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其势可谓

“唳……”

戈壁草原上,千里之外,荒无人烟,风沙若隐若现。

整片戈壁被一条河流隔断,河流两侧长满青草,远离河流的地方则是荒芜戈壁。

在空中苍鹰的注视下,骏马快步驰骋,掀起一片黄色的尘土。

数十位身披甲胄的骑兵,背负火枪,向荒原深处疾驰而去。

在他们离去不久后,号炮声在空中作响,从他们来时方向,一支庞大的队伍缓缓移动而来。

他们沿着河流向西进发,规模之大,绵长十数里。

整支队伍两翼有整齐有序的骑兵护卫,队伍之中则是身穿鸳鸯战袄的明军士卒,以及辅兵、民夫。

他们十人为一队,每队有马车一辆。

马车由双马拉拽,马车放置着马鞍、粮食、甲胄、淡水、煤炭等物资。

除了马车,明军身边还有卸了马鞍的军马、乘马。

他们牵着马向西行军,除了军令,其它时候只能步行。

从正午到黄昏,随着太阳渐渐落下,大军在距河数百步外,利用马车开始搭建简易营盘。

军中大帐内,朱棣站在长宽六尺的沙盘前观察,同时对帐内的朱能、孟章、王义、徐增寿四人开口道:

“我们已经到忽兰忽失温,算算日子,今天应该是五月十六,看样子马哈木这条老狗是真的不敢和我们硬碰硬了。”

朱棣捋着大胡子,语气虽然沉稳,但谁都能感受到他的焦急。

这次的北征耗费巨大,完全可以比得上当年蓝玉北征捕鱼儿海,因此这一战如果没些成绩,那是很容易让人诟病的。

“前番攻打鞑靼,许多鞑靼小部落都西迁投靠了瓦剌,马哈木他们也应该知道了朝廷火器的厉害,所以才避而不战。”

“算算距离,我们现在距离以前的哈拉和林一带差不多还有七八百里路,民夫将粮食运抵哈拉和林后,就能在辅兵和马步兵的护送下撤退了。”

“届时我们手上算上阿力台的两万骑兵,合计有六万骑兵,想要收拾瓦剌诸部轻而易举。”

孟章阐述着自己的看法,而此前便受朱高煦遣派出巡忽兰忽失温的王义也开口道:

“以我军的战力,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击破瓦剌,不过期间还是得防备着阿力台,避免他临阵反戈。”

“没错!”朱能也附和道:“两军对垒,或者他们勾结夹击我们都不畏惧,唯一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粮草。”

三人都抓住了重点,而这样的重点若是被历史上北征的朱棣看到,估计会羡慕的发疯。

不过这一世嘛,朱棣并不觉得这有什么,而是大手一挥:“让肇州左右二卫看守粮草,没有我的敕令,谁都不能轻易靠近。”

“另外大军明日卯时继续出发,抵达哈拉和林后向杭爱山南北搜寻瓦剌踪迹。”

“是!”三人作揖应下,很快明军便开始按照朱棣的指挥行动了起来。

行军至忽兰忽失温,此时距离海喇儿城已经有一千三百余里,二十三万的辅兵、民夫队伍也只剩下了十二万。

算上八万明军和两万蒙古骑兵,整支队伍依旧有二十二万之多。

这样的踪迹自然是难以掩盖的,故此当朱棣开始向忽兰忽失温以西运动时,瓦剌的哨骑也开始运动了起来。

五月二十二日,盘踞在哈拉和林北部地区的瓦剌得知了忽兰忽失温的消息。

这则消息的出现,无疑让马哈木他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面积百余平的蒙古包内,马哈木坐在上首位,左右是本雅失里和脱欢。

在下方左右首位则是太平和把秃孛罗,以及他们身后的数十名万户。

“朱棣往这边杀来了,我们的哨骑没办法接近他们的队伍中心,但按照他们走过地方的踪迹来看,他们的数量应该不低于十五万。”

“十五万?”

