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士辰的都市穿越》(4)
“你看牛培根的鸭儿硬了”。
几个小崽儿,撅着屁股,脸贴在窗子上往屋里看。有点暗的屋里,窗子投进的光线,刚好打在平躺在木板板床上的牛培根腹部。
床,与窗是平行的。牛培根只穿了一条短裤,特殊部位高高耸起,把短裤顶成一个尖顶帐篷。光线正好打在这个帐篷上。
几个小崽儿,好奇,交头接耳,一脸怪笑。路过的大人也会看一眼,但没啥表情的就走开了。
“在干啥子?”
六培根他妈回来了,大吼一声。小崽儿,惊恐般,一笑急窜。
牛培根,工作:建筑工地挑灰桶的临工,未来职业:可能会成为作家,或者诗人,年龄:三年前就该结婚的,但目前还没有女人。
1984年的秋天,《星星》诗刊在成都举办“星星诗歌节”,当时红得发紫的北岛、顾城、叶文福都来了。诗歌节还没开始,两千张票一抢而光。开幕那天,即使有工人纠察队维持秩序,但没票的照样破窗而入,秩序大乱。
年轻人样板戏都看腻了,随便那个样板戏,随便那个人,没看过10遍就看过5遍。突然出现那些和样板戏完全不同的东西,仿佛被打了鸡血一样,兴奋,甚至亢奋。
男人对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顶礼膜拜。女人则钟情浪漫的舒婷的诗句:“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袁士辰那时候也开始写诗,所以和牛培根成了差十岁的朋友。
袁士辰,没成作家,袁士辰的朋友的他也没成作家。
后来,袁士辰混迹官商两界,红黑白道都可以喝点汤的时候,牛培根却不到死亡的年龄段死了。
这是袁士辰讲得第一个故事。
在离相国寺码头约三公里的一个地方,由建嘉陵江大桥拆迁而来的人,自发地建了成山成片的,千奇百怪的房子,铁皮的,竹编抹泥的,石头垒的干打雷的。
那个时候的人,真听话。喊走就走,没有拆迁费,没有还建房,甚至连象征性的补贴都没有。
牛培根就住在这里。他的路边的窗户竖着几根铁条,能不能防盗不知道,但至少防不了风,因为窗子里面只挂了两条布,权作窗帘,两扇玻璃窗,一扇三块玻璃,两扇窗六块玻璃,好像从来都缺一块,有时候甚至缺几块。这样的窗子当然防不了眼睛。
窗子看进去,对
(本章未完,请翻页)
着一大床,右边一个书桌,书桌上用木条做了一个书架。笔筒里全是笔,书架上全是书,书桌上堆了几摞几尺高的书稿。
他左脚有点问题,但不影响行走,就是有点跛。五官还可以,就是左眼比右眼几乎小一半,加上左脚有点问题,所以,走起路来,给人的感觉就是一边倒的样子。
开始他对他自己“培根”的名字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意思,突然,人们发现他整天手里拿本书了。后来,人们又发现,他开始边走边看书了。再后来,人们发现他几乎不和大家打招呼了。以至于他开始猫在他的小屋不出来了。
他不出门,人们也没感觉缺了什么。俗话俗话说:“缺红萝卜不成席吗?”。
有一天,他走出小屋,在掉光叶子的树下,伸了个懒腰,连打几个哈欠,嘴里说:“舒服舒服”。
据说,他有一次问路过收潲水的人:“你知道培根是哪个吗”,旁边的一个老太婆,嘴巴一撇,说:“你就是培根嘛”,他听到这话,顿时喜上眉梢,还要去拥抱这个老太婆。老太婆也顿时吓坏了,边说:“你这娃儿读书是不是读傻了哟”,边往后一步躲开他。
这个时候,他开始骄傲他的“培根”的名字了。因为他竟然读了英国那个培根的散文。当然,直到他死的那一条,他都不知道,西餐桌的那些熏肉条,也叫“培根”。
他开始借书、抄书,买一摞正儿八经的文稿纸,开始爬格子。
他在建筑工地挑灰桶,手上茧巴多,握起笔的手的样子,有点怪异。
是到了该找女人的时候了。那个时候,只有结婚才能上床,上了床,大概率是必须结婚的。至少一般找不到避孕套,避孕套是要凭结婚证在各自单位或者街道办去申领。
像刘培根这种人,找城市媳妇有点悬,可找个农村女孩,倒是可以一个一个地选。那个时候,一个城镇户口何止抵万担粮。
结婚的时候,袁士辰去了,大大方方的送了十块钱,那个时候工资也就三十多块钱。
媳妇倒是很贤惠,就是看不得他整天抱本书看半天。嫁给你,是要穿衣吃饭的。
有一条,他给袁士辰的bb机发了一条信息“兄弟,晚上务必陪我逛几圈,遭不住了,要疯了”。
第二天晚上,袁士辰和他出去压马路,走了几个小时。
半年不见,他的头发白了一大半,黑色头发和白色的头发,又没有规矩,使人看起来有点马戏团小丑的感觉。
他比
(本章未完,请翻页)
袁士辰矮一点,脚又有一点掰。袁士辰迈着小步,脚步平稳,几乎还有一点节奏感。两人沿着公路走去。公路上,到了晚上,除了偶尔驶过的公交车,几乎没其它的车。车都是公家的,私车?听都没听过。
走了好久,牛培根都没说话,一起长一声短一声地叹息。袁士辰也不说话,抽着烟,嘴里悠悠地吐出一个一个烟圈。
“投的稿又退了”,随着一声深叹息,牛培根挤出一句话来。
然后,又是沉默。
继续沉默。
偶尔,路过的人,看他们一眼,仿佛在说:“两个大男人压啥子马路嘛”。“压马路”,在那个年代,是耍朋友的专用词。
昏暗的路灯下,两个人的影子,一会儿拉长,一会儿拉短,一会儿又拉长,一会儿又拉短。
“那个死婆娘,太没文化,心累呀”,刘培根终于说出了第二句话。
袁士辰看了他一眼,说:“我今天就是一个盆子,你有啥子不愉快,一吐为快哈”。
“写了一百多万字,邮费都遭了几百块,硬是没得白乐吗”,“你看,我的手指都写变形了”,“现实主义的,我写了,浪漫主义的,我也写了,散文,我写了,诗歌我还是写了”,“各种题材,各种风格,我都写了”……
牛培根,无奈的口气中又带点愤怒地说,一句接一句地说,仿佛他身边的袁士辰不存在一样。袁士辰也不打断他的话,还是迈着小步,嘴里吐着烟圈。
已经走了三个小时了,90℅的时间,都只有脚步声。袁士辰几乎没说话。分手的时候,袁士辰对他说了一句:“发稿名堂多得很,你没早说,本来我是可以托朋友帮你在报纸副刊上,发点豆腐干的,不过,说句实话,目前你的状态,还是找钱为主,毕竟老婆没工作,娃儿又小。有作家梦的人太多,能出头又几个?锅碗瓢盆油盐酱醋才是真”。
袁士辰比他小好几岁,但,这些道理,袁士辰早就明白得很。所以,大家都说袁士辰是一张长青脸,年龄早的时候早熟,熟透了的时候又晚熟。
后来,袁士辰听说刘培根的媳妇喝农药死了。
后来,又听说他拖着娃儿很辛苦。
再后来,听说他也死了。
一个小人物带着文学梦,消失了,太阳依然照在嘉陵江上……
“残缺的月亮
被上帝藏进浓雾
一切已经结束”
---顾城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