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史可法:明末忠魂与扬州血战

一、闻名乡里

史可法出生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十一月初四日寅时,地点位于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由于家族对朝廷有功,史可法得以世袭锦衣百户的身份,成为锦衣卫的一员。关于他的出生还有一个传说,据说他的母亲在怀孕之前曾梦见过宋代着名的忠臣文天祥进入她的居室,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解释史可法一生的忠诚和勇敢。

史可法自幼便以孝顺闻名乡里,他尊师重道,曾师从左光斗学习。左光斗是一位着名的官员,以其刚正不阿而着称,这对史可法的性格和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左光斗的影响下,史可法逐渐成长为一个既有学问又有道德修养的人。

崇祯元年(1628年),史可法通过科举考试,成功登第进士。这是他仕途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他正式步入了政治舞台。在获得进士身份之后,他被任命为西安府推官。这个职位意味着他需要处理地方上的法律事务,包括审判案件和执行法律等职责。在此期间,史可法以其公正无私的态度赢得了民众的尊敬。

不久之后,他又被调任到户部担任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务。户部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重要部门之一,主要负责财政管理和物资调配等工作。在户部任职期间,史可法展现了出色的管理能力和清廉的品质,他在处理复杂的财务问题时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态度,这些都为他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镇压民变

崇祯八年(1635年),史可法被晋升为右参议,负责镇守池州、太平两地。同年秋天,总理侍郎卢象升组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来打击农民军,史可法被调任为副使,巡视安庆、池州等地,监督江北的军队。这一年,黄梅地区的农民军进攻了宿松、潜山、太湖等地,史可法率军追击至潜山的天堂寨,对农民军进行围剿。

崇祯九年(1636年),滁州的农民军被祖宽击败后,向河南方向逃窜。十二月,农民军首领马守应联合罗汝才、李万庆等人从郧阳向东进犯,史可法随即转移至太湖,扼守关键通道,防止农民军进一步扩散。

崇祯十年(1637年),史可法被任命为佥都御史,负责巡抚安徽的安庆、庐州、池州、太平以及河南的光州、光山、固始、罗田,湖北的蕲州、广济、黄梅,江西的德化、湖口等地。正月,农民军从安庆石牌突围而出,转移到桐城驻扎。参将潘可大率军击败了农民军,迫使他们逃往庐、凤两地,但在途中再次遭遇庐、凤两地军队的阻截,不得不退回桐城,并在周围地区进行抢掠。史可法与潘可大联手围剿,农民军被迫撤退至庐江,随后史可法与左良玉在枫香驿再次击败农民军。三月,潘可大与副将程龙在攻打宿松的战斗中阵亡,农民军则分出一部分力量组成新的部队,号称“摇天动”,合计约有八营超过二十万人,分别驻扎在桐城附近的练潭、石井、淘冲等地。总兵官牟文绶、刘良佐率军在挂车河击败了这些农民军。

崇祯十一年(1638年)夏天,由于长时间未能平定农民军,史可法受到了朝廷的责罚,被命令戴罪立功。

崇祯十二年(1639年),史可法因岳父去世而离职。服丧期满后,他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接替朱大典总管漕运,并巡抚凤阳、淮安、扬州等地。在此期间,史可法积极整顿漕运系统,弹劾罢免了三个督粮道,并增设漕储道一人,努力疏通南河,显着改善了漕运状况。此外,他还被调任南京兵部尚书,参与机密政务。鉴于军队长期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史可法上奏提出了八条改革建议,以期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三、拥立福王

崇祯十七年(1644年),当史可法得知李自成的大顺军正在进攻北京时,他迅速率领军队北上勤王。然而,当军队到达浦口时,传来了北京沦陷和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的消息。史可法悲痛欲绝,面向北方痛哭,甚至以头撞击柱子,鲜血直流。

随后,史可法为崇祯帝发丧,并着手讨论新君人选。张慎言、吕大器、姜曰广等人提议拥立福王朱由崧,但同时指出了朱由崧的七个缺点:贪财、淫乱、酗酒、不孝、虐待下属、不读书、干预官吏。史可法也认同这些观点。不过,凤阳总督马士英却与阮大铖密谋,坚持认为按照辈分和顺序,福王朱由崧应该是最合适的继承人。马士英写信给史可法,强调了这一点。尽管史可法列举了朱由崧的诸多不足,马士英还是联合了诚意伯刘孔昭、镇将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人,强行将朱由崧护送到仪真,史可法只好接受这一事实。

朱由崧到达南京后,先拜访了孝陵和奉先殿,随后居住在内守备府。大臣们纷纷前来朝见朱由崧,朱由崧想要回避,但被史可法劝说应当接受朝见。朝见后,史可法提出朱由崧应该身穿孝服,居住在郊外,并发兵北征,以彰显其报国复仇的决心。朱由崧表示同意。