当马哈木将事情交代,所有人内心纷纷一沉。

对此,马哈木也抬手按下了骚动:“虽然有十五万人马,但其中绝大多数应该是民夫和辅兵,我估计他们的主力应该不会超过五万。”

“别忘记还有阿力台那个狗崽子。”太平提起了阿力台,这让马哈木面部抽搐。

“算上阿力台,朱棣最少有七万军队,而且按照他上次打阿鲁台基本出动的都是骑兵来看,这次恐怕是五万骑兵,算上阿力台就是七万骑兵。”

“我看,我们要不还是南下避一避吧。”

把秃孛罗也有些心虚,毕竟蒙古人从几十年前开始,就没有在兵力同等的情况下击败过明军,更别提现在瓦剌只能拉出六万军队,怎么可能是朱棣七万大军的对手。

“晚了!”听到这话,马哈木有些头疼,而他的话却让众人疑惑:“什么晚了?”

“我刚刚收到消息,鬼力赤死后不久,明军就出瓜州出兵哈密,估计现在已经快拿下哈密了……”

“轰轰轰!!!”

事实证明马哈木所言非虚,因为在他们还在想着是战是和的时候,哈密城已经遭受到了明军的炮击。

“给老子继续轰!”

哈密城外,马背上的郭镛一手执鞭,一手握缰,脸色激动的指挥手下骑炮兵。

在他的身侧,二十门野战炮排成一排,阵地上满是硝烟。

在他的面前,则是一座横亘在天山脚下的砂石城。

哈密,作为西域的大门户,其地势可以用四山夹三盆形容,整个城池中间高南北低,地势差异大,主要水源基本来自天山的雪水。

不过由于南边的大沙漠,这里的雪水一旦暴露,那蒸发量便十分恐怖,所以坎儿井才会被大量运用。

由于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即便是全球湿润期,这里的人口也不过才两三万,而到了整体偏低温的元明时期,这里的人口更是少的可怜。

正因如此,此次出征的明军以郭镛为主帅,平安为副帅,统帅骑兵三千人,民夫三万人,火炮二十门。

他们从瓜沙穿越六百余里戈壁滩,其中艰辛外人不从得知。

本以为抵达哈密后,哈密的肃王安克帖木儿会直接开城投降,却不想他居然拒绝开城。

这样的做法,直接惹恼了郭镛和平安两人,下令炮击哈密城。

“轰轰轰!!”

炮声再度作响,二十枚五斤铁炮弹砸在哈密城的城墙上,将砂土砸的飞溅,震动感让盘踞在这里的蒙古人脸色发白。

哈密城周长不过二里余,城墙也不过一丈五尺,面宽一丈二尺,没有堑壕、护城河,城内人口也不过才三千余人。

面对城外三千明军和两万民夫的虎视眈眈,城头的安克帖木儿最终承受不住压力,选择了升起白旗投降。

“停!”

马背上,平安用望远镜看到了白旗,立马抬手制止了继续炮击。

“投降了。”平安转头对郭镛解释,同时补充道:“我带五百人先入城,如果有号炮响起,你立马响应我。”

“好!”郭镛点头,他并没有打过什么大仗,虽然安克帖木儿比马匪也强不到哪里去,但有平安在,他没有理由自己犯险。

“来五百人跟我出阵入城!”

抖动马缰,平安策马向哈密冲去,那勇猛的模样让众人纷纷跟随冲锋。

安克帖木儿已经让人打开了城门,而平安率兵进入城池后,所见到的便是砂土屋和紧张的蒙古人。

他们的数量并不多,即便聚集起来,也不过数千人罢了。

“吹哨。”平安见状,便知道安克帖木儿根本无力反抗,只要他们敢动手,自己手中五百人便可将他们覆灭。

“哔哔——

“入城!”

听到哨声,郭镛开口大军进城,不多时便轻骑先入城中,便见到了安克帖木儿本人。

他与安克帖木儿并不陌生,因此见到安克帖木儿的第一时间,他便翻身下马,取下马鞍上的长盒,从其中取出一份敕令。

“代天子敕令,敕封安克帖木儿为巩昌伯,移居兰州,其部众迁入甘、兰二州,每户发牧场千亩,即日启程。”

宣读完朱高煦的敕令,郭镛立马笑呵呵的上前扶起安克帖木儿:“你说你这是何必呢?”

