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安没事就喜欢历史区的帖子。
毕竟,李世民也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历史本就是一本厚重的社会大学。
看多了,是真的可以学到一些知识点,特别是明朝的历史,越看越有味道。
这也是陈平安为何会记得这些史料的原因,相信大部分对历史感兴趣的人,都记得历史上的那些帝王。
更不用提,在大字典的后面,还有一个王朝史记。
然而,有一些内容,陈平安没有去了解过,也就不知道。
就比如这钨矿石其实盛产于中原,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且,一直在持续开发中。
而这个钨矿石的原产地就在江南道虔州大余县。
河东道那边盛产煤矿,江南道虔州之地盛产钨矿石。
也算是一种自然资源富裕了一个地区。
陈平安没有看到过这一个知识点,也就不知道,中原是有钨矿石的。
不然,早就让人去江南道虔州那边寻找了。
好在,他建言李世民,把电灯技术推广开来,让全民参与,一起继续研究。
如此一来,也总算是有了进展。
江南道的陈郡袁氏从第二次招商大会开始,就一直参与。
从没有缺席。
袁氏不说与世无争。
最起码,他们的传家理念,受人敬佩。
毕竟,自家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自己做不到君子,却不妨碍他们敬佩君子之风的人。
袁氏得到了发电机技术之后,就开始建造了一个工坊,就在他们建造三轮车工坊的旁边。
毕竟,在江南道这边,袁氏的人员众多,关系网也比较多。
要人有人,要地有地。
建好了工坊,就开始投入研究。
找金属。
一个一个金属去试验。
后面实在是找不到了,就用磁铁到处吸。
寻找他们没有见到过的铁矿石,各种能够被磁铁吸附的铁矿石,以前没有见到的铁矿石,都收回去,然后冶炼出来,制作成金属丝。
最后连接上发电机,进行试验。
没有想到。
还真的找到了那位赵王写在技术图纸上的说明,可以发热发光,光芒是金色的金属丝。
他们真的找到了!
陈平安也连忙安排人去了江南道那边,继续寻找矿石。
同时,也看着袁城送来的金属块,有一些乌黑,却又有一些光泽。
陈平安小时候就用过那种钨丝灯,还喜欢把底座和灯芯拆出来,然后用那个玻璃瓶装水。
后来,他才知道那个是钨丝。
而现在,他怀疑袁城送来的这个金属,就是钨丝!
金色的光芒,若是电流再高一些,这个颜色就和白色差不多了。
是真的适合作为电灯灯芯的金属。
既然找到了可以制作出来成熟品的矿石,那么,再一次找到,应该不过是时间问题了。
眼看着接近年关,雪也停了,暖阳洒在大地上。
道路通畅之后。
营州那边的战报也统统送到了京师。
两月的时间。
大唐这边是步步为营,拉长了战线作战。
直到十二月二十六日的最终决战到来。
而战报也就只讲述了这一战之前的双方情况。
大唐邸报连忙开始对营州的战况开始报道。
毕竟,这可是陛下御驾亲征啊!