次日,大臣们再次讨论朱由崧是否应该监国。张慎言认为国家不可一日无主,福王应该即位。史可法提出太子生死不明,如果太子出现会如何处理。刘孔昭则坚决支持福王即位,而史可法建议稍后再做决定。最终,朱由崧被确立为监国。

在推选内阁大臣时,史可法、高弘图和姜曰广被一致推荐。刘孔昭想要加入内阁,但被其他大臣以本朝无勋臣入阁的先例所阻。刘孔昭提议让马士英加入内阁,最终,马士英也被推举为内阁大臣。接着,他们讨论填补其他重要职位的候选人,郑三俊、刘宗周、徐石麒被推选为候选。

两天后,史可法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马士英、高弘图一同被启用。史可法继续负责兵部事务,而马士英则继续督军镇守凤阳。为了稳定局势,他们参照北京的旧制,重建了京军制度,将侍卫部队和锦衣卫各军纳入军队进行操练。同时,减少了锦衣卫东西两司房和南北两都的抚司官的数量,以避免过多的告密行为,从而稳定人心。

四、调解诸将

马士英一心想要成为首辅大臣。当他得知朝廷的任命后感到非常不满,于是将史可法之前列出的朱由崧不应该即位的七个理由提交给了朱由崧。随后,马士英带领军队入宫觐见朱由崧,递交了奏章后便离开了。史可法意识到朝中权力斗争的复杂性,于是请求统帅军队,外出镇守淮安、扬州两地。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在武英殿即位,宣布次年为弘光元年。史可法入朝辞别,被加封为太子太保,改任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马士英也在同一天入朝值班,讨论将江北地区划分为四个军事镇守区,分别由四位将军统领。具体分配如下:

东平伯刘泽清管辖淮、海等地,驻军泗水,负责管理开、归一带。

总兵官刘良佐统辖凤、寿等地,驻扎在临淮,负责管理陈、杞一带。

靖南伯黄得功统辖滁、和等地,驻军庐州,负责管理光州、固始一带。

史可法动身后,派遣使者寻找已故帝、后的灵柩以及太子、二王的下落,并奉命前往祭告凤、泗二陵。

南明朝廷此时面临着来自清朝和李自成势力的双重压力。史可法及其支持者采取的主要策略是“联虏平寇”,希望通过与清朝合作,先消灭李自成的流寇势力,然后再考虑如何应对清朝。然而,南明朝廷内部却陷入了党争和内讧,东林党人与马士英、阮大铖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姜曰广、高弘图、刘宗周等人相继辞职,显示出南明朝廷无法团结一致对抗外敌。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七月二十八日,多尔衮致书史可法,宣称要“联闯平南”。史可法在回复多尔衮的信件中主要为弘光朝廷的合法性进行辩护,但并未提出有效的对策来对付清军。到了九月,清河道总督杨方兴建议多尔衮不惜一切代价夺取江南地区。与此同时,清朝对南明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多尔衮致书史可法,宣称清朝才是正统,要求南明君臣无条件投降。

史可法离京后,马士英和刘孔昭等人更加肆无忌惮。刘孔昭因为张慎言推举吴甡一事而在朝堂上大吵大闹,并持刀追赶张慎言。史可法得知此事后上疏劝解,最终阻止了福王任命吴甡。史可法完成祭拜二陵后,上书表达了对朱由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善始善终,时刻不忘先帝和国家的危难。朱由崧给予了史可法口头嘉奖。

史可法失势后自请督师江北,前往扬州统筹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江北四镇军务机宜。当时,黄得功、刘泽清、高杰都想驻军扬州。高杰率先率军抵达扬州边境,并沿途烧杀抢掠,使得城中居民惶恐不安,纷纷登城守备。高杰对扬州进行了两个月的围攻。刘泽清也在淮河流域大肆掠夺。临淮不接纳刘良佐的军队,结果也遭到了攻击。朱由崧命令史可法前往调解,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都听从了命令。当史可法到达高杰那里时,高杰一向惧怕史可法,得知史可法要来,他连夜挖掘土坑掩埋地面上的尸体。第二天早上,高杰在军营中拜见史可法,面色和言语都显得十分紧张,汗流浃背。史可法真诚地接待了他,并用温和的语气与他的副将交谈,这让高杰感到意外。此后,高杰虽对史可法表示尊重,但也开始轻视他,并利用自己的兵力优势保护自己,对于文牒也必定亲自过目才肯传递。史可法简要汇报了情况给福王,并安排高杰的兵力驻守瓜洲,这让高杰非常满意。等他离去后,扬州得以安定下来,史可法于是在扬州开设府署。

