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孝庄文皇后:清初贤后与大清帝国的崛起

一、嫁入汗廷

明末清初的政治局势下,东北地区崛起了一支强大的力量——后金。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通过一系列军事征服,统一了女真各部,并逐步扩展其领土。为了加强与周边民族的关系,特别是与蒙古部落的联系,努尔哈赤和他的继承人皇太极推行了“满蒙联姻”的政策。这种联姻不仅加深了满洲人与蒙古人之间的政治纽带,也为后金(后来的清朝)的扩张提供了稳定的外部支持。

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这是蒙古诸部中的一个重要部落。她的父亲是科尔沁部的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这也使得布木布泰自幼便生活在贵族家庭之中。科尔沁部与后金有着密切的政治联系,因此布木布泰的婚姻自然也成为双方政治合作的一部分。

早在布木布泰出生之前,皇太极就已经迎娶了科尔沁部的女子,即布木布泰的姑姑哲哲。哲哲的嫁入标志着满蒙联姻政策的开端,也预示着未来更多的联姻将会发生。哲哲嫁入后金汗庭之后,成为了皇太极的正妻,即后来的孝端文皇后。

1625年,当布木布泰只有十三岁时,她由兄长吴克善护送到了盛京(今沈阳),这里正是后金的都城。按照满蒙联姻的传统,布木布泰成为了皇太极的侧福晋之一。这次婚姻对于布木布泰来说意味着离开家乡,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并且要适应不同于科尔沁部的文化和习俗。而对于后金而言,则进一步加强了与科尔沁部的政治联盟。

二、位列五宫

1626年,皇太极即汗位,开始了他领导后金向清朝转变的过程。随着皇太极地位的确立,后宫的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最初,布木布泰的姑姑哲哲被封为大妃,称为中宫大福晋,而布木布泰则被封为西侧妃,称为西宫福晋,在后宫中位居第二位,仅次于哲哲大福晋。

随着时间的推移,布木布泰在后宫的地位经历了多次变化。1629年正月初八,她生下了皇四女雅图,随后又在1632年和1633年分别生下了皇五女阿图和皇七女。这些女儿的出生并未显着改变她在后宫中的地位,因为当时男嗣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女嗣。

1632年,巴雅尔戴青之女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嫁给了皇太极,被称为东宫福晋,这使得布木布泰在后宫中的地位降至第三位。接着,1634年,布木布泰的胞姐海兰珠嫁给了皇太极,不久便受到了皇太极的特别宠爱。同年,察哈尔林丹汗的遗孀娜木钟也嫁给了皇太极,进一步影响了布木布泰在后宫的地位。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对后宫进行了大规模的册封。布木布泰被封于次西宫永福宫,号为“西侧福晋”,并在同年的七月被正式册封为“庄妃”。尽管在后宫的序列中,她排在哲哲、海兰珠、娜木钟和巴特玛·璪之后,居于第五位,但布木布泰仍然在后宫中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

1638年3月15日,布木布泰在永福宫中生下了皇九子福临,这标志着她生命中最重要的转折点。福临的诞生极大地提升了布木布泰在后宫中的地位,因为儿子是皇位继承的关键人物。布木布泰不仅关注朝政,还在一些重要事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在松锦之战后成功劝降明朝将领洪承畴,这显示了她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影响力。

布木布泰在皇太极生前虽然不是后宫中的最高等级,但她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并不亚于其他后宫嫔妃。她的儿子福临即位为顺治帝后,她成为圣母皇太后,继续在朝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尊为太后

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突然驾崩,这一突发事件引发了后金(后清朝)内部对于皇位继承的重大争议。布木布泰在这一关键时刻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和机智。她原本主动请求殉葬,但考虑到福临年幼,需要有人抚养和教导,诸王及大臣们坚决请求她留下来照顾幼主。布木布泰的这一举动既显示了她的忠诚,也体现了她对未来皇位继承问题的战略考虑。

由于皇太极生前并未明确指定继承人,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长子肃亲王豪格以及两黄旗大臣各自代表不同的政治力量,都在争夺皇位继承权。最初,两黄旗大臣提议立肃亲王豪格为君,福临为太子,但在两白旗对豪格的强烈反对下,最终决定立福临为帝。在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和妥协下,豪格、多尔衮等人被迫同意让福临继承皇位。

福临于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顺利登基,即顺治帝。福临能够顺利即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布木布泰的智慧和她与代善、多尔衮等人的斡旋。尤其是与多尔衮的关系,为福临继位铺平了道路。然而,布木布泰与多尔衮之间的联系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所谓的“太后下嫁”故事,但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历来存疑。

