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抗俄名将:萨布素与黑龙江的奠基

一、武将世家

萨布素出生于一个具有深厚军事传统的家庭,其家族自四世祖充顺巴本起,便一直担任岳克通鄂城的长官。家族中有一位名为哈木都的成员,在明末清初之际率部归附了努尔哈赤,随后被指派前往屯驻吉林,并在那里建立了新的家园。这样的背景无疑为萨布素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军事熏陶。

到了康熙十年(1671年)冬季,年轻的康熙皇帝为了加强对东北边疆的控制,亲自前往东北视察边防情况。这次巡视的主要目的是检查边防的准备情况,并下达了一系列命令,其中包括要求宁古塔将军善布教化,鼓励和引导沿边各族人民迁移到吉林地区。这一政策旨在加强边疆的人口密度,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抵御来自沙俄方面的威胁。

作为当时宁古塔地区的重要军事官员,萨布素积极响应康熙帝的号召,大力推行移民政策。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组织能力,动员并帮助大量的边民迁移,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当地的居民数量。这种举措不仅使得许多民众避免了被沙俄侵略者伤害的命运,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宁古塔地区抵抗外来侵略的能力。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心的凝聚,宁古塔地区的抗俄士气日益高涨,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萨布素已经担任了宁古塔镶红旗驻防协领的重要职位,这意味着他在军事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四年后,即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帝派遣觉罗武默讷率领一批大臣前往长白山进行视察。这次任务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东北边疆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以便制定更为有效的边疆政策。萨布素受宁古塔将军巴海之命,负责支援觉罗武默讷一行的工作。

二、抗击沙俄

康熙二十年(1681年),沙俄帝国的势力开始侵入中国的东北边境,他们在额尔古纳河地区活动频繁,不仅抢劫牲畜、毛皮,还掠夺银矿资源,并在这一带修筑城堡,企图稳固其非法占领。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清廷不得不采取行动来保护领土完整。

次年,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沙俄军队再次越过边界,侵犯了黑龙江下游地区,对当地居民进行了大规模的烧杀抢掠。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康熙帝命令萨布素与郎坦等将领一同率兵前往雅克萨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侦察,以便了解敌情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在巴海的领导下,萨布素与瓦礼祜等人在黑龙江岸边迅速建造了两座木城,命名为黑龙江城及呼玛尔城,这两座城池成为了日后抗击沙俄侵略的重要据点。

到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萨布素向朝廷上书,请求在战船建造完毕后立即发起对雅克萨的攻击。虽然北京的官员们同意了他的请求,但是康熙帝考虑到时机未成熟,并未批准立即进攻。随后,康熙帝下令让巴海返回吉林防守,而萨布素则被改派至额苏哩驻守。为了增强边防力量,萨布素调集兵力前往额苏哩耕种土地,并向朝廷提出申请,希望以宁古塔的军队轮换驻守,以此减轻士兵的负担。然而,康熙帝考虑到了士兵的疲劳问题,决定在黑龙江地区新建一座城市,并设立黑龙江将军及副都统等职位,以加强该区域的管理和防御。

鉴于萨布素“为人甚优”,康熙帝钦定任命他为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接任此职后,迅速投入到了边防的整饬工作中。他不仅筹划屯田以解决军队的粮食供给问题,还组织了造船和制造火炮,加固了瑷珲城的防御工事,使其成为一个具备强大抗御能力的堡垒。在萨布素的指挥下,清军与黑龙江两岸各族人民紧密合作,成功地清扫了雅克萨周围的俄军据点,并焚烧了沙俄在黑龙江下游建立的所有基地,迫使雅克萨变成了孤立无援的城市。

三、雅克萨之战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四月,为了彻底解决沙俄对东北边疆的侵扰问题,清廷决定发动对雅克萨的军事行动。由彭春和萨布素率领的清军从瑷珲出发,携带了大量的战舰、火炮以及其他兵器,沿着水陆两条路线向雅克萨推进。五月二十二日,清军抵达了雅克萨城下,并立刻向沙俄侵略军的首领托尔布津发出了通牒,要求对方撤离。

