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亦再次回到大饭厅的时候,内心里面充满了感慨。
了解北大的历史,就会知道,52年的时候,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大才从沙滩红楼迁入燕园。
这个时候,燕园才被大规模扩建,增加了不少的建筑物。
一方面,相继购得了位于北部和西部的承泽园、镜春园、朗润园,主要用于兴建教师公寓。由于再向北发展受圆明园的阻碍,因此整个校园建设主要向东、南扩展,还在校外弄了一个中关园。
另一方面,补充燕大未来得及修建的建筑:第一教学楼、文史楼、地空楼、化学楼、生物楼、哲学楼等都是在墨菲的设计框架下建造而成,并努力与燕大建筑风格保持一致。
同样,为解决师生用餐需要,在三角地附近修建了大饭厅,并于次年开始使用。
这是一座设施简陋的砖木结构临时建筑,可容纳几千人同时就餐,生面的顶棚都是采用传统土烧瓦片。
然而,就是这个一个临时的建筑,却被北大的学生戏称为“远东第一大饭厅”。
大饭厅内部布置,也极具特色。
因为,这家饭厅,根本就没有座位,室内只有纵横排列的餐桌。
所以,只要学生过来这边吃饭,一旦不带板凳,那就只能捧着饭盒蹲在地上吃了。
这也造成了北大的学生,都不喜欢在大饭厅吃饭,直接把饭盒带到教室,一般看书一边吃饭。
而且,饭盒合适用自制的网兜挂在书包外面,上课的时候就直接带着饭盒过去,下课,就直接杀到饭厅,然后打包带走,又杀回教室跟图书馆。
这就是这个年代靓丽的风景线。
当然,大饭厅之所以没有座位,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玩意,除了饭厅之外,还做礼堂使用。
因为,挪开餐桌后就成了举办演出、会议、讲大课、放电影的礼堂。
作为当时北大仅有的几个室内活动场地之一,大饭厅地处教学区与宿舍区的中间点,学校的告示、社团的海报、同学的启事也都张贴于此,很快就成为学生的一个活动中心,并与附近的“柿子林”和著名的“三角地”连成一片,成了北大的核心地带。
而,今天晚上,舞会的举办地点,也就是大饭厅。
前世的北大,已经没有大饭厅的存在。
因为,这玩意已经被拆掉,在原址上修建了百年大讲堂。
如果前世在北大上学的话,都知道,北大有一食堂,有三食堂(康博思前身),前偏偏没有第二、第四食堂。
事实上,北大是曾经有过第二、第四食堂的。
只不过要这两个食堂都拆掉修建了百年大讲堂。
特别是第四食堂,也就是大饭厅,完全被百年大讲堂覆盖了。
以前苏亦在翻看北大七八十年代的学生相关回忆文章的时候,提到食堂的时候,有人说第四食堂没有座位,有人说大饭厅没有座位。
观看这些东西,就很纳闷?
北大就这么穷吗?
学校食堂都没有座位?
现在进入北大以后,才知道,所谓的第四食堂就是大饭厅。
能够被叫做大饭厅,说明这个地方,面值并不小。
但是大家对大饭厅的印象,面积很大,设施很落后,因为直到90年代,北大师生在这个食堂吃饭还得圪蹴在地上,围成一圈圈。
顶棚还是1983年修过的一次,十分脆弱,时不时落下点土。
为啥特意提到掉土这个东西呢?
