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问题百出

“陌今日受教了,感谢先生指点,没想到先生见识钩深致远,陌不及也。”李陌再次起身,如学生拜见老师般给老王拱手行礼。

“贤侄客气”,老王示意李陌坐下,“老夫观你终日为太平奔波,可谓鞠躬尽瘁,着书立说也是为了教化万民,故才有此番建议,不值一提。”

老王说完,起身就要离开。

李陌赶紧问了一句:“陌近日准备开办夜校,组织乡民读书识字,太平新城建成后,也会开设四所私塾,先生大才,可愿为这教化万民主持大局。”

刚才的交流,虽然只有三言五语,再结合老王之前的种种表现,李陌断定,眼前的老王不是穷讲究,人家是真讲究。

这是个韬光韫玉的大才,于是便真诚的邀请他主持教化太平乡民之事。

“就知道此次前来准没好事,也罢,老夫这把老骨头就再给你小子出一回力。”老王一脸的嫌弃。

“陌斗胆敢问先生高姓大名?”

此时老王已经行至门口,他头也没回的说到:“姓王名通,字仲淹。”

说完便头也不回的走了。

“王通!”李陌听了大吃一惊。

要说之前遇到刘仁轨、马周等人时,李陌顶多也就是觉得意外和惊喜,能和这些大唐名臣共事,非常的幸运。

但遇到王通可就不是同样的心情了,用震撼两字也不为过。

这可是比肩孔孟的圣贤,隋唐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三字经中的“五子者”,其中文中子指的就是王通。

相传其及门弟子多达千余人,有“河汾门下”之称。

可后世的历史上不是说王通三十几岁就英年早逝了吗,为何现在看上去都五十岁了,依然相当硬朗。

李陌也道不清其中的原由,估计是为了避世隐居了。

在后世,李陌作为工科出身,除了技术类的渊源还算熟悉,其历史属于孤陋寡闻的。

当时,为了给儿子解释《三字经》中的“五子者”,特意搜了很多资料,这才知道王通,当然,这都是题外话。

送走了王通,李陌再也没有心思外出。

而是耐着性子将自己的两本大作又按照王通的指点仔细的修订了一遍。

一直改到戌时,这才将书稿丢给马周,让他照着把其它的书也都修订一遍。

马周满是不情愿,但听了李陌讲了其中的利害,还是欣然受命了。

来到大唐后,李陌的作息已经改变了很多。

没什么消磨时间的物件,再加上天寒地冻的,一般也是早早就睡了。

但是赖床的毛病却怎么也改不掉。

一大清早,李陌还在睡梦中。

王凝雪便冲进了李陌的房间,将他强行拖出了被窝。

现在的王凝雪和李陌已经很熟,早已没了当初的矜持,出入李陌家就如同在自己家一般无二。

“李陌,喜事,工坊出铁了。”

“赶紧起床,陪我去工坊看看。”

王凝雪一边嫌弃李陌磨蹭,一边着急的催促着,然后拖着李陌乘马车赶往了炼铁工坊。

如今的汾河工坊新区可谓是日新月异,每天都会有新的变化。

几日不见,如今每个工坊都已经用青砖砌了围墙。

工厂外的便道上全是浮土,马车经过扬起一片灰尘。

围墙里面,人头攒动,热火朝天。

炼铁工坊和砖瓦工坊,已经有烟囱冒起了浓烟,颇有后世的黑作坊的架势。

马车先经过砖瓦工坊,李陌叫车夫把马车停了下来。

罗胖子老远的就在围墙里跑了出来。

一个巨型圆球跑步,有几分像是企鹅。

“兄弟,怎么样,哥哥这经营能力还可以吧,现在这砖瓦工坊,每日可烧制青砖两万块,超出传统作坊的五倍还多。”

罗胖子一脸的得意和自豪。

“老罗,你这工坊怎么回事啊?”

“到处都是尘土,人老是在这种环境下,得少活好几年。”

“从现在起,有土的地方,每天至少浇水三次。”

“还有,你这工匠怎么都不穿工服,不戴安全帽,大冷的天,光着膀子算怎么回事?”

“抓紧改造,下次我再来要是还这样,让你停产整改。”

李陌上来就是一阵猛批,直搞得罗胖子和王凝雪摸不着头脑,砖瓦工坊全大唐不都这个样子吗?

“还有,以后劳工在尘土大的地方劳作要佩戴口罩,口罩的样子回头我会设计,凝雪你安排你的成衣铺帮忙生产。”

李陌又是一阵指手画脚,他没往更里面走,里面的灰尘太大,一圈下来得成土人了。

出了砖瓦工坊,往左侧走是水泥工坊。

这个工坊是由薛世良的外甥,崔永年在打理。

此时,工坊里已经堆了不少黏土、矿渣、石炭、石灰等原料。

一群工匠正在忙碌的干活。

崔永年还是初次见到李陌,于是赶忙上前打招呼。

“崔兄,你这进度不行啊。”

“人家隔壁都炼出铁来了,你这儿还全是土堆呢。”

“得抓紧进度,五日内,必须生产出第一袋水泥。”

“全太平在建的工程全都等着你呢。”

李陌依旧没什么好脸色。

“贤弟,非是兄长我不上心,是连续试产了五六次,都达不到贤弟你所描述的效果,烧制出的水泥半点粘性都没有,还不如黏土呢。”

崔永年一脸为难的诉苦。

李陌这才意识到问题是出在自己身上了。

自从丢了一份图纸出来,他从来都不曾亲自执导过各个工程的建设。

而眼下这些新事物,离了他这个“总指挥”根本就寸步难行。

“是我太急迫了”,李陌拍了拍崔永年的肩膀。

“可先行做实验,再行量产。”

“将原料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配置,再按照不同的时长、温度等进行烧制,详细记录每次的数据,反复调整,尝试几十次后必然有合适的比例和工艺。”

李陌耐心给崔永年做了解释。

崔永年听后,眼前一亮,仿佛找到了方向,兴奋的指挥着工匠尝试去了。

李陌摇头哭笑了一下,带着王凝雪和罗胖子又奔向了码头。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