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李景隆发布了命令:全军总攻!
一时间,燕军陷入绝境,有兵败如山倒的危险。
可是,南军即将取得大捷之时,北方突然刮起一股妖风,刮断了李景隆的帅旗。
南军见帅旗折断,顿时大乱。朱棣抓住机会,绕到南军的后方放火,李景隆既无法组织军队灭火,又无法控制混乱局面。
于是,六十万大军也就这么瞬间崩溃了。
趁着南军崩溃,朱棣指挥燕军一通砍杀,大获全胜。
这场白沟河之战,南军再次损失十万人马和数十万大军的辎重。大将瞿能在战斗中被燕军阵斩,老将俞通渊也死在了战场上。
当年洪武朝的四大案都没弄死的俞通渊,结果在小河沟子里翻船了。
白沟河之战后,郭英率部向西撤退,李景隆率部向南撤退,逃往德州。
朱棣不理会郭英,死咬着李景隆不放。
随后,燕军进攻德州,李景隆再败,又逃往济南。
五月十五,朱棣集中兵力进攻济南,李景隆军在城下列阵,又被击败。
至此,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全军覆灭,洪武年间所积攒的军事物资也几乎赔了个干净。
前线再次大败的消息传到南京后,黄子澄为了甩锅,上书请求立斩李景隆。
朱允炆这次破天荒的没有再采纳黄子澄的建议,放过了李景隆。
可是,朱允炆包庇李景隆,却导致了更严重的恶果!
那就是大家认为李景隆输得那么惨,皇帝都不处罚,随后就再也没人愿意为朱允炆卖命了。
反正打了败仗也不会死,何必要玩命呢?
五月十七,朱棣发起对济南的攻城战。
当时守卫济南的官员叫铁铉。
面对燕军的围攻,铁铉想出诈降计,企图骗朱棣进城,然后寻机干掉。
但朱棣运气好,他骑马走到济南城门口时,城门预设的铁板落下,但略快了些,只打中了朱棣的马头,没伤到朱棣分毫。
差点被铁铉阴死,朱棣大怒,让人调来大炮轰城。
铁铉脑子转的很快,见燕军要展开炮击,立即在让人在一些木板上写下“高皇帝神牌”字样,并高挂于城头之上。
朱棣见状,连忙下令不许炮击。
作为一代雄主,能让朱棣服气的人并不多。但对于自己的老爹朱元璋,朱棣是真心敬畏。
尽管铁铉让人挂在城楼上的朱元璋神牌,只是冒牌货。可即便是假的,朱棣也不敢冒犯。
趁着铁铉与朱棣在济南斗法之际,在白沟河之战中侥幸逃脱的平安在河北收拢溃兵,由保定南下,袭击朱棣的粮道。
粮道被截,这仗也没法打了,朱棣只好下令撤退。
铁铉见状,与南军的另一员猛将盛庸主动出击,大败燕军,收复德州。
得知济南方面打退朱棣,朱允炆大喜,升铁铉为兵部尚书;封盛庸为历城侯,平燕将军。并派兵支援济南。
为了防备朱棣再次南下,朱允炆让盛庸、铁铉、平安率军在定州、德州、沧州一线布置三角防线。
十月,朱棣闻报中央军北上,先发制人,趁南军立足未稳,袭取沧州,击穿了南军防线。
随后,朱棣顺势南下,绕开防守坚固的济南,袭扰济宁。
盛庸、铁铉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为了阻断朱棣的退路,带兵进驻东昌。
得知铁铉主动要与自己野战,朱棣大喜过望。
此时的朱棣,多少还是有一点自负心理。他觉得如果打野战,自己必然稳操胜券。
不过,朱棣这一次又栽在了铁铉手上。
大战当天,盛庸、铁铉指挥部队背城列阵,并将大量火炮和弩箭隐藏于大军背后。
朱棣在没有摸清楚敌情的情况下,贸然指挥部队发动冲锋,结果当燕军逼近南军防线时,南军隐藏的大炮、弩箭突然发起猛烈射击,打得燕军损失惨重。
初战受挫,朱棣大怒,亲率骑兵冲向铁铉。