史可法集结了一千多名精锐士兵渡江北上,并计划以此为基础在扬州招募新兵,扩充军队。他还请求南京城支援盔甲、倭刀、盾牌、火炮、锣锅、军费等物资,并提出了具体的装备需求。六月,李自成被清军击败,放弃北京后率兵向西逃跑,各地开始出现杀死李自成任命官员的情况。史可法请求朱由崧颁布监国、登极两个诏书,以安抚山东、河北军队和百姓的情绪。他还设立了礼贤馆,招揽各地有才智的人士,并委任监纪推官应廷吉负责此事。有人献策让官府出租一些街坊地产给商贾,并让商贾筹集钱粮支持军饷,史可法认为这是好建议并予以采纳。

八月,史可法外出巡视淮安,检阅了刘泽清的军队。回到扬州后,他向朝廷请求粮饷,作为北伐的费用。然而,马士英吝啬不肯拨款,史可法上疏朱由崧催促马士英。借此机会,他对朱由崧说:“现在人才日益减少,入官途径日益混乱,人们追求名声的心态超过了求实的心态,议论多而成功的少。当前的局势与以往不同,必须专心讨伐乱贼,报复国仇。除了筹兵筹饷,不应有其他议论;除了治兵治饷,没有所谓的人才。如果有只会空谈,谋取高官厚禄的人,必须严惩不贷!”朱由崧仅以诏书回应了史可法。

当时的军阀各自在地盘上私设关税,导致商贾不敢通行,影响了盐务的正常运作,给民生带来了困难。史可法在扬州建立了幕府,尽力平息各军阀之间的纷争,并派遣官员监督军阀的纪律。他还设立了户部,让施凤仪主持扬州盐务,以保证食盐市场的畅通。同时,他还设立了理饷总兵周某,开展米豆贸易以补给军队,并拉拢了一些商贾加入运输贸易,分享利润。

高杰一直请求驻扎在扬州城内,而扬州士绅极力反对。史可法同意了高杰的请求,并安排幕府驻扎在城东官邸,让高杰居住在城西官邸。高杰入城之日,其妻邢氏管理士兵,号令严明,保持了秩序。邢氏本是李自成的妻子,后来与高杰私奔,她美丽而严厉,士兵们都服从她。

黄得功驻扎在仪真县。史可法前往视察黄得功的军队,在营地全面检阅,并赏赐了三军白银一千两。起初,史可法担心高杰蛮横不法,派黄得功驻军仪真以防备高杰。九月,黄得功与高杰发生冲突,高杰处于不利地位。在史可法的调解下,冲突才得以平息。当时,黄蜚从山东登州率军南下淮扬,黄得功率领三百骑兵前往迎接,在邗关外五十里的土桥遭遇高杰的伏击。高杰成功偷袭,俘获了黄得功队伍的战马,而黄得功则逃脱了。高杰还派出一千余士兵夜袭黄得功驻扎的仪征城,但被城内的黄得功部队击退。黄得功和高杰的关系因此恶化,双方准备开战。史可法出面调解,高杰表示虽然损失了一千多士兵,但仍愿意和解。史可法抵达仪征,停舟在吾台庵附近。当时,黄得功的母亲去世,史可法前往祭拜,并调停一番。史可法请高杰归还三百匹战马给黄得功,但高杰只愿意归还一百匹瘦弱的马。当马送到黄得功的营地时,黄得功只接受了其中一半。剩余的五十匹马中,史可法挑选了二十匹并强行要黄得功收下,而其余三十匹马不久后病死了。史可法发出了三千两白银,并要求高杰交出一千两白银作为丧葬礼金给黄得功,最终使双方和解。

北京投降大顺的大臣们此时纷纷南下回朝,史可法上书建议:“原籍在北方的大臣,应该让他们到吏部、兵部听候录用,否则恐怕会使他们南下回朝之心绝灭。”他又说:“北京的祸变,凡属臣子的都有罪。在北方的官吏如果都应当随先帝一道殉国,难道在南京的就不是先帝的大臣吗?像我这样的人,在南京主管枢机,马士英沾了国恩担任凤阳总督,都没有能率领东南的全部优势兵力迅速支援北都。镇守大臣刘泽清、高杰因兵力不能支持,反而向南方逃跑。先应该追究的,是我们这些大臣的罪过。竟然因为圣明的陛下您入继王位,不仅没加诛杀,而且一次次得到恩典。南方的大臣如此,而单单对于在北方的大臣们毫毛不放,一概绳之以法,岂不是闲散小吏,罪责反比南枢、凤督还要重大了吗?我认为应该选择那罪状显着的降官,严加惩治,以示指教。如果大臣未曾接受乱贼的任命,或曾受乱贼刑罚的,可以撇开不加问罪。那些在北方逃避战乱,犹豫多时而后才到朝廷来的,允许他们戴罪入官,讨伐敌人,这些人可以到我领的军队里酌情录用。”朝廷经过讨论,听取了他的意见。

