说过,史册上很少对天灾有过记载,所以从贞观二年开始到咸亨年,都未曾有过天灾的记载。

所以,陈平安怀疑的信任危机并不存在,李世民也并非是那种多疑之人。

这要是曹操或者是其他的帝王,恐怕陈平安真的要失去绝对的宠信了。

陈平安也没有着急解释什么,回道:“陛下,想要解决旱灾,就是修水渠,可是现在修水渠,已经来不及了。”

“而想要解决蝗灾,办法很多。”

“其一,就是养殖,鸡和鸭这两个家禽很喜欢吃蝗虫,若是鸡鸭养殖得比较多,可以把鸡鸭赶到田间地头去吃蝗虫。”

“只不过,现在也不可能很快就养出来那么多的鸡和鸭。”

“当然,这一条治蝗虫之策,还是可以被采纳,多多鼓励百姓们养鸡养鸭,如此一来,以后也能吃掉很多蝗虫,预防蝗灾。”

“其二,就是吃蝗虫!”

陈平安说完,看了看李世民。

李世民很明显愣住了。

吃蝗虫?

这蝗虫还能吃的嘛?

陈平安直接肯定地说道:“陛下,蝗虫是可以吃的,还能入药。”

“千年之后,就有不少人捕捉蝗虫,然后处理掉蝗虫的肚子,放在油锅里面炸。”

“炸出来的蝗虫,脆香脆香,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鸡肉味儿。”

“而且,蝗虫能入药,可以治病。”

“就算是没有油,也可以烤着吃,烤出来的蝗虫,撒上一点儿花椒粉、姜粉什么的,也很好吃。”

“还有,炒着吃。”

“清理好之后,直接用蒜末爆炒,味道也很不错。”

李世民犹豫地说道:“可是,若是以此让蝗神发怒,降下更多的蝗虫又该如何?”

“而且,百姓们都以为蝗虫乃是上天的惩罚,他们岂会吃蝗虫?”

“若是吃蝗虫,可能会让有一些地方的百姓因此而惧怕惹怒上苍,反对吃蝗虫,又该如何?”

陈平安道:“陛下,若是这乃是上天的惩罚,那臣又是怎么回事儿?”

“蝗虫就是一个害虫,只是因为旱灾,导致蝗虫泛滥,就好像是池塘里面的鱼一样,只要是环境好,没有人垂钓,也没有人捕鱼,还会有人喂食,鱼就会越来越多。”

“蝗虫就是因为今年的气候比较适合它的生长,不喜欢延绵不断的阴雨天,而是比较干燥的天气。”

“大旱之后必定有蝗灾,这是因为干旱适合蝗虫的生长,适合它不断地繁殖。”

“这根本就不是上天的惩罚!”

李世民听完,眼前一亮。

对啊。

若是这是上天的惩罚。

那陈平安又是怎么回事儿?

他乃是仙人从千年之后扔过来的啊!

仙人庇佑大唐。

又何以用蝗虫来惩罚大唐呢?

朕未做错过什么。

大唐的子民们又未做错过什么。

上天怎么可能会惩罚大唐呢?

李世民立即振奋起来,大叫道:“郭安,召百官入宫觐见!”

其实,这奏章是已经经过了三省六部,他们也都知道了不少地方出现了旱灾和蝗虫。

也早就等着被召见了。

“臣等拜见陛下。”

“免礼。”

“这来自于剑南道、山南道等地的奏章,你们应该都看了吧?”

“旱灾之后又是蝗灾。”

“多少农田因此而干涸,多少庄稼因此而被蝗虫吃得寸草不生。”

“诸卿,可有应对之策?”

有人一进来,就看到了站在旁边的陈平安。

没有想到,出现旱灾和蝗灾此等大事之后,陛下第一时间召见的人会是陈平安。

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啊!

有人已经在猜想着,陈平安是不是已经有了建言,陛下是不是也有了对策。

李世民微微蹙眉,直接看向了长孙无忌,却又略过了他,对杜如晦问道:“杜卿,可有建言?”