1644年九月,布木布泰随顺治帝一同迁都至燕京(今北京),开启了清朝在北京的统治。1651年二月初十日,顺治帝亲政后为布木布泰上徽号曰“昭圣慈寿皇太后”,简称“昭圣皇太后”。同年八月二十日,顺治帝再次为她加上“恭简”二字徽号,称“昭圣慈寿恭简皇太后”。

四、备享尊亲

1654年,布木布泰的母亲去世,顺治帝得知消息后派遣礼部官员进行祭祀。同年五月,顺治帝追赠布木布泰的祖父布和为和硕忠亲王,祖母为贤妃。六月二十一日,顺治帝为布木布泰的徽号加上“安懿”二字,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皇太后”。

1656年二月,布木布泰迎来了她的寿辰,顺治帝亲自创作了三十首诗歌献给她。顺治帝还根据布木布泰的指示,命令大学士傅以渐编写《内则衍义》一书,并亲自作序后将其进献给布木布泰。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顺治帝再次为布木布泰的徽号加上“章庆”二字,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

1661年正月,顺治帝病重。据传,顺治帝在病重期间,最初想让次子福全继位,但布木布泰坚持要立顺治帝的第三子、八岁的玄烨为帝。经过汤若望的劝说,顺治帝最终决定立玄烨为皇太子。顺治帝驾崩前一天,他召见了原任学士麻勒吉和学士王熙,提前草拟遗诏,并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为四大臣辅政。遗诏的目的在于防止亲王摄政,以保障皇权的安全。顺治帝驾崩后,玄烨即位,即康熙帝,布木布泰被尊为太皇太后。

在康熙帝即位之初,布木布泰虽然拒绝了垂帘听政的提议,但她仍然在幕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精心教导和培育康熙帝,对康熙朝前中期的局势产生了显着影响。康熙帝在处理政务时,常常会告知布木布泰,征求她的意见。在四大臣辅政机制失控后,布木布泰支持康熙帝与权臣鳌拜进行斗争。

1669年,康熙帝在索额图等人的协助下逮捕了鳌拜,并将其囚禁至死。布木布泰的生活朴素节俭,不追求奢华。在三藩之乱爆发后,她将宫廷节省下来的银两捐出,用于犒赏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岁,布木布泰总会拿出宫中的积蓄来赈济灾民,全力配合并支持儿孙的事业。

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拒绝群臣请上尊号的请求,转而提议为太皇太后布木布泰上尊号。布木布泰起初再三推辞,但最终在康熙帝的劝说下接受了尊号,定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康熙帝对布木布泰非常敬爱,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出游期间,都会频繁派人问候她的起居,并将自己的行踪及时报告给她。康熙帝曾亲自为布木布泰扶辇,表现出对她的深切关怀。布木布泰作为康熙帝的祖母,不仅在政治上给予了支持,也在精神上给予了极大的安慰和支持。

五、安然逝世

168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布木布泰病危。康熙帝在慈宁宫侍奉,连续三十余天未曾离开。每天只在辰时到乾清门听政,处理完政事后立即返回慈宁宫。为了祖母的病情,康熙帝亲自查阅医书,调配药物,昼夜守候在病榻旁,几乎衣不解带,废寝忘食。他还下令:“非紧要事,勿得奏闻。”

为了祈求祖母康复,康熙帝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向上苍祈求,甚至愿意折损自己的寿命来换取祖母的健康。在诵读祝文时,康熙帝涕泪交颐,表达了他对祖母深厚的感情和感激之情:“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

1688年1月27日,布木布泰在慈宁宫去世,享年七十五岁。临终前,她嘱咐康熙帝不要轻易移动皇太极的陵墓,并希望在孝陵附近安葬,因为她舍不得康熙帝父子。在遗诏中,布木布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并嘱咐康熙帝“勉自节哀,以万几为重”。

康熙帝为祖母上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根据布木布泰的遗愿,她的灵柩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京东清东陵,并将布木布泰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年),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因其陵位于盛京太宗皇太极昭陵之西,故称“昭西陵”。

在布木布泰去世后,后世的皇帝们继续对她追加谥号,直到雍正、乾隆时期,布木布泰的谥号被最终确定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结语

布木布泰嫁入后金汗廷,不仅是个人生活轨迹上的重要一步,也是满蒙联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的婚姻为后金与蒙古之间的政治纽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在未来的岁月里,为清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