高杰驻扎在扬州,行为很不驯服。史可法对他开诚布公,用君臣大义启发、开导他,最终高杰有所感悟,接受上方的领导。十月,高杰率领军队北伐,史可法到达清江浦,派遣官吏在开封屯田,为经略中原做准备。各镇兵力划分防守地区。从王家营向北到宿迁一带是最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史可法亲自负责,并沿着黄河南岸筑起了堡垒。

五、北伐宿邳

十一月,爆发了邳州之战。十一月四日,史可法乘坐船只驻扎于鹤镇。这天是史可法的生日。清晨,幕府收到了侦察兵的紧急报告:清朝的总兵夏成德从剡城出发,在前一天夜里已经进入了宿迁境内。

初五日,史可法亲自统帅大军,乘坐船只沿大运河抵达白洋河(今洋河镇),在那里设立了大本营的旗纛,并举行了誓师典礼。随后,他命令总兵刘肇基的部队和李栖凤的部队前往宿迁。

初八日,黎明时分,幕府的军队乘坐船只抵达宿迁。清军随即撤离宿迁,并转头攻打邳州。邳州城内的官吏坚守城池,并向幕府军请求支援。刘肇基的部队和李栖凤的部队继续前进,抵达邳州城外扎营,与清军对峙。

在这几天的时间里,双方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斗。幕府军在城外搜集物资,而清军则宣传说他们是南明的朋友,希望占据城池以便共同对抗其他的流寇。幕府军依然驻扎在城外,与清军相持了半个月才解除了邳州之围。

战后,清军的总兵夏成德向北京发送战报,声称杀伤了明军六千多人。实际上,这场战斗并没有造成如此严重的伤亡。战后,夏成德的部队继续驻扎在山东省南部,与幕府军在沂水和邳州一带对峙。

史可法的胜利战报传到南京后,首辅马士英既没有给予表彰也没有犒赏。相反,他任命了内臣高起潜为提督江北兵马粮饷,驻扎在扬州府城,以监视史可法的幕府。

史可法急于筹集军费,传令光复地区要清理屯田,以补助军饷。为此,他指派陆逊之负责开封府一带的清理屯田工作,而应廷吉则负责邳州、宿迁一带的工作。史可法传令,尽可能多地收集牲畜和粮食,以支持军队的需求。

在这一过程中,史可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军队的供给。他不仅关注军事上的胜利,同时也重视后勤保障,确保前线战士有足够的资源可以持续作战。史可法的这一系列行动体现了他对战争全局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军队后勤保障的高度关注。

然而,史可法的努力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全力支持。马士英的任命内臣高起潜为提督江北兵马粮饷,实际上是对他的一种牵制。这种内部的政治斗争削弱了南明军队的战斗力,也让史可法的北伐行动变得更加艰难。

六、防御黄河

十二月,冬季来临。高杰率领大军抵达徐州,当地有一支盗匪队伍由程肖宇领导,他们归附了高杰军,并订立了契约,歃血为盟,交换了礼物。然而十天后,高杰在一次酒宴上杀害了程肖宇及其亲信,并吞并了这支盗匪队伍。高杰大军继续沿着黄河西进,抵达了永城市。当地有一个乡绅富豪献上了数千两白银,高杰表面上与乡绅结盟,但很快趁机杀死了乡绅,并吞并了富豪的财产。

高杰的北伐行动让史可法感到高兴,但随后发生的事件让他忧虑。史可法派遣幕府官监纪通判张鑻前往河南招抚土匪一把沙刘洪启、李际遇、杨四等,特别嘱咐要避开高杰的队伍。此时,北伐军一路光复了归德、开封、河南洛阳三府,南京朝廷任命了文武官吏。张缙彦在河南省北部担任总督兼巡抚,管辖各地驻军武将,如王之纲、许定国、李际遇。越其杰在河南省南部担任巡抚,管辖汝宁、南阳、黄州三府,管辖各地驻军武将,如刘洪起、黄鼎、毛显文。凌駉担任巡按河南,兼督各镇,兼理河北、山东招抚。

