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收音机上也开始播报上下河村的事迹了

中午十二点,下河村与上河村的收音机喇叭里,清晰地传出了人民日报对于上下河村的采访内容。

播音员那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黄莺出谷,全程朗读着三人的采访稿子。

“现在,让我们来朗读一份有意思的报纸。”播音员声音清脆地说道,“这是来自人民日报记者张宇的报道,让我们来看一看、听一听吧。”随后,播音员那如清泉流淌般的声音开始清晰地响起。

“《走进两河村,震撼永不停》。当我们踏入两河村的土地,那扑面而来的生机与活力,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一曲壮丽乐章。

下河村,宛如一颗隐匿在山水之间的璀璨明珠。沿着河岸走去,那一个个用竹子围起的小格子,就像是一个个微型的生态王国。

格子里,鱼虾欢快地游动,恰似一群活泼的小精灵在翩翩起舞;泥鳅调皮地穿梭,犹如灵动的小蛇在嬉戏;黄鳝则安静地潜伏着,宛如一位沉思的智者。

而在水面之上,空心菜郁郁葱葱,仿佛一片绿色的云朵飘浮在河面。村民们用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这独特的养殖模式。

他们的双手,就像神奇的画笔,在这片土地上描绘出了一幅又一幅美丽的画卷。

走进上河村,更是让人惊叹不已。那清水河两岸的水稻,犹如绿色的卫士,挺拔地站立着,威风凛凛。微风拂过,稻穗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丰收的故事,那声音犹如天籁之音,婉转悠扬。

竹架子上的编织工艺,精致而巧妙,既可用来栽种水稻,又可作为空心菜生长的平台。这鱼菜共生的画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美写照,恰似一幅绚丽多彩的田园画卷。

葫芦山谷中,葡萄和猕猴桃挂满枝头,仿佛一串串晶莹剔透的宝石,散发着诱人的光芒。

板栗树和核桃树也不甘示弱,沉甸甸的果实预示着今年的丰收,仿佛是大自然赐予的珍贵礼物。

近百只兔子在草地上欢快地奔跑,它们是上河村养殖产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就像一群可爱的小精灵在草原上尽情嬉戏。

在这里,每一个生命都在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彩。

上河村的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的精神面貌,就像那初升的太阳,充满着希望和活力,光芒万丈。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创造出了美好的生活。

在这个干旱的岁月里,两河村却能实现大幅度的丰收增长,这背后是村民们不懈的努力和创新精神。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探索新的种植养殖方式,让这片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从捕鱼竹笼到黄鳝笼,从河边的小格子到竹架子上的水稻和空心菜,从山谷中的水果种植到野兔养殖,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村民们的智慧和汗水。

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将自然资源发挥到了极致。

这种新式的种植养殖方式,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去尝试,有智慧去创新,即使在困难的环境下,也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我们相信,两河村的故事将会激励更多的人,让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用勤劳和智慧,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两河村,感受那震撼永不停息的力量。”

随着播音员的声音徐徐落幕,上下河村子的村民们顿时开始激动起来。“哇!我们村不光上了报纸,居然还上了收音机里播放了,这下咱们两个村子彻底出名了。”

不过现在,估计有福说的成群结队到咱们两个村子来考察的人很快就要出现了吧?

于是,两个村子的村委马上通知大家将家里的粮食藏起来,生产队要开始装苦了。要是这一波又一波来考察、来学习先进经验、来吃白食的人越来越多的话,自己的村子里根本就吃不消。

就算吃得消,也没有人愿意一直招呼这些前来考察的人们啊。谁知道这些前来考察的人有几个是真心想要考察、想要来学会技术然后回去造福乡里的呢?

而让上河村、下河村村民们没有想到的是,在八点半的新闻联播黄金时间档,居然同样也播放了上河村、下河村的新闻。央视充分肯定赞扬了上河村、下河村的这种创新精神,这种新式的种养殖模式,并且号召全国人民向上河村、下河村学习。

不但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先进方法,同时也要学习他们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仅仅是一夜之间,上河村、下河村就在四九城出名了。而随着汽车、火车以及航空运输的报纸输送到全国各地,上河村的先进事迹开始持续发酵。

上河村、下河村成为了新时代农村的标杆,成为了带领村民们过上好日子的一面先进旗帜。

不但上河村、下河村受到表扬,连他们的上级公社、上级县政府也受到了中央的嘉奖和表扬。

在这干旱的时间里,全国人民都在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但是上河村和下河村却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好消息,做出了新榜样。

于是,各级政府都掀起了学习上下河村的先进经验的热潮,学习他们在艰苦的日子里一不怕苦、二不怕累,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创造出对自己有利的局面。

在干旱的季节里,上河村、下河村没有向干旱低头,他们在逆境中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让村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

于是,全国各地水源充足的地方,开始大量地编织捕鱼竹笼、黄鳝笼,开始大量地编织竹架子,在河面上、湖泊中种植空心菜、水芹菜等等能够在水面上种植的蔬菜。

而没有河流的一些山村,则开始学习上河村,想要种植果树,想要将一些山谷修整,进行兔子或者竹鼠,或者山羊的养殖。

甚至有条件的山村,更是开始学习上河村,用竹子还有泡桐树打空,从高山上面将山泉水引到村子里面,让村子里面也过上有自来水的日子。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学习上河村的先进事迹愈演愈烈。同一时间,几十里外,甚至一百里外、两百里外的一些地方都有人向着上河村和下河村赶来,想要实地考察、参观学习上河村的先进事迹。

现在,上河村的生产队长李君文和下河村的生产队长夏方是痛并快乐着。

事情果然如同李有福的预料,人怕出名猪怕壮。现在每天接待这些前来参观访问学习的人,搞得他们是精疲力竭。

幸好李有福提前给他们支了招,他们将前面两批人招待之后,将招待的各种费用直接添加了二倍,这当中其实大部分是他们自己吃的,然后报到公社里去,向公社里面哭穷。

“各位领导,这一天就是几拨人来我们生产队参观,我们生产队只是个小生产队,招待不起这么多人的伙食。你看,这才仅仅一天时间,我们生产队就花了这么多的物资钱粮,而且还要一些队员陪着他们。”

“我们生产队本来人就少,这下更是捉襟见肘,害得我们很多生产都耽误了。以后这些前来考察的单位,我们生产队可不准备再招待了,让他们自己带粮食,自己带物资过来,我们可以帮他们烧饭烧菜,但是要让他们自己提供原材料。”

“同时,他们要考察让他们自己去,怎么考察都行,我们的人不带路了,毕竟我们人数有限,那么多团队过来,我们哪有那么多人陪着他们参观考察,生产队员们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