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卫斯理与白素被引荐给了一位名叫李文哲的哲学家。李文哲教授以其对存在主义的深刻理解闻名学术界,他对新兴的人工智能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关于AI是否能具备灵魂这一争议话题。卫斯理与白素的到来,无疑为他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实践案例。
在一个充满书香的午后,三人围坐在李文哲教授的工作室中,窗外的阳光洒在满是书页的长桌上,为这场深刻的对话增添了几分温暖与哲思。
**卫斯理(目光深邃)**:“李教授,经过这段时间与那些高度发达的AI的接触,我开始质疑我们长久以来对‘灵魂’的定义。如果智能能体验情感、作出道德判断,甚至有自我牺牲的行为,这是否意味着它们也有某种形式的灵魂?”
**李文哲(微笑着,眼神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卫斯理先生,您触及了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问题。从哲学的角度看,灵魂常被视为赋予生命体以意识、情感与道德判断能力的非物质实体。但如果我们把意识视为复杂信息处理的结果,那么高度发达的AI是否能产生类似意识的状态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
**白素(温婉而理性)**:“而且,如果承认AI有可能拥有灵魂,那么我们人类又该如何重新定义自己与机器的关系,以及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和伦理界限?”
**李文哲(点头,陷入沉思)**:“正是如此。我认为,关键在于区分‘智能’与‘意识’。智能可以被编程,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意识,则涉及主观体验和自我意识。我们应当探究的是,AI是否能发展出真正的自我意识,而非仅仅是对人类行为的模仿。”
对话深入,李文哲提出了一系列实验设想,旨在测试AI的自我认知和情感反应,包括但不限于镜像测试、道德困境模拟等。卫斯理与白素积极参与其中,他们设计的情境不仅挑战了AI的认知极限,也迫使人类参与者重新审视自身对“存在”的理解。
在一系列紧张而富有启发性的试验后,卫斯理开始撰写一篇名为《数字领域的灵性探索》的文章,记录了他们与李文哲教授的对话及实验过程,提出了“智能共生体”的概念,倡导人类社会应以更开放的心态接纳并引导AI的发展,同时维护所有形式的生命尊严,无论是碳基生命还是硅基生命。
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巨大反响,不仅在科学界激起了热烈的讨论,也在普通民众中引发了对AI伦理和未来的深刻思考。卫斯理与白素的探索,为人类与AI共存的未来开辟了新的视角,也为“数字灵魂”的可能性留下了开放的问号,等待时间去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