正月十二日夜,高杰在睢州被河南总兵许定国杀害,史称“睢州之变”。清军乘机南下。史可法闻讯后,长叹无法克复中原。

正月十八日,史可法得知高杰被害的消息,立即穿戴盔甲,率领幕府军出发前往徐州城。当时各将领之间互相争夺权力,都想获取更多的地盘和兵力。

二十二日,各将领争执几乎到了兵刃相见的地步。史可法出面处置,与众多将领商讨一夜,直到次日天亮才得出善后方案。高杰的嫡甥李本深担任扬州提督,高杰嫡弟高某担任副将,胡茂桢继续担任先锋总兵,李成栋继续担任徐州总兵。其他将领也都得到了相应的地盘和兵力分配。高杰的儿子高元爵作为世子继承伯爵,继续做贵族。史可法与众将结盟,原高杰部将都表示愿意继续效忠于明朝。

春季元旦之后,天气异常恶劣,有大风吹折树木,积雪深达数尺至人的腰部。从冬季到春季,天气持续阴冷,没有出现晴朗的迹象。飘雪和雨水洒落不断,违反了日历节气。白洋河的河床已经干涸,堆积了白雪和杂木,像是织就了一幅美丽的锦缎。运河无法使用,因此粮饷运输困难,黄河前线的粮饷短缺。幕府军在当地采集蔬菜茶叶,勉强度日。

寒风强劲,黄河一带军情严峻。幕府军秦士奇带队在黄河以南沿岸筑墩,放置火炮,岸墩数量极多且质量完备。多年以后,岸墩的地基依然完好。清朝调集各地军队,从山东省、北直隶抽调八旗军,在黄河沿岸对峙幕府军。

二月,高杰死讯传遍各地,黄得功带领军队抵达扬州城下,威胁当地高营家眷。扬州城幕府军开始防守。初九,史可法得知消息,集结幕府军大队,班师前往扬州,并吩咐徐州李成栋等队伍继续防御黄河。幕府军黄日芳队伍则作为黄河守军,驻守宿迁、邳州一带,随时支援前线。

当时有山东人阎尔梅抵达史可法军前,请求幕府军放弃扬州,转入山东、河北、河南的三省交界处,在这一带流动游走。但史可法拒绝了这个请求,因为幕府军士兵大多源自扬州,家庭财产大多在扬州。史可法表示,如果阎尔梅能在北方召集义军,可以在黄河一带与幕府军汇合。

十五日,史可法抵达大运河邵伯镇,减免了高杰曾经设立的关税,扬州商民都很高兴并赞美史可法。并传令扬州府同知曲从直、幕府中军马应魁,直入黄得功营地质问。黄得功想要分配得到更多的地盘,他要求得到兴化、泰州、通州,包括地盘和盐务权力,但是高营将领并不答应,双方各自准备大战。幕府军支持高营军队。一直到皇帝出面,发出圣旨,由大太监卢九德手持圣旨直达军营,表态皇帝谴责黄得功,于是黄得功才撤走。

三月间,高杰死后,麾下军队分裂成数个派系,其中亲丁队伍大约有三千多士兵,此时都拥护邢氏和世子。高杰妻邢氏担心儿子幼小,不能压众,她知道史可法没有儿子,提出让儿子拜史可法为义父。民间舆论认为是高杰身死,其妻子软弱无力,无法统辖各派系,才导致这次兵变。邢氏希望将儿子过继给史可法作为义子,互相结盟。

幕府内部讨论,担心大太监高起潜的态度。因为高起潜属于江北提督,皇帝亲信,专门监视扬州幕府,影响举足轻重。有幕僚建议,可以让邢氏母子拜高起潜为义父。邢氏设宴,母子拜高起潜为义父,而高起潜同意了。高起潜设宴邀请史可法,又表示让邢氏母子拜史可法为义父,这时史可法勉强同意。

邢氏母子和三千多士兵,都表示愿意跟随史可法。南京朝廷得知此事,于是发出新任命,以原翰林院编修卫胤文总督淮扬军事,专门管辖高家军队。而高家将士对此不满,卫胤文抵达扬州就任督抚,高家军没人迎接他。此时的扬州,竟然有三个督府,分别是卫胤文、高起潜、史可法。幕府内部讨论,认为南京朝廷在分权,这是忌惮且不信任史可法。无奈之下,史可法只好离开扬州,转而驻扎泗州。

此时,清朝豫亲王多铎率领大军从陕西省出发,过虎牢关,进入河南省,占领洛阳府、开封府、归德府。并在境内招降纳叛,扩充兵力,整顿队伍,储备物资。徐州一带的高营军李本深等队伍崩溃逃跑。清朝又抽调八旗军,合计派遣八名参将队伍前往济宁一带驻守。从此南下进攻邳州、宿迁。当地的幕府军防守严密,并传信至史可法。黄河报警,史可法发奏疏请求弘光皇帝亲自下圣旨,调集江北四镇联合,进入黄河战场防御,并多发钱粮犒赏,但是不了了之。

