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_新交易2

所以说,平日里去金色大厅演出也算不得什么难事,只要你有钱,只要你身后的运作团队得力,玩这样的商业运作很正常,比如说,美国好几个最后进入百老汇的艺人,玩的都是这样的把戏,不仅是租这里的演出大厅,甚至把当地媒体都买断,造成轰动效应,就连观众啥时候站起来鼓掌,啥时候要求返场等等,那都是有剧本的,都是实现安排好的,就是在现场,那也是有一个导演在监控室里随时掌握和控制现场的气氛,随时提醒艺人该怎么说话,这在业内已经不是秘密。

所以说,金色大厅的可信度在平日里的可信度并不高,没法子,人家也要过日子啊,平日里不这样赚钱,光是那金灿灿的装潢,谁负责维护啊?

这次,于德伦的乐团被邀请是蒙斯特的坚持,他甚至原意个人拿出信用做担保,而他给出的另一个理由让组委会无话可说了,“你们就不想想在欧洲有多少华人吗?如果他们成为游客涌进奥地利会是个什么局面?还有啊,现在华人旅游热可是不低,看着法国、意大利他们赚的盆满钵满的,难道我们就不该想想吗?”

的确,自打华人经济成为**后,国人出国旅游的热潮是高烧不退,诸多旅游公司设计的线路也是丰富多彩,偏偏奥地利就只能吃点残羹剩饭,这让许多人不能理解,其实,说白了就是,奥地利除了维也纳具有音乐特质外,整个国家还真是没有多少特色,看山看湖不如去瑞士,看田园风光不如去荷兰,买东西不如去巴黎、鹿特丹,看古堡不如去德国,吃海鲜不如去西班牙意大利,玩穷游看风情不如去东欧,看海……哦,奥地利是内陆国家,没有海。

你奥地利就是一个音乐节,还不把世界上最大的旅游输出国的人拉过来?蒙斯特这个理由杠杠的,让组委会其他人无法反驳,于是,于德伦的乐团就定下来了,不过,蒙斯特加了一条,那就是让于德伦把y大学音乐系的那个乐队也带上,理由是“更平民化一些,让人们看到希望之光”,非常冠冕堂皇的理由。

于德伦计算了一下,发现对方给的出场费里还真是包括了那个小崽的费用,于是,也不再纠缠了,这次能去,那回来他可是会让多家媒体“深度解读”的,足够他吹嘘后半生了,就连东瀛那边的同行,还没有享受过如此待遇呢。

于德伦率领的这支庞大的队伍,到达维也纳的时候,已经是音乐节正是开场后的一个礼拜了,前几天的演出当然都是那些顶级乐团的,这次,由于柏林爱乐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都有了好的小提琴,演出的效果的确不错,而还是老样子的伦敦交响乐团和巴黎交响乐团就相形见绌了,尤其是在演奏中,柏林爱乐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频频的在演出中让小提琴独奏,这可就太刺激人了。

说,于德伦他们去得晚,那华人游客不就少了吗?没有,不仅没有少,反而还增加了。难道说是华人在欣赏古典音乐上进步了?改了口味了?都不是,而是维也纳爱乐乐团这次演出了小提琴协奏曲《茉莉花》,没有正是演出之前,各网络平台上就推出了剪辑和片段,一下子吸引了不少华人游客,那种重新演绎出来的熟悉曲调,是让旅居欧洲的华人涌起无穷无尽的思乡之情,都跑来听音乐会。

在蒙斯特创作的这个协奏曲中,他还别出心裁的让刘小小在最后单独出来演奏了结尾曲调,带给观众的是无穷的遐想,评论家说,那意味着希望和重生……

这蒙斯特能有这么大的本事?居然客串了音乐创作?其实不然,早期的音乐创作都是著名的演奏家和指挥,比如,古典音乐的创始人海顿、莫扎特等等,他们当时都是指挥家,贝多芬也是,还是一名优秀的钢琴手,至于肖邦就更不用说了,当年,他在钢琴演奏上的名气可是比他创作钢琴曲的名气大得多。

即便是到了现代,许多专业创作从乐坛里分离出去,可是,他们大部分都是从指挥这个行当里分出去的,许多指挥也在搞创作,这就看成功还是不成功了,反过来说,许多作曲者,他们是懂得指挥的,也懂得各种乐器的特色,蒙斯特这次也是机缘巧合,被刺激到了,换个环境他未必就能再创作了,这是实情。

刘小小这次可是出名了,蒙斯特还代表乐团授予其“名誉小提琴手”称号,别人不知道,都以为刘小小可算是碰到伯乐了,只有刘道源心里清楚,那个大鼻子的蒙斯特可真下本钱啊,不就是惦记着从自己这里挖出金矿吗?嘿嘿,等着吧!

于德伦的乐团一到,没有被安排当天演出,可是y大学音乐系乐队却是在一个相对次一等的音乐厅里演出了,为了表达组织方的诚意,现场没有售票,采用游客抽签方式获得免费入场券,这在当地也是第一次。是,王鑫一率领的乐队没有出场费,也不拿提成,可音乐厅本身是有费用的啊,可是蒙斯特却是强压下音乐厅的抗议,安排了这场具有义演性质的音乐会,可谁能想到,王鑫一指挥的这个业余性质乐队居然一炮而红,那种震撼的东方交响乐,让许多观众大呼过瘾,而所有乐器发出来的声音更是让人感觉绕梁三日,实在是太美了。

要说,受到震撼最大的就是蒙斯特了,他接到学生的报告,尽管有文化参赞的背书,可他还是在半信半疑之中,他觉得自己的学生夸大了实事,他相信有几把好的小提琴,相信那些学生有演奏的激情和冲动,可他没有预见到实际效果如此震撼,尤其是那不按照套路编排的曲目,许多他都是第一次听,可却是觉得非常好听,内涵也非常丰厚,废话,论情感,论动心眼,还有比华人厉害的吗?

让蒙斯特无法理解的是,那些演奏者明明技艺不行,有时就是勉强把音符给到位了,可乐器发出来的声音却是那么**,他知道,这支乐队的所有乐器都做过高深的匹配,进行了最精密的选拔。这样的一个乐队,他们是从哪里搞来如此多的高端乐器?光是那几个木管乐器,已经把蒙斯特看得眼花缭乱了,因为,他发现,那些木管乐器上的按键不是传统风格的,都具有现代人机工程设计因素在内,这让他是真的蒙了,可他又不好意思前去询问,毕竟级别差太远了,他这样一个大艺术家,上去慰问可以,鼓励也行,去询问人家的乐器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这么**和优美?他这面子得往哪里放啊?让其它同行怎么看啊!

<ins ss="adsbygoogle" style="disy:block" data-ad-cl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data-ad-slot="1016693305"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adsbygoogle =|| ).push({});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