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徐家逃奴

大清乾隆四十八年十月初四,高岭站大营(今葫芦岛高岭镇附近),皇帝驻跸处。

四个多月前,已经七十二岁的乾隆皇帝,开始了第四次东巡盛京,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的东巡。

因为乾隆前些年下旨在盛京修建的文溯阁已经完成,故而此次需要他亲临盛京进行庆贺,向祖先表明自己的文治功勋。

与前次东巡不同的是,这一次乾隆是从圆明园启銮,先到避暑山庄停留。因为天气炎热,人员车马行李众多,行走不便。因此直到了八月十六日,会同前来承德的卓索图部的各位蒙古王公后,才再度启銮,前往盛京。

同时,他又命怡亲王颙琅携带玉册、玉宝(实际应称为谥宝、谥册,是清代皇帝为前代帝、后上谥号时的制用之物。清代定制:凡皇帝恭上皇考妣尊谥、庙号,敕工部制玉册、玉宝,加上列圣、列后尊谥,敕重制玉册,改镌玉宝。),带领诸位阿哥及礼部、工部所遣官员于太庙跪拜后,于八月十二日从北京出发,九月初二日在常家屯汇合。

皇帝的大帐内,一个面容清秀俊美,头戴双眼花翎官帽,身穿从一品朝服的大臣正在念诵军机处拟好的旨意。

“萨载、闵鄂元奏江苏按察使司监盗犯邓二等五名,一同越狱于八月二十九,九月初三日先后拿获。业经申明,问拟斩决,具体在案。其属按察使苏松粮储道秦学溥请交部严加议处等语……”

大帐正中,坐着一位身着酱色湖绸棉袍的老者。此人的头发已经花白,但从气色面相上看去,保养的十分好,看上去不过五十多岁的样子。

他,正是七十二岁的大清皇帝,乾隆。

乾隆静静的听着站在下面的和珅念完拟好的圣旨,微微点头后才说道:“这个秦学溥,真是辜负了朕对他的提拔。让萨载和闵鄂元再行彻底追查,若有其他情弊之事,另行具奏。你按朕的这个意思再拟旨意。”

“嗻,奴才遵旨。”念完旨意的和珅和立在一旁的福康安都磕头领旨。

“免礼吧。”

“嗻。奴才谢主子。”

说完了这一件,乾隆又皱着眉对福康安说道:“朕今天接到李奉翰(江南河道总督)的奏报说,云南运往京城的铜船在江宁遇风沉了。福康安,你当过云贵总督,这运铜的船是怎么回事?”

此时的福康安年纪才二十九岁,自乾隆三十六年辅助阿桂在大小金川平乱作战,到乾隆四十六年任四川总督缉拿“咽匪”治乱,在这十年时间里,他在朝中已经有“名将”之称。

他历任户部侍郎、满洲镶黄旗副都统、内大臣、吉林将军、盛京将军,再到云贵总督、四川总督兼成都将军。乾隆四十七年,因在四川缉匪有功,擢为御前大臣,加太子太保。

今年受诏回京署理工部尚书;五月,又授为总管銮仪卫大臣、阅兵大臣、总管健锐营事务,伴驾随同前往盛京。

站在和珅对面的福康安听到皇帝跟自己说话,又连忙跪下。

“免礼。”

福康安随即起身回道:“回主子,云南和贵州运往京师的铜铅之物,一向都是在重庆另行打造船只,雇佣水手的,交卸过后,再将船只拆卸变卖。”

乾隆道:“还有这样的事?”

福康安回道:“奴才以前在四川和云南任上时,就派人查询过此事。当地负责此事的历任委员都是这样做的。每船所装铜铅甚多,所以必须要将船身的板片加厚才可以。是以每次都是打造新船。

奴才以为,四川装运货物的船里,本来有很多大船,颇多坚实可用。以后只需挑选坚实耐用的货船,按照市价雇佣船只和相关船工即可,实在是没有必要另行制造。”

对面的和珅看了一眼福康安,没有说话,而福康安则恍若不觉。

“每年都要打造新船,卸铜之后再拆卸变卖……”乾隆默然无语。他深知这里一定弊情甚多,但此时官场贪腐已成常态,按下葫芦浮起瓢,各地贪腐之事层出不绝。

但这话他还不能说,否则如何对得起自己和臣子们标榜的“盛世”?