四月初一,史可法传令参将刘恒祚、游击孙桓、都司钱鼎新、于光等船队集结出发先与黄河守军的队长黄日芳在淮安城清江浦会合,然后渡过洪泽湖,向泗州进发。

初二,幕府考核提拔礼贤馆的诸生。应廷吉进行选拔试验,嘉禾归昭、昆山孙元凯等人被授予甲等或乙等官职,还有唐大章、唐妍、张大武、陆燧等人被任命为通判、推官、知县等官职。大约二十多人被提拔,之后有十九人在扬州与史可法殉国。这天,弘光帝发诏书给史可法,要求幕府军调集兵力到长江上游,抵御左良玉。

同年四月,左良玉率数十万兵力,由武汉举兵东下,要清君侧,“除马阮”。当时,史可法移军驻泗州,保护明朝祖陵。

初五,清朝豫亲王多铎在归德府集结大军,沿汴水顺流而下,往东南进攻泗州。

南京朝廷举行议论,一些大臣请求加强江北防御,因为清军似乎看起来更强大。内阁首辅马士英站在皇帝身边,大骂这群大臣,说:“你们这群东林党人,借口防守江北,实际上是在纵容叛逆左良玉进犯!如果清军到来,朝廷可以考虑谈判,但如果‘左逆’到来,那么我和皇帝就会死定了!”弘光皇帝表态,支持马士英。

马士英命令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史可法只得兼程入援,抵达燕子矶,导致淮防空虚。

左良玉被黄得功所败,呕血而死,子左梦庚率全军投降清朝。

史可法带队亲兵前往长江,并把令箭授予应廷吉,便宜行事。应廷吉率领其余队伍前往泗州。刘泽清要求取军器、火药、饷银等物。应廷吉拒绝了,并说“我们是朝廷任命的官员,是皇帝授权史可法组建的幕府,不是被藩镇委派的。藩镇的令箭,为何传到我这里!这些军器、钱粮,是受命于阁臣史可法去泗州的。我将亲自去见藩台刘泽清,面议是否交付。”应廷吉带队在高邮城,汇合李成栋,就地扎营,既是防备刘泽清,也是相机行事。

初十,史可法带兵到达南京城外草鞋峡,才得知黄得功队伍已经击退了左良玉。弘光皇帝发圣旨,清军开始南下,要求史可法速速回去扬州料理,不必进入南京。旋即皇帝又下诏书,史可法速奔赴泗州城驻守。史可法请求进入南京朝拜面见皇帝,讨论军机并请求南京派兵协防扬州,而皇帝拒绝见面。然后史可法登上燕子矶,面向南京拜了八次,悲痛地哭泣后离开了。

幕府队伍驻扎在高邮城时,接到传令:左良玉威胁南京,幕府队伍和所有军器、钱粮至南京城外浦口港。午刻又接到令箭,上面说:清军正在南下,幕府队伍驻守扬州听从调遣。晡后,又接到令箭,上面说:盱眙城紧急求援,幕府队伍可以准备前往天长城驻守。应廷吉对诸将说:这些命令显然很混乱。岂有一日三次调遣军队和粮饷?频繁的紧急情况令人惊急。扬州城必定有内部变故,南京朝廷制造了太多的干扰。应廷吉继续带队驻扎在高邮城。

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时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扬州,继续抵抗清军的进攻。

七、志决献身

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十三日,清军先锋队伍总兵阿山率领蒙古总兵马喇希、富喇克塔等将士夺取泗州的淮河桥。守军侯方岩的队伍惨败,焚烧桥梁后撤走。清军在泗州集结大队,坐船渡过淮河南下,抵达盱眙城下,守军投降归顺清朝。此时,史可法昼夜急行不顾风雨,奔入天长城,并发檄文召集诸将前去援救盱眙。突然传来盱眙城已经投降的消息,泗州城也沦陷。史可法冒着风雨,踩踏泥泞,一昼夜抵达扬州,坐镇幕府指挥事务。十四日,扬州城中传言,许定国和清军已经到达扬州,意欲彻底消灭高杰家族残存军队以斩断仇怨。凌晨,高家军的邢氏带队奔向泰州,携带了大量的牲畜、舟楫。高家军大约只有数百士兵留守扬州城内,队长为都司程秀夫。史可法传信联络幕府军各队伍,并写下血书奏疏,发往南京兵部求援。

十五日,幕府黄日芳的黄河守军沿着大运河而下汇合应廷吉队伍。看到北方的艅艎挂帆在江上,蜂拥而来,询问得知,这是刘泽清率领的勤王军队。应廷吉带队驻扎在高邮湖,警戒刘泽清军阀。当日有清军使者抵达高邮城一带,招降南明军队。

