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光芒

这话一出,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下来,众臣目光齐齐投向赢烨,眼中闪烁着探寻的光芒,难道公子并非以杀人为乐,而是赵高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忌讳?

面对众人期待的目光,赢烨再度开口。

“赵高身为父皇身边的亲信重臣,身居要职,却不顾大秦社稷安危,暗中勾结六国余孽,其用心何在?”

说到这儿,赢烨语调一顿,目光环视一圈群臣,继而再次发声。

“诸位大人,你们认为,仅凭这一条罪状,是否足以夺其性命?”

声音虽不高,赢烨脸上仍旧挂着标志性的微笑,丝毫不见杀气。

但这副模样却让众臣心头一跳,甚至在与赢烨目光交汇时,都不由自主头皮发麻。然而,众人脸上的担忧与惊恐却在此刻悄然消退几分,大殿也从先前的嘈杂恢复至宁静。

一切皆因赢烨给出了理由。

有理有据的诛杀与任意妄为的杀戮,两者间的区别可谓天壤之别!

这一幕自然也被赢烨看在眼里,在众人还未回过神来做出反应之前,赢烨的目光已转向扶苏,再次发问。

“公子扶苏!”

听见自己的名字被提及,扶苏略显愕然,有些困惑赢烨为何突然点到自己,但反应倒是极为迅速,连忙拱手向着象征皇权的赢烨行礼。

“臣在,不知监国有何训示?”

“昨夜,赵高是否已将

此前,众人视赢烨为随性而为之人,但通过他处理赵高之事,众人意识到赢烨行事自有其法度。

尽管手法强硬,却有章可循。

如此一来,便不那么令人恐惧了!

群臣心绪安定下来,朝堂的气氛也随之剧变,转瞬间,众臣仿佛化身正义捍卫者。

“殿下此举英明!”

自古以来,见风使舵之辈比比皆是,尤其在瞬息万变的朝廷之中,落井下石者更是层出不穷。

人已逝去,又怎会死而复生为自己辩解?

在赢烨话音刚落之际,就有人大声疾呼赞同。

有人开头,自然有人跟风,顷刻间,大殿内不再是讨伐赢烨的声音,而是对已然身故的赵高的口诛笔伐。

“没错,赵高仗着恩宠,竟敢擅自干预朝廷事务,私自转移奏折,此乃动摇宫闱之根基,罪该万死!”

“更过分的是,他还试图离间皇子,撼动大秦江山社稷,实乃奸佞小人,必杀无疑!”

“如此心怀叵测之徒,决不能姑息,当以诛三族警示世人!”

“七公子洞察秋毫,实乃我大秦之福!”

“……”

顷刻间,谴责声、咒骂声、阿谀奉承声,在大殿内此起彼伏。

看着这些此刻义正言辞,满嘴道德伦理的大臣们,赢烨竭力忍住笑意。

刚才还指责自己,转瞬之间矛头转向,这变脸速度,真是非同一般。

颠倒黑白,搬弄是非,亦不过如此耳。

在这群人中,趋炎附势者固然众多,但总有保持清醒之人。

李斯、冯去疾、王翦等人心照不宣地互相对视一眼,从彼此眼中读出了共同的认知。

此事恐怕真伪掺半!

锦帛所载之事应当属实,因其详尽程度难以伪造。

但赵高私自动用奏折之事,却难辨真伪。

毕竟,那涉及百官奏疏,哪能轻易篡改?赵高身为陛下身边的贴身宦官多年,岂会不知其中利害?

再者,就算赵高居心不良,按照赢烨暗中调查赵高勾结六国余孽之事来看,赢烨背后的实力不容小觑,若赵高真有异动,赢烨岂会毫无察觉?但他却没有阻止,何故?

无非是赢烨故意纵容,让杀赵高之举无论从道义还是个人层面都变得无可挑剔,让人无法挑出任何瑕疵。

并且,赢烨呈上的奏书,是在群臣默不作声的半个时辰内撰写的,显然早有预谋。

然而,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几人默默决定将此事抛诸脑后。

人死事消,大局已定!

原本因赵高事件引发混乱与恐慌的朝廷,在赢烨寥寥数语之下重归秩序,并向群臣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打消了他们心中的惶恐。

既铲除了逆贼,又树立了威严,还安抚了群臣的情绪。

这般手腕,无需多言!

即便是公子扶苏,也无法做到这一点。即便扶苏得知这一切,也不敢下令处死赵高。

一切只因赵高乃陛下的亲信!

这也是扶苏的一大弱点,不够果断决绝,心存仁慈。须知在朝堂之上,最忌讳的就是心慈手软,否则便会有人得寸进尺。

此刻,众人心中恍然大悟,似乎明白了为何陛下要更换监国人选。

……

“好了,赵高已死,此事就此揭过,继续朝会,各位有何议题,请畅所欲言。”

听够了群臣的马屁,赢烨终于挥手示意大家安静。

随着他手臂抬起,原本喧嚣的大殿瞬间寂静无声。

所有人齐刷刷地闭上了嘴巴,各自退回座位,悄无声息地跪坐下来,全程没有发出一丝声响,仿佛担心自己的声音会影响到赢烨的心情,从而引来杀身之祸。

看到群臣的表现,赢烨嘴角微扬,露出满意的笑容,目光却又在群臣身上逐一扫过,像是在寻找下一个可能的赵高。

这一举动,令李斯等人内心一阵寒意涌动。

他们明白,赢烨这是对他们先前半个时辰内的沉默表达不满。

虽然赢烨暂代监国,但代表的仍是皇权,公然对抗皇权,将会带来何种后果?

赵高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如今若再选择沉默,恐怕又会有人血溅当场。

这次若是即兴惩戒,前车之鉴就在眼前,谁也不愿成为后车之覆。

于是,众人纷纷慌忙从袖中取出竹简呈上:“殿下,臣有本要奏!”

“殿下,臣有本要奏!”

在几位重臣的带领下,大殿内顿时呈现出一片君圣臣贤的景象,不少官员也从袖中抽出竹简递了上去。

赢烨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命令真刚一一接过呈上的奏折。

然后,他用实际行动告诉群臣,自己其实是个讲道理的人。

所有奏折,赢烨均仔细审阅,遇到疑问之处,都会立即提出,经与百官讨论后再作出批阅。

同时,他也时不时抛出独到见解与众官探讨,甚至在触及争议点时争论起来,偶尔还有官员情绪激动顶撞,但都被赢烨淡然一笑置之不理。

在这种氛围下,大殿内的紧张气氛逐渐消散。

群臣看着赢烨的眼神也逐渐变化,原来,七公子并非一味暴虐,不懂讲道理……

而是在不同的事情上,选择用不同的方式处理……

这……

众臣眼波流转,心中疑窦丛生。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