乾隆晚年之后,一心想要打造盛世景象,但同时却变得十分怠政。尤其是在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立皇十五子颙琰为储君之后,他已经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因贪腐而兴大狱杀人了。很多时候他只能在奏折的批示上命令地方督抚严饬办事官员。

之前提到的江苏邓二等五名囚犯越狱一事,五个抢劫重犯,竟然能从严密看守的大牢里逃出,扳开牢房的栅木,扭断锁链,翻墙而走。简直荒唐可笑。

而刚才他所问到的滇铜沉船一事,则是关系到铸钱的国家大事。此次江宁沉溺的船上所运铜铅达高达九万斤之多,若说此中没有弊案,乾隆自己都不信。但此刻他只是先让两江总督萨载和河道总督李奉翰赶紧想办法打捞。

想到这里,乾隆又问和珅道:“和珅,你是管着户部的,我大清每年从日本国运来的铜有多少?”

和珅回道:“回主子,据奴才所知,目前我大清每年从日本国运入精铜两百万斤上下。”

乾隆缓缓点头,习惯性的伸出右手,一旁的太监连忙将一杯温热的人乳递到乾隆手中。乾隆喝了一口才慢慢道:“虽说现在滇铜年产已过千万斤之数,不过日本国每年输入的铜对我大清仍然重要,务须保证采买数量。”

和珅此时突然想起一事,下跪奏道:“主子,奴才今天接到理藩院送来的朝鲜使臣奏报,上面说日本国东部火山爆发,灾情甚是严重,恐怕会影响日本铜的交易。”

乾隆微微点头:“嗯。朕知道了。你下去拟个条陈呈上来。朕自登大宝以来,向来严禁贩米出洋,命各该省督抚,于各口要隘,务必实力巡查。”

“嗻。”二人叩头后,起身退出了大帐。

乾隆抬头看着离去的两名股肱之臣,满意的露出了一丝微笑。不过当他看到桌案上的一叠奏折,微不可查的叹息了一声,提起了笔,开始批示。

与福康安告辞后,和珅回到了他的住处。

此时的和珅,深得乾隆信任,因而身兼职位之多,令旁人咂舌。除了管理京师崇文门税关、署理兵部尚书、管理户部三库以及理藩院尚书外,作为国史馆副总裁、文渊阁提举阁事的和珅,这次跟随乾隆东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编纂好的《四库全书》送进盛京的文溯阁存放,这也是此次东巡的庆祝活动之一。

三十二岁的和珅高高瘦瘦,嘴唇上的一撇精致的小胡子,面容十分的清秀俊美。如果换了一身衣衫走在大街上,不认识的会以为这是个读书人。

进了屋,随行的下人便上来接过了他刚摘下的帽子。

“我写封信,你一会连夜亲自送回府上交给你爹。”和珅对下人吩咐着。

“嗻。”和府管家刘全的大儿子刘印接过帽子放在帽架上后,立刻应着。

刘全,和珅的管家,外号刘秃子。和珅的父亲常保死后,刘全曾保护着九岁的和珅与六岁的和琳,陪伴左右,到处借贷过日子。直到和珅十五岁,可以自立当家时,刘全才成为和府管家。而和珅一直把刘全当成自家亲人看待,从不称呼其为管家。

刘印没有问是什么事。既然老爷让给自己的爹送信,那肯定有要事。

和珅没有对刘印解释,洗了把脸,便来到书案前提笔写信。很快,信就写好了,和珅将信装入信封,贴上火漆。等了一会待火漆干了,便交给了刘印。

“老爷,您还有什么吩咐的没有?”刘印接过信后,低声问道。

“你就跟他说,信里我说的事,让他先去请教一下泉之先生。”

这个泉之先生,就是和珅曾经的老师吴省兰,字泉之。曾与他的兄长吴省之一同担任咸安宫教习。这兄弟二人后来都投靠了和珅,其中以吴省兰最为无耻。

和珅之所以让刘印给他爹刘全送信,就是担心云南运铜货船的事与刘全有关。他记得刘全曾经和他提过想插一脚,自己没太当回事,就答应了。

这次运铜船在江宁出事,九万多斤铜都掉入水中,这可不是小事。万一被担任着江南道监察御史的钱沣给查出刘全在里面掺和了一脚,那可就麻烦了。

和珅在云南铜矿的利益里没有插手,他插手的是日本铜矿海运的生意。

清朝入关之后,明代遗留下来的传统铜矿已经开采殆尽,当时云南的铜矿还处于初始开发阶段。严重的铜危机令清政府焦头烂额,而滇铜矿区散落深山,运输非常困难;即便是耗尽云南全省之力,一年也不过能运出三百万斤铜。且开采初期的滇铜成色不足,所以自雍正七年开始,江苏开始采购日本所产的铜。