十六日,幕府得到情报,南下的清军更多且更密集。黄日芳发檄文,召集川籍将领胡尚友、韩尚谅,各带队扎营茱萸湾。应廷吉带领幕府军汇合,驻扎在瓦窖铺,形成防守的犄角之势。这天,刘泽清的军队撤回淮安城。

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四月十七日,清军进至距离扬州二十里处下营,次日兵临城下。史可法“檄各镇援兵,无一至者”。

十七日当天,清朝豫亲王多铎率领大军抵达扬州城外二十里。派先锋队伍宗室韩岱、梅勒章京伊尔德、护军统领阿济格尼堪等先抵达扬州城以北扎营,沿途收集舟船一百余。派右翼队伍署护军统领顾纳代、伊尔都齐等先抵达扬州城以南扎营,沿途收集舟船二百余。

郊外的居民害怕战乱,互相扶携要入城。无法入城者,则跪地哭号,哀声震撼大地。史可法下令开放城门,让平民入城,并组织义勇守城,队长为戴之蕃、张有德。又组织医生救助,队长为医士陈天拔。

十九日,史可法传令何刚、刘肇基队伍入驻扬州城内。刘肇基刚到,建议若清军尚未集结,可以背城一战突击清军。但此时清军大队已经抵达城外,史可法回应不可轻率出击,保持守军士气,坚守等待机会。史可法传信至南京,朝廷中央军有操江军、京营,合计水陆队伍十八万士兵,都在江边观望扬州胜败。

此时,事态危险,命运飘摇。史可法召唤史得威,二人相持哭泣。史可法劝说史得威:“我为明朝死去,你应该活着帮助我家人。我母亲年事已高,而我没有子女,你要为我继承家业照顾母亲。我不负明朝,你也不要负我!”史得威接受遗令。

史可法随后写下几封遗书,分别给弘光皇帝、清朝豫王多铎、太夫人、夫人、伯叔父以及兄若弟。函封完成后,都交给了史得威,又嘱托说:“我死后,请你将我葬在太祖高皇帝附近,如果不行,那就在梅花岭。”

四月十九日,高杰部提督李本深率领总兵杨承祖等向清豫亲王多铎投降,广昌伯刘良佐也率部投降。史可法于扬州西门楼写下四道遗书给他的家人,在他死后,希望夫人和他一起以身殉国,愿归葬钟山明太祖孝陵之侧。

二十日,清军暂时驻扎在斑竹园,砍伐树木,打造云梯,等待红衣大炮。扬州城有一名勇士,名为押住,单骑劫营偷袭清军,勇士夺得一匹马和斩获一级头颅,成功返回扬州城。史可法赏赐勇士一袭蟒纱和一百两白银,勇士为投靠明朝的夷丁。

二十一日,总兵张天禄、张天福带领部下兵马投降,随即奉多铎之命参加攻取扬州。甘肃镇李栖凤、高岐凤队伍四千人至扬州协防。幕府军的梁以樟、应廷吉、张鑻、施凤仪和礼贤馆诸生队伍,俱入扬州城守卫。

二十二日,多铎驻扎城外,传令归降清朝的曾经明朝官兵,到扬州城外,派使者对史可法说:“公忠诚闻于华夏,却没得到朝廷的信任,那么死去又有何益呢?”守军射箭驱逐使者。随后,又有数名使者招降,史可法派兵逮捕使者,投入护城河淹死。

甘肃镇总兵李栖凤和监军道高歧凤带领部下兵马四千入城,两人的意思却是劫持史可法,以扬州城投降清朝。史可法毅然说道:“这是我殉国的地方,你们打算做什么?如果想要富贵,请你们自便。”李栖凤、高歧凤见无机可乘,于四月二十二日率领所部并勾结城内四川将领胡尚友、韩尚良一道出门降清。

二十三日,当时扬州城外东侧,大运河畔邵伯镇,储存有饷银二十万,兵器火药十万,诸多粮米。史可法传令,应廷吉负责管理这些粮饷,陆续转运至扬州城内,补给守军。

二十四日,清军的红衣大炮运输队抵达扬州城外。清军试射红衣大炮,弹丸击中扬州城官府,从早晨一直到夜晚,扬州城墙损毁严重,堞堕无法修复,守军以大袋沉泥填补。清军攻城不利,且每日消耗物资巨大,于是多铎举行军议,商讨是否继续围攻。

二十五日,早晨,八旗军大队集结。黄旗总兵宗室拜尹图、公爵图赖。蓝旗总兵阿山、费扬古、富喇克塔、杜尔德。白旗总兵宗室韩岱,兼任兵部尚书。正白旗总兵阿济格尼堪、伊尔都齐、吴喇禅、马喇希。合计总兵十一名,包括皇室宗亲二位,兵部尚书一位。估计八旗军有数万。

