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三个经济报 上的是那个

在京城的时候杨辰就想过了,得派人去这个通汇印染公司了解一下他们公司的作风,如果在原所在地就是那种随便排污的企业,那一定得阻止他们在这里投资。

而以杨辰的感觉,一个亿的投资,这么大的企业体量,连详细的市场考察都不做,就急不可待地要投,如果没有问题,才怪呢。

因为印染厂能投的地方不多,要不附近有纺织企业,要不附近有织布企业,他们是一个中间环节,单独投到某一个地方,远离其它环节,不符合成本要求。

而且非要建到河边,基本上百分之九十可以证明他们有蓄意排污的想法。

对于印染企业来说,水就是他们的生产要素,取水方便当然是其中一项,但是在丁庄那边杨辰已经考虑到取水的因素了,给他们规划的投资点就能方便取水。

但他们非要远离生产地把厂建到龙陵河边,嫌疑非常明显。

杨辰没有动用手边的人,他们做这件事还是差点火候,让省城那里找几个记者去就行。

虽然他们嘴上说是从静海市来的,但从通汇印染这个名字上看,杨辰更怀疑他们是汇光市的,而且他们还在汇光市看到了广告。

所以杨辰干脆安排了两波人,分赴两地,同时互相交流,交换信息,务必揪出他们的尾巴来。siwu.org 猫头鹰小说网

敢告杨辰的黑状,虽然也有杨辰自己不想忍的因素,但他们毕竟是起因。

再加上他们的投资一看就不对,所以对付他们,杨辰不仅没有负罪感,还非常兴奋。

但在外面,杨辰这几天一直阴沉着脸,别人也都能理解,毕竟刚刚到手的分工没了,谁都会不高兴。

直到有一天,陈荆联打电话来告诉杨辰,说报纸那边已经刊登了,二版头条,题目就叫《地方招商引资中常犯的三个错误》,杨辰是第二作者,陈华安是第三。

但是杨辰找遍了《华夏经济报》也没有看到他说的文章,韩国强看他乱翻,也不知道他在找什么,就问他。

“我老师说我有篇文章在这个报纸上发表了,但我怎么都找不到。”杨辰十分苦恼,总不能再打电话问吧,显得质疑老师。

“你确定是《华夏经济报》?”韩国强也帮着翻了一遍,同样也没有看到。

“难道还有其它的经济报?”杨辰有些意外,他记得就叫这个名字呀。

韩国强笑了笑:“咱们征订报纸的时候就犯过这个错误,你看这个《华夏经济报》的主办方是谁?”

“全国商业联合会?这是什么机构?”杨辰还以为一直《华夏经济报》是党报党刊的一种呢,竟然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机构。

“就是全国工商联下面的单位,咱们都被这个名字迷惑了,实际上经济方面真正的党刊是这个。”韩国强去其它地方翻出来一叠报纸拿了过来。

《经济日报》,杨辰一看就明白了,能叫这个名字的,都不是一般的报纸,再一看主办方,宣传部,怪不得呢。

结果杨辰翻了一遍,还是没有找到,这下两个人可就犯了难了。

人家那么大个教授,总不会骗人吧。

韩国强一发狠,干脆把去年的征订目录找出来,结果在前几排就翻到了一个《华夏经济时报》,主办方是国务院下面的发展研究中心。

查了查记录,政府办有订这份报纸,韩国强打了个电话,政府办那边就把报纸送了过来。

杨辰直接一翻,就在昨天的报纸上看到了那篇报道,第一作者是杜坚,然后就是杨辰、陈华安。

“我能不能拿着当纪念?”杨辰举了举报纸,这还是第一次自己的文章登上了全国性的大报,杨辰当然想留作纪念了。

“当然可以,你让我先复印一份,我也留个纪念,同时也给市里报一下,这种专业性的理论文章,能上国家级的大报,也是咱们全县的荣耀。”韩国强一脸的高兴。

“别惹的连书记不高兴,我都是偷偷来的。”杨辰赶紧劝道。

自个开心开心就算了,还往上报,白嫌连绍成不开心。

现在不是特别要求,杨辰连来县委这边开会都不来,眼不见为净,不让领导看见,领导总不能跑到下岭乡去发火。

“没事,领导的火气来的快,去的也快。”韩国强对连绍成还是很了解的,火当时发了就发了,一般不长时间惦记。

“别担心,你最近也比较老实,他早就不在意了。”如果一个县委书记,就只惦记着这点事,那他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结果一报上去,这份报纸成了证据,要存档,杨辰只能空着手从县委出来。

怎么想怎么都有点不甘心,杨辰就把电话打给了肖思华,让她替自己找几份这个报纸,杨辰要留一份,至少不给人家陈华安一份。

对一个县里面的干部来说,这可是难得的荣耀。

如果不是数量太少,用韩国强的话说,拿来给祖先上坟,比什么供品都好。

这就有点夸张了。

又过了几天,陈华安打来了电话,说已经接近正式签约了,虽然他和原如斌竭力争取,但对方坚持不肯退让,他们又不能真的让对方走人。

最后双方达成的一致就是厂址离河道要超过三公里,治污设备必须一直开,同时要接受环保局的随时监督。

这个条件,就连原如斌和陈华安都觉得差不多了。

杨辰却知道,对于这些企业的操守,不要抱任何期望,严格的法律和不间断的监督才是唯一有效的手段。

好在派出去的人也把资料送了过来,杨辰一看就气的一拍桌子,想不到一个恶迹累累的惯犯,竟然招摇撞骗到自己眼前来了。

这个通汇印染公司,最早时候是在汇光时,叫通翔印染厂,经常往河里排污,在汇光时就接受过多次处罚,屡罚不改,最后被环保下达了禁止生产的处罚。

结果这家伙摇身一变,改头换面去了静海,改成了通汇印染公司。

一开始还做的非常小心,可是没多长时间就故伎重演,又开始往河里排污,而这次他们做的非常小心,故意把排污管修到上游偷偷排放,这样就是发现污染,也是再往上游寻找污染源。

但纸包不住火,很快就又被发现了,静海市的环保局没有手软,直接让他们停业整顿,虽然没有明令禁止,但只要不给整顿设有期限,他们就得一直关着,所以他们才想搬到平山县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