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洲独居焚天寺,南刀北剑各二宗。
三邦四教六绝谷,八门九庄十二派。
天下七毒聚八珍,五刀十剑名器谱。
这首小诗,是神洲大地所有门派及名刀名剑、奇珍异宝的简述。
本章讲述“南刀北剑各二宗”的二宗之一:璇玑阁。
神洲浩土,广阔无边,初盛年间,各大门派并起,中居焚天寺独领天下,却不知,在西方五峰之巅的浮云山上,又一震惊天下的大派,出现了。
初盛2320年,丹阳子持半册《奇门秘法》于西方浮云山创立璇玑阁,以玄门秘术占得天下武学一席之位,成为当时第一玄门密宗。
五年后秦岚宗崛起,并称二宗,与焚天寺三足鼎立,统领正道。
*璇玑阁渊源:
玄术祖师十方老人门下共有四大关门弟子,分别是:
大弟子——天海卧龙杨龙名
二弟子——擎天散人崔轩志
三弟子——丹阳道长程承
四弟子——良指书生李封尘
十方老人毕生写下两本奇书,一本名曰《玄真古术》(位列八珍之五),因此书道破天机,流入世间必起祸端,于是将其封藏,至今无人知晓。
第二本奇书,名曰《奇门秘法》,多为占卜算卦、风水五行等奇门术数。
岁月轮转,世人难逃生死之劫,十方老人大限将至,可大弟子与二弟子皆不在身边,为了毕生所学流传后世,便把《奇门秘法》传给了三弟子程承,希望他能将此术发扬光大,造福后人。
然而四弟子李封尘心有不甘,抢走了下半册秘法,逃至七域开宗立派,已下半册蛊魅咒术之学,开创“驱灵门”,并将下半册改名为《奇门鬼道》,名声大噪。(后四十年间,九世魔尊一统七域,九大门派收入圣堂麾下,统称:名门九道,而驱灵门则列入鬼道三门之首,改名为:驱灵道)
丹阳道长愧对恩师,同时也知道,一旦李封尘卷土重来,天下将无人与之匹敌,于是闭关三十年,潜心研究上半册奇门遁甲之术,终有所成。
一日来到西方净土,见眼前五峰如指,巍峨耸立,擎天而起,云烟飘渺间,霞光万道,七彩缤纷,好一个仙家宝地,世外桃源。
于是以奇门遁甲之术,移山而起,在五峰之上,悬起一座浮山,唤名:浮云山。
随后开宗立派璇玑阁,自改名号丹阳子,并将上半册秘法,唤名为《玄门秘术》。
因玄术一门神乎其技、旷古烁今,以内家功法为主的当时,可谓是另辟蹊径,一时间璇玑崛起,西方称霸,引领群雄。
2360年,正邪大战,璇玑阁首次对抗驱灵道,两败俱伤。
大弟子天海卧龙出手,以白龙剑龙魂威慑,结束了一场人间浩劫,并改年号“红历”。
璇玑阁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天海卧龙下落不明,丹阳子郁郁不得,坐化而终。
至此,璇玑一脉步入没落。
然而世事如棋,变幻莫测,百余年之后,也曾出现过两大绝顶高手,可谓得到祖师爷真传。
一位是天机神算姜御灵,传言此人道破天机遭天神责罚,英年早逝。
另一位是他的师弟,鬼古神通莫离,然而此人云游四海,难觅行踪,早以不知去向,不知生死。
而玄术一门因个中玄妙难懂,璇玑阁寥寥数人,占星卜卦之术更是难传后世,此道一经断绝。
自以第十五代掌门刑天道人,推陈出新,以本门秘术为根基,改门中修炼宗旨,习武练剑,这才让潦倒的璇玑一脉,再次重振雄风。
刑天道人座下五子,为手掌五指之名,分别为: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
五人修为高深,名声显赫,更有“撑天五指”之美誉。
辗转刑天道人驾鹤西去,一派之掌便传位于二弟子商阳子,道号:商阳道人,为璇玑阁第十六代掌门,名冠天下。
*门派名称:璇玑阁
*地址:西方浮云山五峰顶(与东方秦山天诛峰,并称神洲二圣山)
人间有云:浮云山,五峰顶,神仙界,璇玑阁。
更有诗曰:
脚下青石踏流水,流水落尽上青山;
云霄飘渺无人见,唯有仗剑引长天。
五峰撑起半山日,琼宇雕楼画无颜;
谁人不知此中事,璇玑阁上见真仙。
(璇玑阁独山而立,上有议会的“玉逍大殿”,伏羲六十四卦演化而成的六十四所,还有天河殿、广妙堂、七星居、登封阁等,处处暗藏奇门五行、风水术数之学)
*开宗祖师:丹阳子(又号丹阳真人)
*开宗年份:初盛2320年
*现今地位:神洲三大门派之二,与秦岚并列二宗
*门派主修:玄门秘术,剑道
*现任掌门:第十六代掌门商阳真人
门下弟子分类:分为天圆、地方两门(初入璇玑阁弟子,先入地方门,学有所成才会入天圆门继续深造)
*镇寺之宝:
其一:奇门道法《玄门秘术》
其二:《名剑谱》十剑之十——离剑游魂
传闻此剑可剥离魂魄,噬魂而生,承载天下亡灵,斩阴阳二世,非三界凡物,最早出现在丹阳子之手,后传于天机神算姜御灵,随其身故交于莫离手中,后随此人下落不明。
其三:乾坤仪
上古神器,包罗万象,用途非凡,璇玑阁并未完全开发,只用来守护浮云山,并配合奇门遁甲之术,保护宗门。
*镇派神兽:赤瞑烛龙(居于五峰之下的北眢九钟潭内)
(赤瞑烛龙,即烛龙,取自《山海经》;《山海经·大荒经》有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海外经》中也有记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