扬州守军内,有幕府军四名大将,刘肇基总兵,何刚总兵。中军马应魁,标营史德威。其余普通副将大约二十名。一名大将统辖士兵大约二三千,合计幕府士兵估计一万。再加上义勇民兵,守军估计大约二万。

豫亲王多铎传令全军出击,强攻扬州城。先以红衣大炮集中轰击城墙西北侧,炸至崩塌,而塌陷形成缓坡。八旗军使用云梯冲锋,攀登缓坡缺口,与幕府军肉搏战斗。史可法登上城墙督战,且祭拜上天鼓舞士气,幕府军用大炮反击。八旗军死伤上千。双方火炮轰炸,崩声如雷,城墙上下惨死无数,双方尸体堆积如山,而八旗军士兵双脚踩踏尸体继续冲锋,攻占了城墙。

扬州城陷入巷战。史可法眼见破城,持刀要自杀。参将许谨阻止了史可法,而血溅许谨衣服。史可法没死去,便命令史得威亲自杀他,但史得威拒绝了。许谨和史得威等亲兵一起,簇拥着史可法下城,一路巷战突围到了小东门。此时副将庄子固、参将张友福、许谨,和龚士杰的二十七名骑兵,都已经身上被箭矢射中战死,只剩下史得威随从。很快又遭遇了一批八旗兵。

史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被擒住后,史可法拒绝投降而被杀。这队八旗兵很惊喜,扣押史可法到城上钟鼓楼,见豫王多铎。多铎再三劝说,但史可法坚决求死。于是多铎说:“既然你是忠臣,就要杀你以全你的名节。”史可法说:“城已经失守,我死无悔恨,但清军已经攻陷扬州城,请宽待民众。因守城而死者,只有我死就足够了,勿杀扬州人。”多铎没答应,只是下令斩杀史可法。而八旗军愤恨史可法的抵抗,于是肢解分裂了史可法的尸体,死无全尸。

幕府士兵义勇在大街小巷继续抵抗。清军多铎,传令屠城扬州。当天,幕府有一些队伍撤退到邵伯镇。应廷吉则带队撤退到赤岸湖埜人湾,继续等待各队伍汇合。

二十六日,忠贯营许大成,带队撤退到邵伯湖北端的三沟闸,掘开河堤,淹没道路,阻挡清军。许大成带队坐船到东边沿海的富安场。

二十九日,扬州城彻底沦陷,前后五天巷战死者众多。还幸存的幕府队伍陆续撤到郊野,聚集在邵伯湖。清兵此时开始攻击邵伯湖。幕府军最终各自离开了。李成栋队伍驻扎在高邮城,已经归顺清朝,但没攻击幕府军,而是让幕府军各自离开。

都抚卫允文沉水自杀。忠贯营何刚、吴尔埙,投井自尽。知府任民育,在官府自杀,全家投井自尽。兵部右侍郎张伯鲸,战死。同知曲从直及其儿子,战死在东门。督修重城同知王缵爵、运使扬振兴,被杀。知县周志畏、罗伏龙,以及他们家人都被杀。两淮运使杨振熙,监饷知县吴道正,县丞王志端,训导李自明,都战死。南门施诚庵,在钞关门中箭死。礼贤馆的幕客,有十九名死于扬州。卢渭,死于钞关河。归昭,死于西门。顾起龙、龚之厚、陆晓、唐经世和另外十三人。

都督刘肇基,分守北门,先在城上发射火炮,又率亲兵四百人巷战,全军战死。副将乙邦才,自杀。副将马应魁,披白甲,书“尽忠报国”四字于背,巷战死。副将庄子固,先率七百士兵入扬州城防守,又与参将许谨一起巷战,中箭死。又有副将楼挺、江云龙、李豫、王思诚、参将陶国祚、冯国用、陈光玉、李隆、徐纯仁。游击李大忠、孙开忠。都司姚怀龙、解学曾。十三人,俱巷战死。

高家军,都司程秀夫。

扬州的士民死者众多,其中包括儒生高孝缵,在学宫遗诗后自杀;王士琇设庄烈帝位,哭泣祭拜,与弟自缢死;王缵、王绩、王续昆季三人,沉水死。武生戴之蕃、义勇张有德、医士陈天拔、画士陆榆、市民冯应昌、舟子刘某,都战死扬州。又有史可法的家人史书者,一起死去。

结语

史可法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了荣耀与悲剧。他不仅是明末抗清的名将,更是民族英雄,其忠诚和勇气激励着后人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在今天看来,史可法的故事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提醒我们在国家危难之时,应当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战。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