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百官再看李承乾的眼神都变了。
他们本来以为李承乾提议不搞和亲只是少年意气,完全没有考虑后果的。
没想到李承乾却把处理方式想好了。
直接回信斥责突利可汗战事失利,不但可以省去和亲代价,还能让突利可汗惭愧不安。
如此降低突利可汗的心理预期后,日后突利可汗真的投唐了,也会安分一点!
当然,李二这样回信,还是有可能激怒突利可汗,让对方走上极端的。
但太子不是说了嘛,有什么后果他担着!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照做就是了!
……
“陛下,臣以为,太子此法可行!”
李道宗第一个跳出来捧场,他是李承乾的上司,又是李承乾的堂叔。
这时候不站出来捧场,怎么能行?
有李道宗率先开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程咬金这几位东宫侍讲也纷纷附和:
“陛下,太子此计甚妙!”
李二看到众多重臣都已经表态,其他人也没有明确反对,不由微微点头。
其实,李二也觉得和亲这种手段有点窝囊。
以前是形势不如人,迫不得已这样做。
现在大唐国力渐强,已经在谋划反攻东突厥了,怎么还能随便和亲呢?
那不是恶心自家人吗?
李二想到这里,终于拍板:
“曹元,太子的意思你听懂了,回信你来拟好,然后给朕过目。”
曹元点头:
“老奴谨遵圣意!”
……
至此,突利可汗投唐之事,算是讨论完毕了。
接下来,李二又和群臣讨论了不少国计民生之类的事务。
因为那不是鸿胪寺的业务,李承乾可以乐得清闲,一直在放空思绪。
李二却不肯让李承乾太闲,时不时会找他提问两句,让李承乾说说看法。
李承乾大多时候都不表达意见。
在文武百官看来,李承乾这样做非常稳重。
毕竟术业有专攻,李承乾不评价其他衙门的工作,使得众人对他的观感越来越好。
而李二却通过偷听心声了解到李承乾的真实想法,表情越来越精彩。
比如,钦天监的官员报告说,今年雨水很少,可能会影响春耕。
李承乾想的是:
【今年应该是大旱之年啊,好像还会闹蝗灾来着……】
李二大惊,今年居然是大灾之年?!
会闹旱灾和蝗灾?!
太子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
又比如,兵部尚书杜如晦禀报,已经把太子发明的象棋推行下去,让那些目不识丁的底层军官了解战阵之法……
杜如晦还预计,推行象棋之后,唐军战力至少可以提升两成……
李承乾想的是:
【???老杜不是开玩笑吧?】
【象棋不是用来玩的吗?那玩意还能用来学兵法?】
【大唐的基础教育也太差了吧?】
【都混成唐军小头目了,居然还有不识字的?】
【应该让全国百姓都读书识字的……】
【这样才能解放生产力啊!】
【我估计这个提议说出去能把人吓死,算了,还是不发表意见吧!】
李二这会儿倒是真的差点被吓傻了。
这小子居然想让全国百姓读书识字?
那要建多少学堂?
要印多少书籍?
要造多少纸笔墨水?
要花费多少银钱?
关键是……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
解放生产力?
那是什么东西,能吃吗?!
……
李二越听越觉得李承乾的想法有点离谱了。
他总感觉,李承乾想到的一些措施,不是不好,而是好过头了!
李二对这个“全民读书识字计划”不感兴趣。
他更想知道,李承乾是怎么提前预知旱灾和蝗灾即将来临的?
等等……
李二忽然脸色一变。
“这小子秘密播种的神秘作物‘红薯’,莫非就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灾情而准备的?!”
“如果真是这样……”
“那这小子简直太神了啊!”
李二根据已知信息,脑补了一下李承乾的行动,整个人都彻底服气了。
在李二看来……
李承乾肯定是通过神秘手段,提前预知到即将到来的灾情,然后苦苦寻觅,找到神秘的红薯种子,并且暗中培育,准备弄出一批粮食,来缓解灾情……
顺便让大唐多出一种可以让百姓缓解饥荒的主粮!
如果事实真是这样……
李承乾的所作所为,简直堪比活神仙啊!
……
李承乾还不知道他啥都没干,就被李二脑补成下凡神仙了!
贞观二年有大旱和蝗灾之事,李承乾本来都忘了。
刚才是钦天监的官员提了这么一下,李承乾才想起来在历史书里记载过这么一段。
至于他地里的红薯,恰好可以用来应对今年的灾情,也算是瞎猫撞上死耗子了!
...............................................................................................
...............................................................................................
【求鲜花、评价票、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