盛庸、铁铉对此早有防备,命令前锋部队故意让开一条通道,引诱朱棣进入伏击圈。
等到朱棣反应过来了,他已经被包围了。
见朱棣有生命危险,年过半百的燕军老将张玉引兵来救。最终朱棣死里逃生,张玉力战而死。
东昌一战后,燕军和南军陷入谁进攻,谁吃亏的僵持局面。
南军家底厚,耗得起,选择固守。
燕军家底薄,耗不起,在对峙了一段时间后,被迫再次南下。
1401年二月,朱棣率军出北平,直驱保定,抵达滹沱河。
此时,盛庸正驻军于德州。
听到朱棣南下,盛庸马上北上,并在夹河构筑防线。
三月二十三日,双方在经过一系列的试探后,旋即展开大战。
燕军在朱棣指挥下,主动冲击,但南军防线稳固,燕军占不到便宜。
可是,就在战斗打了三四个时辰,双方都准备收兵时,东北方向突然刮起一股妖风,尘埃蔽天。
而此时的南军,处于西南方向,顶着风沙,根本没法作战。
趁此良机,朱棣指挥燕军乘风大呼,纵左右翼横击之,将南军击败。
这一战,史称夹河之战,南军损失数万人。
夹河之战后,盛庸带领残兵退回德州。
驻守在真定的平安、吴杰听到盛庸兵败的消息,主动出击,迎战朱棣。
闰三月初九,燕军与南军在滹沱河遭遇。
这场滹沱河之战,完全就是夹河之战的翻版。
就在两军交战正酣的时候,狂风呼啸而至,吹的平安、吴杰大军睁不开眼睛,而燕军不受影响。
凭借老天爷的帮忙,朱棣再次大败南军,斩杀六万余人。
夹河之战和滹沱河之战,再加上之前的白沟河之战,完全让人无法理解。
北方多风沙,常有妖风也正常。但不正常的是,为什么每次妖风早不刮,晚不刮,偏偏要在战场局势不利于朱棣,或是僵持局面的时候刮呢?并且还都是朝着有利于朱棣的方向刮?
这种诡异现象如果与运气无关,那就只能说明南军根本没有认真打,都在忽悠朱允炆。
朱允炆的一句别让朕背上杀叔之名,导致大家畏首畏尾。
朱允炆不杀李景隆,导致大家都觉得打了败仗也无所谓。
当时经常会出现可笑的一幕——朱棣的帅旗被南军射得像刺猬一样,朱棣的坐骑被南军射死了一匹又一匹。但是,经常冲锋陷阵的朱棣则屁事没有。
1401年四月,朱棣在河北连战连捷的消息传到南京,朱允炆极为的震惊。
而就在此时,朱棣却派人来南京求和。
朱允炆拿不定主意,找来方孝孺商议。
方孝孺认为朱棣肯定不是真心议和,他派人来,只是为了拖延时间。
既然如此,我们也可以借此机会遣使回报,拖延时间,并懈怠其军心。同时令辽东驻军适时出击,配合河南的中央军主力夹攻北平。
应该说,方孝孺的建议是明智的。
趁着朱棣南下之际,派兵抄了他的老家,让他无家可归。
可是,方孝孺低估了朱棣的能力,高估了辽东明军的战斗力。
前面说了,吴高被朱允炆贬到广西后,辽军明军负责人杨文是个有勇无谋的人。
这种没脑子的人,能再朱棣手下走几个回合?
后来,趁着朱棣南下与南军主力会战之际,杨文率军偷袭北平。
结果大军行军至昌黎时,遭到燕军埋伏。
好在杨文虽然没脑子,但足够勇猛。在一番激战后,冲出一条活路,还从伏击圈中带出了一些残兵,没有全军覆灭。
一计不成,方孝孺又想出反间计。
他利用朱高炽和朱高煦的矛盾,先写了一封信,让人带给给守北平的朱高炽,劝其归顺朝廷,许以燕王之位。
然后,又派人在燕军中散布谣言,说朱高炽密通朝廷。
方孝孺想的很好,朱棣见老家不保,肯定会回去问罪。这样一来,燕军不就撤退了吗?
可是,方孝孺这次又低估了对手的智商。
朱高炽得到信后,根本没有拆开,他直接将朝廷使者连人带信一起送到了朱棣的面前。
而朱棣也不是朱允炆,人家说什么,他就信什么。
大家都不信,方孝孺的反间计也因此失败。
这里你可能会很好奇,为什么之前朱允炆都是找齐泰和黄子澄商量事情。现在却变成了方孝孺?