意义自然不一样。
对于大唐整体而言,都是一场永记史册的战争。
百姓们也因为大唐邸报的存在,对于这一场战争非常关注。
这要是以前。
他们可能就不是通过大唐邸报来了解了,而是亲身体会。
因为战争一旦开始,就会征兵、征粮、征徭役,粮价会上涨,赋税也会上涨。
战争带来的就是压力,是苦难。
就比如,汉武帝对匈奴的持续战争,就被人是作为穷兵黩武。
也就是好·战·分子。
而所谓好战者必亡。
也是因为每一次战争,都是劳民伤财。
军饷、军械设备、粮草、辎重、民工、徭役,最后才是士卒。
可以说,战争都是举国之力。
不过。
这一次不同。
李世民、李靖、长孙无忌、侯君集、薛万彻等人都在感慨,他们从来没有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依赖于炼焦法和高炉炼铁法,铁的产量不断提高,同时,质量也更好。
首先,就是将士们的披甲率得到了提升。
锁子甲、光明铠。
唐十三甲都有。
再然后,就是兵器了。
人手一个。
还能组成不同的战队。
比如专门斩马腿的,刀斧手、盾牌手、圆盾匕首队、弓弩手等。
是真的富裕啊。
同时,也没有征徭役,更没有征民工。
给钱招人。
这些年来,裴明礼、何潘仁等富商,在苏定方的守护之下,是真的在搬空东瀛的银山。
隋朝末年。
李渊联合关陇世家做空了隋炀帝发行的货币。
也就是利用三征高丽期间,直接利用粮食这个关乎于万民生计的货物,做空了货币。
等到了李渊登基为帝,也就是武德年,他的这个李唐朝廷不富裕,而百姓们同样如此。
为啥?
李渊一开始实行的就是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
后来才发行了开元通宝。
只不过,铜的产量不高,通宝钱在市场上流通也就比较慢。
直到陈平安的到来,有了炼焦法之后,才提高了铜的产量,然后得到了不少的铜,制作出不少铜钱。
再然后,又开始搬运东瀛的银山。
李世民有钱了。
自然发的起军饷。
陈平安讲述的货币政策,李世民能够很快听明白,也是因为当年李渊做空隋五铢钱的时候,他也在一旁看着,甚至是也参与了。
故此,才会深有体会。
这一战。
大唐没有给老百姓增加什么负担。
唯一的负担,可能还是这战场上会有人流血死亡,也会有一些民工因为意外什么的死亡。
不过,从最新的战报来看,大唐如今战亡人数在七千余。
十万大军。
面对突厥、高丽、东瀛三方联盟,差不多快百万了。
竟然只有七千余战亡。
可以说,这种战亡比例,也是前所未见的。
只不过,大家也都很关心这最后一战。
随着大唐邸报上面很多篇幅都在描述和报道这一次的天可汗亲征,百姓们的谈资也就有了。
特别是战亡比例,大唐这边七千余,而高句丽那边已经是四万余。
更关键的是到现在,大唐也没有用霹雳炮。
很有可能就是这关键一战了。
故此,大家也更为关注。
就是这年关,也因为这一场战争,有了一些影响。
随着辽东之地高句丽的不臣之心日益昭彰,大唐帝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边疆挑战。大
唐天可汗李世民毅然决然地披甲执锐,亲率大军远征高句丽,誓要扬我国威,安边定国。
太子李承乾与辅弼之臣房玄龄、魏徵,则在长安城中,肩负起了监国重任。
而太子李承乾,自幼聪慧,深得父皇教诲,此刻更是将这份责任铭记于心。
他深知,父皇远征在外,自己作为储君,不仅要确保朝政平稳运行,更要体恤民情,与民休戚与共。
“父皇亲征,国内事务繁重,我等需尽心竭力,以安民心。”李承乾开口道,眉宇间透露出一股坚毅之色。
房玄龄闻言,轻抚长须,缓缓道:“太子所言极是。如今陛下远征,国内更需稳定。臣建议,上元节等节日庆典,不妨从简办理,以节省开支,充实国库,以备不时之需。”
“陛下远征,国家之根本在于民安。上元佳节,本是万民同庆之时,但今年情况特殊,前线将士浴血奋战,家中亲人牵肠挂肚。”
“故此,臣以为,应减少庆典之奢华,将节省下来的财力物力,用于抚恤战亡将士家属,修建忠烈祠,以表彰英雄,慰藉英灵。”
魏徵闻言,亦点头赞同:“房相所言有理。且我朝初定,百姓尚需休养生息,不宜过于铺张。臣建议,可将节省下来的银两,用于抚恤战死将士之家,以显朝廷之仁爱。”
李承乾闻言,心中一动,道:“魏卿之言,深得我心。我朝将士为国捐躯,其家眷理应得到妥善安置。”
“故此,孤决定,上元节庆典从简,同时举办纪念战死将士之活动,以彰其忠烈。”
房玄龄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道:“太子此举,既体恤民情,又彰显朝廷之仁爱,实乃明智之举。”
