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7章 让大家吃得舒心

“去市场转转,买些竹签回来,”赵爱民笑着回道,脚步没有停下。

“嘿,你这是又要折腾什么新花样了?”刘婶露出一脸好奇的表情,“上回那烤猪蹄,大家都吃得够撑了,还能有啥新法子?”

赵爱民笑而不答,微微摆了摆手,继续朝市场方向走去。心里想着,自已倒是挺喜欢给这些老邻居们带来惊喜。他这人做事一向讲究细致入微,哪怕是件小事,他也愿意去琢磨出点新花样。他深知,这四合院里的邻里关系,其实就像这烤猪蹄一样,需要一点点火候慢慢调和,既要温情,也要讲究做事的方式。

到了市场,赵爱民习惯性地先逛了一圈,观察每个摊位的竹签货色。市场里人来人往,各种吆喝声、叫卖声混杂在一起,热闹非凡。他穿梭在人群中,眼神在各个竹制品摊位上来回游移。他心里明白,市面上的竹签种类繁多,粗细不一,有些看起来坚固,但未必适合长时间的炭火烘烤;有些则太过精致,反而不耐高温。他对这些东西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每次选东西,他都喜欢亲手摸摸,掂量掂量。

走到一个角落的摊位前,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捆竹签上。这竹签比他之前见过的稍微粗一些,但材质看起来坚韧,表面光滑而富有弹性。赵爱民伸手拿起一根,仔细打量着。他心里盘算着,竹签的粗细刚好适中,穿透猪蹄时不会太过费劲,同时也足够结实,能承受火焰的炙烤。

“老板,这竹签怎么样?”赵爱民随口问了一句,依然低头细细翻看手中的竹签。

摊主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看到赵爱民对竹签感兴趣,立刻露出了热情的笑容:“这竹签绝对好,天然竹子做的,耐高温,绝对不会在火上烧断。”

赵爱民点点头,继续问:“能不能试试,我看这竹签是不是够牢。”

摊主乐呵呵地递给赵爱民一把:“你随便试,质量绝对没问题。”

赵爱民抽出一根竹签,在手里弯了弯,感受到竹子的韧性和弹力,心中已经有了八成的把握。他想象着猪蹄穿在竹签上,放在炭火上烤时,竹签在火光下微微发亮,肉汁顺着竹签滴下的画面,那种金黄焦脆的猪蹄在炭火的烘烤下发出“滋滋”声,带着让人垂涎的香味。这种场景让他心里有种隐隐的满足感,仿佛这些竹签已经成为了他的秘密武器。

他挑了几捆,打算回去试试效果。心中盘算着,等竹签回去烤制,猪蹄的调料还可以再稍微调整一下。上次的腌料虽然不错,但他总觉得还可以更加出彩一些。想到这里,他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了之前部队时的经验。那时候条件简陋,没什么调料可用,更多的是靠火候和肉本身的风味去烤出香气。可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调料种类繁多,他便琢磨着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做出更有层次的风味。

“或许可以再加点蜂蜜和酱油的比例,让烤出来的颜色更深,同时甜味和咸味的平衡也能更好。”赵爱民心中暗暗思索,仿佛已经嗅到了那种独特的焦香。他对烤猪蹄这种事情有一种近乎执着的追求,每次尝试都是一种新的挑战。

回到四合院时,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院子里的灯光一盏接着一盏亮了起来。赵爱民看着这熟悉的四合院,心中泛起一丝暖意。院子里静悄悄的,偶尔传来几声晚归的邻居聊天的声音,显得格外温馨。赵爱民知道,等他把竹签和新调料准备好了,这个小小的四合院又会充满人们的欢声笑语。

他走进自已的小厨房,拿出猪蹄和准备好的腌料,一边想着之前的改良方案,一边将蜂蜜和酱油混合。他对甜咸的平衡有着极高的敏感度,特别是烤制时的香气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肉质,是他最在意的地方。他决定多加一点蜂蜜,让表面的焦糖味更加浓郁,同时减少一点辣椒的比例,让每一块猪蹄吃起来都不会让人觉得过于辛辣。

准备好调料后,他将竹签拿了出来,开始一一将猪蹄肉穿在竹签上。穿的时候,他格外小心,每一块猪蹄都要穿得均匀,这样烤制时才能保证火力分布均匀。虽然这是个细致活儿,但赵爱民却一点也不觉得麻烦,反而享受着这个过程。他喜欢在这些小细节上花心思,因为他知道,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往往是成败的关键。

当最后一根竹签穿好时,赵爱民放下手中的活儿,满意地看着眼前一排整齐排列的猪蹄串。它们静静地躺在案板上,仿佛等待着即将到来的火烤仪式。而赵爱民的心里,则满是期待——期待着这些精心准备的猪蹄在火焰的洗礼下,变得金黄酥脆,带着令人垂涎的香味出炉。

赵爱民坐在厨房的木凳上,望着桌子上整齐排列的猪蹄串,思绪渐渐飘远。他知道,光有竹签还不够,他得准备更多的筷子。每次大家聚在四合院里吃烤猪蹄,总是抢得热火朝天,虽然手抓着吃也别有一番滋味,但那种油腻总让人感觉少了点精致。要是再配上干净利落的筷子,大家一边聊,一边轻松夹着烤得酥香的猪蹄,那感觉就更惬意了。

赵爱民对于这种细节很在意。他明白,吃饭不光是味觉的享受,更是整体体验的一部分。邻居们平日里粗茶淡饭,少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吃点烤物,他总想让这份简单的乐趣变得更完整,更令人回味。所以他暗自决定,得去多买些筷子,最好是那种光滑耐用的,既方便清洗,又能让大家吃得舒心。

“嗯,多买点筷子吧,竹签已经有了,再加上筷子,大家一定能吃得更舒心。”赵爱民在心里默默地盘算着,仿佛这些细节已经构成了他的计划。

翌日清晨,赵爱民走出了家门。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