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此物便是我军缴获来的夏军火器。
战后,清军并没有忘记夏军那犀利的火器,在清理战场后,安郡王岳乐第一时间命人取来一把火器,亲自面见皇帝。
看着岳乐手中举着的火器,顺治皇帝对身边的近侍使了个眼色,后者当即上前,接过了岳乐手中火器,随后走到皇帝身边跪下,将火器举过头顶,让皇帝能够轻易拿到。
顺治从近侍手中拿过火器,拿在面前翻看了一阵,又命人将军中服役的鸟铳取来,命懂得火器的工部侍郎朱昌祚进行对比。
朱昌祚为汉军旗出身,自然对火器有所了解,他拿着那把缴获来的二式步枪翻来覆去的看,脸上的表情越看越惊奇,就好似捡到了一个大宝贝似的。
周围的文臣武将见他只是看,不时发出啧啧称奇的声音,却不说话,都有些不耐烦了,议政大臣遏必隆直接啧了一声,说道:朱侍郎,这火器与鸟铳究竟有何不同之处,让你如此惊叹?
他的询问将朱昌祚的注意力拉回了现实,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失态了,连忙向皇帝告罪,随后拿着二式步枪,详细地向众人讲解这把步枪相较于鸟铳的过人之处。
二式步枪以燧石击发的方式自然是第一个被列出来的,事实上,还属于火绳枪一族的鸟铳从前明开始一直被人诟病不已,鸟铳在击发前需要点燃火绳,让火绳保持燃点才能点燃药池并射出弹丸。
这在战场上极为不便,就例如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之战中,明军的黑火药因为开战之际正好是雨后初晴,湿度最大的时候,不用火烤干就无法射击,军中装备的鸟铳反而成为了比烧火棍还无用的东西。
不仅如此,在战端刚刚打响之际,天将大雾,明军视线不清,心中恐惧,点燃松枝当火炬,将己方完全暴露在了后金军面前,被后金军利用火光箭无虚发,逐个射杀,点燃松枝虽然易于点燃鸟铳,但非但未能伤敌,反而自己吃了大亏。
相较于需要点燃火绳才能射击的鸟铳,燧发装置射击的燧发枪更加便利,除非是直接暴露在雨雪天之中,否则都能够直接射击。
若是在黑山白水的密林之中伏击,也就不用提前点燃暴露自己的位置,能够直接射击了。
了解到这一点后,清廷君臣都不禁称赞起夏军的火器,
而除了这一点之外,朱昌祚又列出了其他几点,尤其是对夏军使用的纸包弹极为推崇,这几点更是让清廷君臣坚定了要将缴获来的这些夏军火器装备到自己军中的想法。
此战,清军缴获了夏军一千八百余把步枪,其中有两百多把步枪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坏,清军虽然有心维修这些损坏的步枪,但他们的技术水平不够,便只能暂时封存起来。
而剩下的一千六百余把步枪,顺治皇帝直接大手一挥,在军中抽调一千名善于使用火器的汉人士兵组建新式火器营,予以重赏,希望他们能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为大清效力,痛击夏军。
值得一提的是,顺治皇帝从汉军旗之中抽调兵员组建新式火器营的想法一开始被几名满洲大臣反对,他们认为夏军攻入辽东后,各地汉人皆奋起响应,汉人已经不能够完全信任了,若是将这犀利的火器给汉人装备,后者叛逃,对大清将会是更大的损失。
他们主张从满洲八旗内抽调旗人装备这些火器作战,即便满洲兵不善于火器,他们也坚持要将火器调拨给自己人,宁愿多花时间让满洲兵熟悉掌握,也不交给汉人。
对于这几名满洲大臣的想法,顺治皇帝对他们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驳斥,他认为非常之时应该用非常之策,不能因为其他汉人造反就对军中的汉军失去信任,他力排众议,坚持将命令下达。
随后,皇帝也对军中表现出色的将佐与
兵卒进行重赏,他对于那些在击败夏军的战斗中表现最为出色的索伦兵予以嘉奖,赐予他们丰厚的奖赏。
按照战前的许诺,皇帝也慷慨的赏赐了战斗中杀敌的将士,并对溃败的大部分汉军既往不咎,但他还是以雷霆手段斩杀了多名汉军将佐。
做完这一切后,远处的夕阳也已经微微西斜,清军便缓缓北撤,在太子河河畔安营扎寨。
清军撤退的同时,夏军营地内,苏辞成功指挥击退了辽阳清军的突围,在留守的步枪兵与朱雀左旅的配合下,清军付出了近千具尸体的代价才终于撤回城内,而夏军这边损失并不多。
苏辞得知苏定远出击失利后,第一时间赶去迎接,他看着神色有些沮丧的苏定远,又看了看士气低迷,人人带伤的步卒,只能安抚他们胜败乃兵家常事。
不过,苏辞倒不认为这场败仗就没有一点好处,在此战之前,夏军因为接连的胜利而对清军产生了轻敌的想法,这个想法甚至在主将苏定远身上都能够看见。
而此战过后,夏军百战百胜的神话被打破,夏军上下也都收起了那轻敌浮躁的想法,不论是为了为战士的近两千名袍泽复仇,还是为了洗刷这场败仗的耻辱,全军将士都会齐心协力,同仇敌忾。
在苏辞的安抚和开导下,苏定远很快就从沮丧中走了出来,他也认真总结起此战败退的因素和自己的责任。
苏定远认为,他太急于求成了,因为接连的胜利而认为清军是不堪一击的,企图趁胜将清军主力全歼在沙河南岸,而没有考虑到其他各方面的因素。
各方面的因素有很多,第一他没有事先对清军军中的兵力组成更深的了解,以至于索伦兵的出现打了个夏军一个措手不及,并成为击败夏军的最大助力。
第二,他没有考虑到伪清皇帝亲征对全军将士带来的士气加成,事实上,如果没有顺治皇帝亲征激励三军将士,清军也不可能在初次落败后迅速恢复士气。
第三……
总结下来的这几点,苏定远都记了下来,他决定将这些连同战报奏折等战后一块送往江宁,他自认为对那近两千名将士的死有很大的责任,不配得到朝廷的赏赐,反而应该受到皇帝的责备。
http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