因为上世纪1996年的五月,时任政务院李副总来到北大作报告。
北大人把李副总请到大饭厅,因为北大也就只有这个地方合适做大型报告,因为在这里,北大前任校长马寅初就提出自己著名的新人口论演讲。
那时的马寅初校长威望极高。平时他很少公开讲话,但是每年的全校新年团拜会上,总有他的身影出现。
和今天在讲堂举办的北大新年晚会一样,当时的北大师生的新年团拜会也在大饭厅举行。先是较平日丰盛的晚餐,然后是大规模的舞会,新年钟声响起的时刻,马寅初校长便在学生的欢呼声中缓步登上讲台,笑容满面地用浓重的浙江口音说:“兄弟给大家拜年!”并翘起大拇指:“北京大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当时学生印象里的马老总是笑眯眯的,虽然已近80岁,但身体很好,讲起话来底气十足。一天,大饭厅前贴出一张告示,上面只有一句话,宣布马老将在大饭厅发表人口问题的演说,也就是著名的《新人口论》。
1957年4月27日,马寅初校长在大饭厅的讲台上,提出控制人口增长的主张。那天,大饭厅里坐满了学生,时而因着校长的激情雄辩而响起掌声,时而因他适度的幽默而全场大笑。
当时,李副总报告作到正起兴时,忽然顶棚上呼啦啦掉下一块块土片,大家虚惊一场,讲台上的李副总不经意地说了一句:“这个礼堂也该修一修了”。
这句话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很快,台下的北大学生就一下子过来,就不约而同地拍起掌来,经久不息。
啥意思呢?
就是说,大饭厅要重修了。
一个大领导说重修,那就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那么简单。
实际上,李副总没有辜负北大的期望,他通过当时的经济贸易部筹得400万美元支持北大建设新的会议场所。
这个故事,到了后面演变成苏亦这个跟北大没啥关系的人都知道了。
1983年,大饭厅改建为大讲堂,但“大饭厅”的名字仍然沿用下来。这个大讲堂条件依然简陋,破旧的大门,一色青灰的墙壁,东墙上漆着“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八个大字。当时的北大学生在此办理入学手续,领取学生证、校徽、宿舍钥匙、饭票等等。
实际上,李副总当年就是管教育口的,他对北大的关心,也不仅仅是是百年大讲堂,还有蓝旗营小区。
已成为中房老总孟晓书去拜访李副总。李副总,你现在搞房地产,我管教育了,你能不能为解决大学教工住宅做些什么?孟晓书:正好中房集团属下有一个蓝旗营项目,位置就在清华南门外,我就低价提供一批住房吧。
李副总兴奋地问:能提供多少套?
孟晓书说:总共是20万平方米,低价提供6万平方米吧,大约600套。
李副总问:价格能不能在每平方米3000元以下?
孟晓书边计算边答:可以。
李副总说:项目既然在清华南门,是不是就给清华?
孟晓书说:我是北大的。
李副总说:好!那就两个学校一家一半吧。
孟晓书当然同意。
李副总马上就给两个校长打电话,给他们送去好消息。后来两个学校都极力争取多要房,最后经商孟晓书同意决定:20万平方米的蓝旗营小区项目全部都给北大和清华。
仅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计算,中房相当于6亿元的经营收益贡献给了两个学校,这是迄今为止北大校友对学校做的最大物质贡献。
最终,两校教师们以每平方米1900元的价格买下了房屋产权,而附近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涨到每平方米四万多元了,北大的1000户教师和清华的1000户教师不仅以低廉价格买到黄金地段的商品房,而且又享受到这一区域房价持续增值的好处。
著名的蓝旗营小区就是这么来的。
除外,还说了一些八卦。
因为好声音火起来的浙音,也是在李副总的关注下建立的。
当时,李副总视察的时候,就说浙省需要一个专门的音乐学院。
嗯,跑题了。
回到大饭厅,大饭厅和前面的柿子林就是这样,壮思逸兴的北大人把它塑造成浪漫的记忆场所,在许多优美的会议散文中还不断提到。
早听说过十年前有舞会,但同学们只是在电影里看过。
学生会请来了两位舞蹈老师,但教的并不是男女成双成对的交谊舞,而是男生在外边排成一个大圈,女生在里边也排成一个大圈,随着青年友谊圆舞曲的音乐机械地手舞足蹈。很快,同学们对这种舞蹈失去兴趣,跟外国留学生学起了迪斯科。毕竟是1978年,学校规定不许跳这种西方舞蹈。不过,
