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九 西洋来使上

冠服送来约一周后,天王亲自编写的《太平礼制》书成,由铅字衙刊行,分发于各王侯府及衙署馆营。

赵杉捧着装订考究总数不过十页的书册,只看了两三刻钟,就被上面那些繁琐无聊的绕口称呼弄得头晕目眩,却不得不耐着性子,一点点默记下来。

正当天京城中大封功臣,诸王侯大兴土木建府开衙,整备朝服衣冠之时。早先由鸦片战争而食髓知味的西洋各国终于按捺不住对新兴政权的好奇与幻想,纷纷派人递书遣使照会以做窥探,第一个造访天京的不速之客便是英国驻上海公使文翰。

天历三月二十五日,文翰一行乘船自上海抵达天京城外江面。先遣使者登岸向太平天国官署投递了请求谒见的文书。

天王与东王阅书后,命韦昌辉及石达开与之见面。因当时太平军内部还没有设立专职翻译外文的通事衙,赵杉受谕参加了双方的会晤。

三月二十七日上午,在紧邻水西门油市大街上的一处前有门楼后带花园的闲置宅院中,上衣蜜合色绣蝶丝绢袄褂、下束樱草色暗纹阑干裙的赵杉与身着金灿灿冠服的北、翼二王,在铺陈一新的前厅里静候着英使的到来。

巳时一刻,三个白脸庞蓝眼珠的洋人,在主管接待的顶天侯秦日纲的引导下,进入厅堂。

走在最前面的是留着两撇翘角胡须,鹰勾鼻眯缝眼的英国公使文翰。

在他身后的两个随从,一个是携着文件夹的瘦高个翻译密迪乐,另一个是大腹便便丰密长须,脖子上挂着黑色十字架的葛必达神父。

文翰进至厅中,摘掉头上的高礼帽,向南面而坐的二王微鞠一躬,然后抬头,转动着蓝色眼珠,盯着二王看了足有两分钟,然后惊呼了一声“mygod”。

翻译密迪乐的”天啊”刚一出口,二王的脸便微微有些变色。显然,这位英方翻译的准备工作做的不好,连彼方的忌讳都不清楚。

而接下来,当文翰落座,双方正式开始会谈,这个只会满口京话,而对客家话丝毫不通的蹩脚翻译,就只会“oh,oh”了。

这时,作为“备用翻译”的赵杉终于迎来了她在重大场合的英文首秀。

正式外交场合,但凡开口之前,势必要做个自我介绍,赵杉临时为自己取了个“叶蓝”的名字。

文翰开始并不相信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女子能完美的转述他的意思,但当赵杉把密迪乐口中的“oh,oh”用流利的英文翻译出来时,他眼中的轻视不屑就渐渐消去了,只用讶异地目光将赵杉打量着。

会谈正式开始,文翰先是大讲了一番当时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而后又抛出了橄榄枝,声明英国对太平天国与清政府对战的中立态度。又询问了太平天国对英国的意向及将来进兵上海时的政策如何。最后,表露出想要直接与太平天国最高领导人面谈的愿望。

而北、翼二王除了对“中立”这条,明确的表示感谢,对文翰的其他所问都回答的模棱两可。

整场会谈并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成果,但也算是波澜不惊。

会谈完毕,二王起身回府。按照事先定好的,由秦日纲引着英人在府内参观。

文翰与密迪乐都被后花园中的美景吸引住了,也不用他指引,自顾自的在假山花木间任意穿梭。步履缓慢的葛必达神父,则与走在后面的赵杉相谈起来。

“叶小姐,我曾在广州传教五年,对你们日常说的客家话略有所通晓。刚才你的翻译似乎不太准确啊。”

“神父是指什么?”赵杉问。

葛必达神父蹙着条纹纵横的眉头徐徐言道:“我是说,刚才文翰先生明明说的是‘大英帝国是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你却给翻译为‘英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很先进的国家’。还有,北王殿下说‘你们如果帮助满清,真是大错。而即使帮助它,也是没有用的。’你翻译为‘只要你方中立态度不变,我们今后必可和平相处,而且还可以成为亲密的朋友。’你这样翻译,不是把双方的意思都给混淆了吗?我看你的英文讲的那么好,应该不是因失误而说错的吧。”

赵杉没料到,他一个神父也如此关心政治,而且还听得那么仔细,略一思索,微微一笑道:“中国人跟英国人的思维习惯跟表达方式都是有很大不同的。中英两国曾经都是世界的霸主,所以讲话的时候都难免把自己的意思表达的太直接。我只是想让大家的语气都显得和柔些,这样,对大英帝国跟天朝日后的关系是有益无弊的。”

葛必达神父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看来叶小姐不光能做个好翻译,还可以担当一个类似双方居中联络者的角色。”

赵杉笑着回问:“那神父此次来访,除了传播教会福音,是不是也兼着某种特殊的政治重任呢?”

葛必达神父手握十字架,摇摇头,说:“贵国不是有句老话吗?出家人不过问方外之事。我们刚才这些话,就当是闲聊好了。”言毕,在胸前画了个十字。

“与神父闲聊很是愉快,期待再会。”赵杉微微弯了下腰,侧身让路,目送他离去。

两日后,太平天国诏谕英使文翰说天王为万国真主,凡来朝见,都须遵守礼制。着文翰必须先行奏明:“己为何人,所操何业,来自何处,始准朝见”。

文翰针锋相对,把来谕退回,并将《南京条约》中文本一份交来使带回,以表示英国从清政府取得的条约权利。

次日,受命到英舰回访的地官副丞相赖汉英,约定文翰等在第二天入城谒见东王。

翌日一早,赵杉刚吃罢早饭,就有东殿的轿舆来接。

赵杉出门上轿,来到东府,由承宣引去前殿。见除了端坐在前殿金座上的杨秀清,还有陈承瑢等一般丞相们都在候着,却正是为会见英使的事。

不想等到日中,只有赖汉英一人回来,称文翰因阴天犯了腿疼,行走不便,来不了,让他将书面照会带回。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