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擒贼先擒王

周瑜面带微笑,有了这份诏书在手,江东世族必然会纷纷归心,精良的士卒,加上世家的支持,江东很快就能平定。

他并没有问刘皇叔会帮江东报仇的事,在周瑜心中,一直都有个忧患,如果真等到刘皇叔兵临荆州的那一天,江东恐怕也难于幸免。

如今他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平定内乱,稳定江东。

只有江东稳定,他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训练士卒,应对未来刘皇叔的进攻。

等周瑜走后,郭嘉看着想要偷笑的赵云说道:“子龙,刚才我们配合的不错,恰到好处。”

赵云笑道:“我这双耳朵能听到百步之外羽箭的声音,岂能听不出十步之内有人靠近,可是我有一事不明,还请奉孝解惑?”

“子龙有什么问题,但说无妨。”

“如果周瑜最后不让使者现身,奉孝准备如何斩杀他?”

“周瑜想要智谋上胜过我,必然会让使者现身,来展示他的手段。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个傲字致败。这种毛病,就算是我也不能免俗啊!

若他真能控制住自己的好胜之心,他将会更加可怕。”

赵云点头,面露微笑。

“周瑜恐怕到现在还不知道,我们早就知道刘表使者的消息,这番话是故意说给他听的。”

郭嘉敛了笑容,正色说道:“子龙此言差异,周瑜聪明多谋,微一沉吟,想必就已经明白其中的意味,他之所以不愿意说破,正是因为对于目前江东来说,联合我们是他最好的选择。”

说服了周瑜之后,这件事情也终于尘埃落定了。

……

……

使者被斩杀,让刘表非常愤怒,他看着频繁调动的江东士卒,只能从新野撤回了大部分军队,用来防御江东。

刘隅得到这些情报,并没有丝毫放松,而是从长安城把满宠调到了汝南,让他镇守此地。

这个决定,郭嘉非常赞同,对于自己知己好友来说,律令只是一部分才能,上马治军,上马治民,这些事情,满宠都能胜任。

几人见面后,免不了一阵寒暄。

满宠不苟言笑,执法严明,人缘并不太好,但刘隅却对他赞赏有加。

乱世当用重典,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拨乱反正,让秩序重新回归。

“长安在伯宁的治理下,井然有些,已经有了盛世长安的几分味道,若不是战事焦灼,我必到长安去领略一番。”

“主公谬赞了,盛世长安何等风华,岂是如今长安能够比拟的。”

“如今战乱不断,长安能有如今的风采,已属不易。不过我可以让伯宁许诺,盛世长安,一定会在我们手中实现。”

刘隅这番话,虽然言语简单,但已经明确说出了未来的方向。

盛世长安是太平盛世,刘皇叔这番话的意思,自然也是要结束这个乱世,重塑大汉当年的风华。

众人听到这句话,都心情激荡。

对于武将来说,建功立业,勒马封侯,已经是追求的极限。

可对于刘隅来说,中兴汉室,才是他最终的理想。

汉室中兴,没有战乱只是基础,经济繁盛,人民安居是前提,平等自由,四海臣服是目标。

郭嘉心神激荡,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自己的身体每况日下,恐怕很难见到盛世繁华的那一天了。

人生多有遗憾事,从来半点不由人。

这里面所有人都没有见到过盛世长安的画面,他们只在书上见到过,盛世长安在所有人心中,只是一种想象。

可刘隅清楚的知道,自己心中的盛世,和他们想象的都不同。

他的第一印象是后世的长安城,人头攒动,川流不息。

再不济,也是大唐盛世的长安。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巨大咳嗽声打破了宁静,也将众人重新与想象拉回到现实。

刘隅关心问道:“奉孝,江东之行,太过劳累,你暂时留在此处,安心养病,我先带兵前往官渡。”

郭嘉止住了咳嗽,又饮了一杯水,才慢慢说道:“我到了江东之后,整日在驿馆中歇息,真的谈不上劳累。

江东虽然有些怠慢,但吃穿用度,一应俱全,每日还有乐师弹奏,美人献舞,日子过的颇为闲适。

若不是周瑜来到之后,一锤定音,我还真有点不想回来的。

袁绍虽然兵败,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这个关键时候,我还想为主公献计,请主公不可丢下我。”

“奉孝,袁绍一再失败,看似强大,却已经难成大事,你只管在此处歇息,用不多了多久,定能再败袁绍。”

郭嘉摇头说道:“主公的才能,我岂能不知,但在主公身边鞍前马后,效犬马之劳,乃是我的志向,如果不能参与其中,即便再活百年,又有何意?”

刘隅见他说的真切,也不再坚持。

他把头转向满宠,说道:“伯宁,我等明日就带兵会官渡,汝南就交给你了。

刘表此人并不相传言说的不思进取,如果时机成熟,他必然会带兵来攻。你在此处,只要能抵挡出刘表的进攻,就是大功一件。

另外还有一件事,也不可不防,汝南是袁绍故乡,袁家门生宾客遍布诸县,他们虽然表面顺从,私下里却拥兵拒守,各自为政,我对此十分忧虑。”

满宠行礼说道:“刘表把兵力刚刚抽调,短时内不会前来攻击,至于袁家的门客,我已经有了对策。”

“伯宁有何妙计?说出来听听。”

“这些宾客人数虽然众多,却并不是各自为政,他们暗中勾连,以几人为首,我只需要带兵将这几人全部拿下,其余人必然望风而降。”

刘隅呵呵大笑,表示赞同。

“擒贼先擒王,伯宁深谙此道,汝南我无忧矣!”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