然而,托尔布津依仗雅克萨城的坚固防御工事,拥有450名士兵、3门大炮和300支火枪,拒绝了清军的要求。于是,五月二十三日,清军开始了对雅克萨城的攻势。陆军部署在城南,海军则集中在城东南方向,而火炮则布置在城北,准备随时对城内的敌人进行猛烈的轰击。二十五日清晨,随着第一声炮响,战斗正式打响。清军的炮火给俄军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面对强大的火力压制,俄军难以支撑。最终,托尔布津被迫请求允许在保留武装的情况下撤离雅克萨城。经过彭春的同意后,俄军撤退到了尼布楚。清军在驱逐了俄军后,摧毁了雅克萨城,并留下部分兵力驻守瑷珲,同时还派遣士兵在瑷珲和墨尔根两地屯田,以强化黑龙江地区的防务。

然而,沙俄并没有就此罢休。同年秋天,莫斯科派遣了600人的增援部队到达尼布楚。得知清军主力撤退的消息后,托尔布津带领大批俄军再次回到了雅克萨。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激怒了清政府,康熙帝在接到报告后,立即下令再次出兵。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年初,康熙帝下令对雅克萨发起第二次军事行动。七月二十四日,清军两千多人再次包围了雅克萨城,要求俄军投降。托尔布津依然拒绝服从。到了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在战斗中不幸中弹身亡,俄军指挥权转交给了杯敦。尽管失去了首领,俄军仍然顽强抵抗。考虑到俄军可能在等待援军,并且考虑到冬季来临后,河流结冰会对战船行动造成不便,清军决定改变策略,围绕雅克萨城的三面挖掘壕沟进行围困,并派出战舰在西侧河流巡逻,切断俄军的外援通道。

长时间的围困导致俄军大量减员,从最初的826人减少到最后只剩下66人。眼见雅克萨城即将失守,俄国摄政王索菲亚紧急请求清军解除围困,并表示愿意派遣使者商讨边界问题。清廷接受了这一请求,允许俄军残部撤退到尼布楚。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夏天,萨布素奉命率领1500名清军前往尼布楚,参加与俄罗斯代表的边界谈判。在这次重要的外交活动中,萨布素不仅提供了黑龙江流域的详细地理信息,还揭露了沙俄的侵略行径,为清使团争取到了谈判的有利位置。最终,《尼布楚条约》得以签署,条约规定了中俄之间的边界,并迫使沙俄暂时放弃了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企图。

四、累有功勋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萨布素赴北京述职,因其在边疆地区的卓越贡献,受到了康熙帝的特别优待。他不仅收到了丰厚的赏赐,而且还被允许与内大臣同席而坐,这表明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述职期间,萨布素被委任总管索伦等部的贡 物 事 务 。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部落,萨布素上书详细描述了各部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以及游牧和狩猎的情况,并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则。康熙帝对萨布素的建议非常满意,并批准了所有的提议,将其付诸实施。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萨布素向朝廷提议修建齐齐哈尔及白都讷城,以进一步加强东北地区的防御和行政管理。这一提议得到了康熙帝的认可和支持,齐齐哈尔和白都讷城的建设随即展开,这对于巩固边防、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了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萨布素再次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他上书请求在墨尔根(今嫩江县)设立学校,推广教育。他建议在每个佐领下选择一名儿童,教授他们读书写字的技艺,并为此设立了专门的满洲学房——龙城书院。这是黑龙江地区建立学校的开端,对于提高当地的文化水平和培养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春天,萨布素跟随康熙帝出征噶尔丹。在这次战役中,他被任命为东路总指挥,负责统领东三省八旗兵以及科尔沁蒙古兵。萨布素带领军队从索岳尔齐山出发,对准噶尔军进行拦截和打击。在这次军事行动中,萨布素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他的部队勇猛无敌,取得了显着的战绩。

然而,就在萨布素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他被康熙帝召回京城。这次召回可能是出于对萨布素身体健康的考虑,也可能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次年,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萨布素被授予了一等轻车都尉的职位,并得到了康熙帝赏赐的御袍和缨纬,以表彰他的功绩。

尽管萨布素在边疆屡建奇功,但在官场中却遭遇了诸多挑战。在晚年,他遭受了来自政治对手的弹劾和诬陷,导致被降职。这种遭遇在古代官僚体系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对于那些在边疆有所作为的官员来说,他们往往容易成为朝堂上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萨布素因为长期积郁成疾,在黑龙江将军衙门去世,结束了他辉煌而又充满挑战的一生。他的逝世不仅是对他个人的损失,也是对清朝边疆稳定的一大打击。

五、结语

萨布素的一生,是对祖国无限忠诚的体现,也是对边疆地区发展不懈努力的结果。他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激励着后人继续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贡献力量。在当今,我们应当铭记萨布素将军的事迹,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无私奉献,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