此时一条商船从浙江出发到达长崎,也不过十五天时间。每条铜船可载铜十万斤,这样一年航行两次,二十艘铜船的运量就超过了滇铜运到北京的数量。截止到17世纪末,每年来到长崎港贩铜的商船已经高达200艘,在长崎从事与贩铜业务有关的中国商人已接近万人。

而岛国大量的铜流失,使得幕府治下的岛国铜价倒挂,源源不断的出口也导致国内的铜矿也面临枯竭的危险。

于是自一七一五年(正德五年)起,德川幕府实施了“正德新令”。规定清国每年到长崎入港交易的船舶数限定为三十艘。而准许入港通商的,只限于那几家持有幕府发放的“信牌”的商人,限定为每年贸易额白银六千贯,铜三百万斤。

而和珅为了积累与朝中其他三派(阿桂为首的武官派、刘墉为首的御史派、钱沣为首的反对派)的斗争资本,大肆插手江南的各项贸易,暗地里要求江南的大商家必须向和珅缴纳帮费。如有不从,则派人伪装成强盗,抄家灭门,江南大商人无人不敢听从。

因此,在日本贩铜这件事上,和珅就狠狠的插了一脚。

此时天色尚早,和珅想了想,回到里屋,又让下人服侍着换上朝服,带上了帽子。他还得去皇帝身边伺候。自打他从甘肃回来之后的一年多里,乾隆愈发的宠信他,时刻叫他伴驾服侍。

和珅到了乾隆大帐外,就见管事太监走了过来。

“和大人,皇上正要找你。”

和珅连忙进帐,来到皇帝身前,正要叩头,却听乾隆说道:“和珅免礼。”

“奴才谢主子。”和珅抬眼看去,只见乾隆手中捏着一份奏折,面带不豫。

“主子,有什么烦心事吗?”

“庆桂递来的折子,你看看吧。”

和珅闻言,随即躬身上前,从太监手里双手接过折子,打开观看。

这是吉林将军庆桂(尹继善之子)和宁古塔副都统安临共同发来请罪的折子,上面奏报的是流放犯人林阿撞、鲁寿山、潘秀成、雅宁、揭三子等人,先后逃脱,同时二人已派兵缉拿。

和珅从一干逃犯的名单最下方,看到了两个名字:徐寿南、徐福南。

这是?和珅目光凝聚在这名字上,仔细回忆了一下,片刻之间,如电光火石,他脑海里就涌现出一个人名。

难怪乾隆会不高兴了,原来是这两个人。

可是,在和珅的记忆里,这兄弟二人当年发配时一个三岁,一个一岁;五年过去了,那么他们现在也不过是八岁和六岁的孩子。

他们究竟这是如何逃脱的呢?其中定有隐情,搞不好就是有人里应外合。

想明白了其中的关节,和珅将奏折交还给太监。随即说道:“主子,奴才以为这事无须挂怀。”

“嗯?怎么说?”乾隆见和珅如此说,有些好奇的问道。

“奴才以为,那两个逆犯之子,大的不过八岁,小的也才六岁。即便事发之前有人接应,可带着两个孩子,又能跑多远?且宁古塔本就是苦寒之地,离京师近万里之遥,那些流放此地的成人在冬日尚且难捱,何况两个孩子?如今已过十月,极北之地,朔风暴雪之下,奴才料定那徐家那两子熬不过这个冬天。故而主子只需命庆桂和阿林派兵紧守道路关卡缉拿即可。”

乾隆听完和珅的奏对,面色稍霁,他其实最担心的就是有人里应外合,将徐家两子救走。而背后主谋才是乾隆最关心的。

想到此处,乾隆也只好先将这事放在一边,稍后他会拟旨给庆桂,命其严加缉拿并审讯相关人等便是了。

烦心事不提,乾隆随即眉头展开,对和珅道:“你给朕说说,明年南巡的事安排的如何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