魏徵亦点头道:“太子仁心宅厚,实乃国家之福。”
他先是肯定了李承乾的决策,又继续道:“太子所言极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但祀不仅限于祭祀天地祖先,更应包括对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们的纪念。”
“上元之夜,不如举办一场庄重而朴素的纪念活动,让全城百姓共同缅怀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同时传扬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后人。”
“如此,既能彰显陛下与太子体恤民情之心,又能凝聚民心,共克时艰。”
李承乾听后,深感赞同,他站起身来,目光坚定:“二位卿家所言,正合孤意。父皇在外征战,为的是天下苍生之安宁,我等在朝,更应勤勉尽责,不负父皇所托,不负百姓期望。”
“即日起,便着手筹备纪念战亡将士的活动,同时,减少上元节不必要的庆祝开支,将资源用在实处,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关怀与温暖。”
三人商议既定,便各自分头行动。
李承乾亲自撰写诏书,宣布上元节庆典从简,并命人筹备纪念战死将士之活动。
房玄龄则负责调度国库银两,确保抚恤之事顺利进行。
魏徵则负责监督各地官员执行诏令情况,确保政令畅通无阻。
于是,在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期间,长安城内的上元节并未如往年那般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场庄重而感人的纪念活动。
全城百姓自发参与,共同缅怀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自行前往英灵殿祭祀。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李承乾与房玄龄、魏徵等重臣的深谋远虑与英明决策。
在三人的共同努力下,大唐国内局势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而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之事,亦因国内稳定而得以顺利进行,进行最后的一场死战。
……
将作监那边的工匠们也因为年关来了,都开始陆续放假了。
只不过,袁城送来的金属丝。
故此,这个项目还是要持续跟进。
也好早一些找到金属的类别,做到量产。
陈平安留下了一部分工匠,安排出来一个排班表。
也算是给工匠们一个可以回家和家人团聚的时间。
毕竟,他自己也要陪着家人。
每天去将作监视察一会儿。
看一看进展。
一直到贞观十一年的正月十一,才从堆积如山的矿石中,找到了可以发热发光,并且还是金色的光芒的金属。
而这一批矿石,还是来自于江南道。
也就说明,江南道那边存在钨矿!
陈平安得到这个结论之后,欣喜地想要去皇宫,找李世民,禀报这个结论。
转身走了几步,才想起来,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了。
又转身回到了座位上,开始写奏章。
写好了。
这才带着奏章去了东宫。
李承乾埋头在堆积如山一样的公文中批阅公文,听到宦官禀报,连忙抬起头。
“快,快请赵王进来。”
“算了,孤亲自去迎接。”
李承乾本来想要让宦官去请陈平安进来,又一想,不行,陈平安乃是国之重臣,又是父皇非常信任的重臣,身份自然不同。
更关键的是,他能有今天,陈平安可是出了很大力气,多次谏言呢。
李承乾想到这里,连忙起身。
“微臣拜见殿下,殿下恭安。”
李承乾连忙扶起了陈平安,拉着他的手腕,说道:“快快请起,陈卿不必多礼,走,与孤一起进去,这外面寒风大。”
到了暖阁里面,陈平安直接把奏章递了上去。
李承乾打开,慢慢地浏览起来。
看完之后。
瞪大了双眼,惊喜地问道:“那电灯金属丝真的找到了?!”
“实在是太好了!”
“最近当真是好消息一件接着一件啊!”
“天佑大唐!”
“天佑大唐!”
“孤要把这好消息也告知父皇!”
陈平安却劝说道:“殿下,且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