这是因为南军屡次失利,朝野舆论哗然,朱允炆需要找人背锅。于是齐泰和方孝孺就被贬黜出了朝廷。
这时候,原先三个人的智囊团,只剩方孝孺了,朱允炆有什么事,也只能找他了。
1401年十二月,朱棣开始了新一轮的战略规划。
这一次,在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训后,朱棣放弃步步为营的战略,改为直接率兵南下,直扑南京!
朱棣的主张,得到了姚广孝的支持。
既然盛庸、平安、吴杰这些人难缠,就不要与他们纠缠,直趋南京,赌一把。
1402年正月,朱棣率军南下,一路上长驱直入,于正月三十,兵临徐州城下。
朱允炆见朱棣一口气就打到了徐州,慌了神,急令河北、山东的南军南下勤王。
其实,此时河北、山东的南军应该趁着朱棣南下的机会,攻打北平,抄他的老巢。而不是追着朱棣的屁股后头跑。
因为南军底子厚,耗得起。朱棣孤军深入,他根本输得起。
但是既然皇帝下旨了,大家也没辙,只能遵命。
一时间,原来驻守在北方的数十万军队,全部加入到了追击朱棣的行列中。
在调北方南军南下的同时,朱允炆还任命驸马都尉梅殷(朱允炆的姑父)为总兵官,坐镇淮安。
后来朱允炆觉得还是不保险,又任命徐达的儿子徐辉祖率兵援山东。
面对从四面八方合围过来的南军,朱棣表现的游刃有余。
三月初一,在攻打徐州失利后,朱棣率军进逼安徽宿州,摆出一副要攻打梅殷的架势。
但是,朱棣攻打梅殷是假动作,他的真实意图是伏击从北方南下的南军。
三月二十四日,平安率军从真定一路南下,追了一千多里,终于在淝河追上了朱棣。
朱棣则在此早已等候多时。
然后,平安就荣幸地成了朱棣的第一个伏击对象。
这一战,平安所部损失惨重,被迫向西退却。
不久后,平安与南下的盛庸,北上的何福汇合,于齐眉山(安徽灵璧西南)再战朱棣,双方互有胜负,直到徐辉祖率军赶到,朱棣才败走。
此时,朱棣的兵力大约六七万,南军兵力则是朱棣的三四倍。
见兵力上不占优势,朱棣使出袭扰战术,白天派骑兵来回飞掠,晚上派精兵劫营骚扰。
面对朱棣的袭扰,渐渐地,南军兵力多的劣势开始显现。
人多,吃的自然也多。一旦后勤补给被切断,那就麻烦大了。
当然,朱棣是无后方作战,燕军的后勤压力也很大。
四月下旬,燕军士兵怨声载道,要求北返,朱棣不同意,说想回去的站左边,不欲者右。
结果大部分人都站在左侧,把朱棣气了个半死。
关键时刻,大将朱能站了出来,力挺朱棣,表示“汉高祖十战九不胜,卒有天下”,这才稳定了军心。
可是,这种画大饼的套路只能用一次。如果接下来无法取得突破性战果,怕是天王老子力挺朱棣也没用。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朱允炆居然听信燕军已兵败,京师不可无良将的谣言,将徐辉祖从前线调回了南京。
徐辉祖被调走后,南军的防线自然要重新部署。何福选择放弃自己的阵地,与平安一起驻扎于灵璧。
趁此机会,朱棣率军截断了灵璧与外界的粮道。
没有粮草,再精锐的军队也会兵变。
为了打破僵局,平安亲率六万大军押送粮草。
可是,朱棣早已经命朱高煦在其必经之处设下埋伏。
经过一番激战,平安所部被重创,何福率部增援,也被打退。朱棣抢了粮草,解决了自己缺粮的问题,也让南军陷入缺粮的窘境。
两天后,平安、何福再也无法坚持,准备由汴水撤军至淮河,解决大军的粮食危机,并约定以“三声炮响”为号,一同撤退。
但是,谁知道燕军当天的总攻信号也是三声号炮。
当天晚上,燕军首先发起“三声炮响”的进攻信号。
南军惯性使然,以为是自己人发的撤退信号,便纷纷拆营撤退,不做防备。
结果,当燕军杀到眼前时,毫无准备的平安、何福两路大军一溃而败。
这场灵璧之战,近二十万南军精锐全军覆灭。何福单骑逃走,而平安等37员大将则尽皆被俘。
至此,虽然靖难之役仍在继续,但大举已定。朱允炆手上已无筹码,他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消息传到了京城,却让建文皇帝朱允文彻底慌了神!他从来没有预料过会有这样的场景和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