杜如晦抱拳道:“陛下,为今之计,当时立即赈灾。”

见到杜如晦没有继续言明,便又问道:“如何赈灾?”

杜如晦思索片刻,回道:“陛下,臣以为,当立即开粮仓,运送粮食到那些旱灾和蝗灾比较重的地方赈灾,当地也要开粮仓放粮。”

“旱灾已有月余时间,不少地方是颗粒无收,百姓们只能是吃野菜又或者是吃树叶。”

“开仓放粮,安抚民心。”

“当为首要。”

李世民点了点头,这也是应对旱灾的惯用手段,他自然是知道的,又看向了房玄龄,问道:“房卿呢?”

房玄龄抱拳道:“臣也以为,当以赈灾为首,夏秋之季多蝗虫,等到了深秋之后,蝗虫会自行消散。”

“至于旱灾,此乃天灾,并非是人祸,也只有赈灾,然后修建水渠,以防止来年还有旱灾出现。”

“臣以为,以工代赈之法,应该在此时推行开来。”

李世民又一次点头。

房玄龄的建言也不错,还提到了以工代赈之法。

他要是不说,李世民还差一点儿就忘记了这一点。

“嗯。”

“以工代赈之法本就是用来赈灾,自当推行。”

李世民肯定了房玄龄的建言之后,才看向了长孙无忌,问道:“辅机,可有良策?”

长孙无忌已经感觉到了李世民对他的疏远,他如今可是尚书右仆射啊。

这相当于是大唐的副宰相。

可是,李世民在问策之时,却先是陈平安,再是杜房,而非是他。

只不过,圣心难测。

长孙无忌也不敢因此而对李世民疏远啊。

“陛下,臣也以为,当以赈灾为首,派遣大臣前往各地赈灾,开仓放粮,但是也不能全放,并且,还要有当地府兵护卫一二。”

“其次,便是以工代赈,修建水渠,如此一来,既能够安顿灾民,又能够修建水渠,以防来年继续出现了旱灾。”

“再者,《庄子·天地》篇云:子贡南游于楚,返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

“子贡向其介绍当时的先进灌溉提水工具桔槔,而圃者答以“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故此,臣以为,当在旱灾之地,若能修建水渠就修建水渠,若是不能,当凿隧为渠,可得灌溉。”

不愧是大唐非常有名的功臣,也不愧是李世民非常器重的重臣。

长孙无忌提出来的凿隧为渠就是坎儿井。

而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坎儿井在舜时代就已经出现,被用来凿暗渠引水灌溉了。

长孙无忌的建言就是凿坎儿井,用来灌溉。

这个法子。

陈平安一听就觉得很熟悉,稍微一理解,就明白了。

顿时记在了心中。

李世民沉思了片刻,瞄了瞄陈平安,见到他点头,才回道:“辅机之言,当为良策,凿隧为渠若可行,也定要推广之!”

等到几个大臣建言献策之后,基本上也有了一个应对之策。

不过。

李世民觉得不够。

“诸卿所言皆有道理,可治标不治本,旱灾已经出现,以工代赈必定要推行,可旱灾依然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引出多少水来灌溉,就算是灌溉,农田干旱了这么长时间,就算是引水,也已经快要错过耕种之时机。”

“不过,此事却不能不做。”

“诸卿所言,忽视了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蝗虫之灾。”

“旱灾可以等雨来,蝗灾何以为治?”

“朕倒是得一法,可治蝗灾!”

也不等百官询问。

李世民顿了一下,勾起了所有官员们的好奇心之后,才继续道:“此法,讲究的便是一个‘吃’。”

百官一头雾水。

吃?

吃什么?

李世民道:“这个吃,就是吃蝗虫!”

此话一出。

群臣傻眼儿了。

啥?

陛下,你说啥?

吃蝗虫?

蝗虫那是能吃的嘛?

这不得惹怒了上苍,降下更多的蝗虫?!

“陛下,不可!”

魏徵立即站出来了。

李世民好整以暇地坐在那里,微微靠后,笑了。

悠悠的问道。

“魏卿觉得此法不妥?”

魏徵:这那里是什么不妥,这是天大的不妥啊!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