这规定并没起什么作用。
张爱玲曾说“中国是没有跳舞的国家”。我觉得并非如此。吕布正是通过一场被设计好的舞会而被貂蝉迷得失魂落魄;曹植正是通过一次仅能走七小步的诗词歌赋机会保住残喘的兄弟之情与生存安稳;李白正是因为能歌善舞才被唐玄宗赏识;陆小曼的一支舞勾起徐志摩的怜香情欲……
舞会,被许多有着文艺情怀的人士怀念。上世纪三十年代是穿着西服旗袍、叼着西洋香烟、洒着诱惑香氛在舞池里肆意寻欢的纵情年代;还有上世纪八十年代是穿着喇叭裤、留着爆炸头、扛着收录机在公共场合彻底奔放的舞动时代;甚至上世纪***领导了大红大紫的普天同庆时代……
“花容雪貌、玉骨冰肌、腰脚熟练、身手灵活”加之“色彩缤纷,姿态婀娜”,令到民众“偷看妙舞,如蛾附火,如蚁附膻”。《北洋画报》曾经这样渲染上世纪三十年代北平的舞场盛况,当时各种流行的交际舞舞法,如“两步舞之狐步舞”、“三步之华思尔舞”、“四步之登高舞”等都为时髦阶层津津乐道。跳舞与男女平等、社交公开、妇女剪发一起,被视为都市新思潮和新生活的体现。当时的舞场交际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白宫舞场就是当时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们在北平的社交娱乐的高级场所之一。而东长安街使馆区和位于这一带的涉外高档饭店内均设有舞场,如法国人开办的北京饭店和外国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后来涉外的中西式及中式饭店,也仿效西人饭店开办舞场。甚至解放战争时期,延安、西柏坡也有舞场。
1977年的北大提倡思想解放,要求哲学系学生带头组织舞会,开了北京大学校园舞会的风气之先。
20世纪90年代大学校园“扫舞盲”运动的兴起,大学舞会社交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人际社交场所。
新世纪,北京的社交舞蹈也朝着高端化、精英化的方向发展。参与社教舞蹈的一般都是白领、海归和有素质的高端人群,社交舞蹈正成为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文|敬悦)
早听说过十年前有舞会,但同学们只是在电影里看过。
学生会请来了两位舞蹈老师,但教的并不是男女成双成对的交谊舞,而是男生在外边排成一个大圈,女生在里边也排成一个大圈,随着青年友谊圆舞曲的音乐机械地手舞足蹈。很快,同学们对这种舞蹈失去兴趣,跟外国留学生学起了迪斯
科。毕竟是1978年,学校规定不许跳这种西方舞蹈。不过,这规定并没起什么作用。
一般来说,北大的舞会,从野生舞会到光明正大的举办舞会,还要等改革开放以后。
改革开放之前,北大的舞会都是也地下舞会。
按照官方规定,在改革开放之前,允许举办的舞会都是男生和男生跳、女生和女生跳传统舞会,并不允许西方交际舞存在,也也就是那种男女相拥,开始挑的交际舞。
也只有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开放风气。结果这种风气,到了八九十年代就压不住车了。
禁止多年的社会风气,一解禁,就宛如洪水猛兽般泛滥。
20世纪50年代中叶,中国正经历着令人振奋的“百花时节”,那是一个充满幻想和希望的时代,校园里也充盈着轻松欢乐的气息和天真烂漫的梦想。
大饭厅里汇集了迎新会、毕业典礼、音乐会、诗歌会、辩论赛、科研教学攻关誓师大会等各种活动,也经常有来自国内外的名家讲演,从***总理和各部部长,到各路学术艺术界人士,都曾在这里作过报告和演说。
大饭厅西侧有着当时北大仅有的、最大的室内舞台,这里举办的文艺演出也是多种多样,除了学生团体的表演,音乐家李德伦曾带领乐团在这里演出,并为学生讲解如何欣赏交响乐;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曾在这里舞动水袖;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的电影《红楼梦》也曾在此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