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个时节,正应该是秋风飒爽的时候,可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却让风雪不按常理的提前出现。
凛冽的寒风刮得人脸都能赶到刺痛,巨大的雪花很快就铺面了地面,百姓们早就躲回了足以御寒和保暖的民宅之中,不敢置信的望着屋外的积雪。
他们开始感恩起来,如果不是刘群的命令,那么成熟的麦子很可能被寒风和积雪所摧毁,那么他们辛苦一年的付出也就毁于一旦。
水泥将民宅的缝隙堵死,使得寒风无法吹入屋内,而一个个火炕点燃柴火,使得屋内迅速温暖起来。
百姓们躲在温暖的民舍里,将刚刚刚刚的麦子平铺到了地面上。
而将士们却没有和百姓一样躲回温暖的民舍内,负责站岗守卫城墙的将士们依然矗立在城墙上,他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谁也不知道匈奴人会什么时候回来。
刘群则是领着其余的将士们,将地下暖阁的屋顶封好,避免寒风和暴雪的突然来临,让暖阁内种植的蔬菜和粮食受寒而死。
风雪太大了,很快就将原本堆放在地下暖阁附近木板掩埋了起来,将士们看着同样雪白的地面,只能胡乱的摸索去寻找。
可风雪却不给将士们寻找的时间,寒气和雪花不断的冲入地下暖阁,试图冻死那里的植物。
眼见温室内的气温骤降,将门们却无可奈何。
这时一位勇士果断站了出来,直接扑倒了敞开的地下暖阁开口处,用身躯阻挡了开口。
有了一个作为表率,其他的将士们也恍然大悟,连忙一起扑倒在开口,用血肉的身躯暂时化作墙面,去阻挡风雪为地下暖阁保持温度。
血肉的城墙,成功保不住了地下暖阁里面稚嫩的植物,使得它们没有被寒冷夺取生命。
其余的将士见到自己的伙伴如此行为,更加卖力的在雪下寻找木板,而后用将榫卯结构的木板固定到地下暖阁的开口出,并盖上一层茅草,这才松了一口气。
茅草是很好的保温材料,如果仅仅是用木板的话,并不能完全保温,而覆盖了茅草以后,却能让地下暖阁的温度流失变慢。
古代的穷苦人家,之所以用茅草屋盖房,就是因为茅草不但可以阻挡雨水的渗透,还能起到保温作用。
将士们在风雪之中忙碌,恪守自己的职责,而百姓们却可以安然享受温暖。虽然听起来好像区别对待,可战士的职责就是如此,护佑一方百姓平安。
人民子弟兵永远冲在最前线,这便是刘群恪守的准则。
地下暖阁的数量终归是有限的,里面大多是新鲜的蔬菜和少量的粮食。
还有很多提前收割完农作物,又种下了冬小麦的试验田暴露在了大雪之下。
刘群曾经听闻老一辈说过,大雪能够形成保温层,保护冬小麦安全过冬,可是这么大的雪,和极速而下的温度,冬小麦能否成活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帮助冬小麦安全过冬,将士们便继续顶着风雪,为冬小麦铺上一层层茅草外衣,这样一来有着茅草和大雪的双层防护,或许能够平安的度过这个冬天。
完成了这一切以后,被寒风和暴雪弄得极为狼狈的将士们,这才可以回到温暖的岗哨和军营内休息。
不只是城墙上有着防御哨所,深受基建狂魔影响的刘群,在晋阳城新城区域和旧城区域的道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修建一个哨所,来提供给将士们休息,同时维护晋阳城内的治安。
现在的晋阳城不必之前,可以说得上是鱼龙混杂了,因为太多的流民投奔了晋阳城,这些不只是汉人,还有匈奴人、鲜卑人和羌人。
刘琨对于投奔晋阳城的百姓,奉行的政策是来者不拒、一视同仁。
毕竟就连匈奴伪王刘渊和鲜卑大王拓跋猗卢都有政策接纳汉人和各族之人,如果刘琨去甄别各族而不接纳的话,会有损他名士的称号,也会被小看。
对于那些胡人,刘群也无法拒绝他们投奔晋阳城,也只能加强排查和登记,以防可能混入奸细。
能够直接甄别出的奸细太少了,而且人一但多起来就会爆发摩擦和冲突,维护治安变成了必要的。
这些岗亭并没有特别大,不过设施却很齐全,有着遮风挡雨的墙体,内部还有着火炉和火炕,一下子就变成了躲避风雪的好地方。
火炉和火炕被点燃,很快岗哨内的温度就升了起来,将士们围坐在火炉旁搓着手,以此来快速的回复体温。
而火炉内,同样煮着火辣的姜汤,准备提供给将士们驱寒。
随着晋阳城人口的增长,原本富裕的物资也变得紧缩了起来,现在自然不能像之前那样熬住羊汤来驱寒,牛羊等动物被汉人部族放养和管制,除却必要的提供外,肉食已经很少发放了。
从原本顿顿有肉的生活,变到几天才能吃上一次肉,将士们并没有因为这巨大的落差而有怨言,甚至他们还自发的省出口粮,去提供给新来投靠晋阳城的百姓。
刘群顶着风雪,提着一壶自己北上而来已到晋阳城的母亲崔氏炖的肉汤,前往了自己兄长刘遵负责守卫的城墙。
作为刺史的刘琨,自然享有着比起一般百姓和将士要高一些的待遇,不过也只是一些罢了,这锅肉汤还是崔氏节省下来的,见寒风与暴雪来临,特意熬住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御寒。
对于母亲特意熬住的肉汤,刘群无法将其分掉给将士们,况且如果是分了,一人一口都不够。
崔氏在上党呆了半年的时间,直到两次晋阳之战胜利,匈奴人短时间无法北上之后,崔氏才秘密北上前往了晋阳城,与丈夫和儿子们团聚。
这段时间以来,刘群住在军营,刘遵住在城区的岗哨,基本上不回刘琨与崔氏所住的州牧府,崔氏见两个儿子比之前黑瘦了那么多自然无比心疼。
城墙的岗哨内,刘群刘遵两兄弟对坐在火炉旁,端着碗喝着母亲熬住的肉汤,不但腹中无比温暖,就连心中也是一样。
刘群此时还不知道,这将是他和刘遵最后一次兄弟之间的温馨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