“我惶恐……”安克帖木儿没想到朱高煦给他的待遇居然不错,而他身后的部众闻言也纷纷没了害怕,取而代之的则是激动。

河西之地虽然在关东与江南地区的百姓看来寸草不生,但在不懂得治理的蒙古人看来,河西简直就是天堂。

如今他们被打散,每户还能拥有千亩牧场,这让他们如何不激动。

一时间,脑中拥护安克帖木儿的想法瞬间被抛弃,取而代之的则是献媚。

“好了,明日我率领两千骑兵护送你们前往瓜沙二州,其它的就不用拘泥礼数了。”

瞧见哈密城内的情况,郭镛只想早早离开这里,至于哈密城则是交给平安了。

“你们先退下吧!郭镛摆摆手,随后示意平安与他出城,将城防交给了三名千户官接管。”

二人纵马出城,所见到的基本就是稀薄的草地和远处的戈壁。

郭镛看着这地方,只觉得还不如瓜沙二州,同时也开口对平安道:

“按照殿下教令,骑兵先给你留一千,二十门火炮也都留下,另外两万民夫之中的一千多囚犯和一千匹挽马,七十吨水泥都留给你。”

“至于粮食,我留三千石给你,剩下的等我返回瓜州,再组织兵马给伱送来。”

郭镛急忙说完自己的安排,平安闻言便知道这家伙是嫌弃哈密,对他不免轻视几分,同时颔首:“就这样吧。”

“行,那我现在就带民夫去烧水补给了。”郭镛抖动马缰离开,平安则是看向了这简陋的哈密城。

不多时,一名官员策马而来,并在平安面前驻足。

“如何?”平安看着这个身穿正八品常服的文官询问,文官倒也没有文绉绉:

“看了,四周没有河流,只有从天山流下来的一些小溪。”

“如果能将小溪聚拢到一起,修建水坝和坎儿井来避免蒸发,那应该能存下不少水来耕种土地。”

“至于具体多少,就我刚才探查的来看,估计也就万余亩水浇田罢了。”

“当然,现在已经五月末,雪山的雪水都差不多没有了,但即便翻个两三倍,也顶多种植三四万亩水浇田罢了,产量的话我询问了当地的佃奴,基本只有七斗左右,起码要五亩地才能养活一名兵卒。”

这文官说了许多事情,平安听得头疼,最后只问道:“你只需要告诉我,这地方能开垦多少亩耕地,养多少兵马就足够。”

“目前估计是三万亩,养人最多六千,军饷需要额外从关内调派。”文官不假思索的回答,平安听后颔首:

“这里的情况,你奏疏上奏殿下,我先去检阅城防,看看那七十吨水泥能用到什么地方。”

抖动马缰,平安渐渐消失在了文官视野中。

同时,文官也连夜写下了哈密情况,在翌日清晨由急于返回关内的郭镛带回。

时间一晃半个月过去,郭镛才刚刚返回瓜州,朱棣便已经率领日渐变小的队伍抵达了哈拉和林。

“这里就是哈拉和林吗?”

“跟我想的不太一样……”

草原之上,当一座残败的城池出现在明军面前,马背上的朱棣看着这座曾经的世界中心之城,不免发出唏嘘。

作为十三世纪中叶的世界中心,从多瑙河畔的维也纳,到黄河边的汴梁,从北方寒冷的俄罗斯草原,到炎炎烈日下的阿拉伯半岛沙漠,大半个欧亚大陆都笼罩在这座城市的权力和威势之下。

罗马教皇的传教士、南宋朝廷的使节团、波斯商人的驼马队、高丽王国的进贡者……都在这里汇集。

佛殿、清真寺和基督教堂……各种宗教和文化都在这里融合。

大汗的诏令从这里发出,送达世界各地蒙古大军。

这里集合了成吉思汗、窝阔台、蒙哥,从中欧、东欧、西亚、中亚、东亚、南亚诸国抢掠来的奇珍异宝,金银珠宝,数以万计。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随着蒙古内战后遭到终结,蒙古内战将一座世界中心城池摧毁,尽管事后有过修复,但随着蒙古内乱和明军北伐,这座曾经的世界中心城池,如今破败的还不如大明腹地的一座镇子。

“陛下,这地方太残破了,我们就在外面扎营吧?”

徐增寿对朱棣开口,毕竟哈拉和林的情况确实很糟糕。

坍塌的城墙,被焚毁发黑的房屋,以及破败垮塌的水渠都表示这里不适合扎营。

朱棣闻言也点了点头,心里充满了唏嘘。

“陛下,塘骑已经派发出去,三万骑兵很快就能搜寻到马哈木他们的踪迹!”

阿力台与王义策马而来,向朱棣汇报着情况。

“找到马哈木后,第一时间告诉我,我要亲手会会他。”

朱棣抚了抚自己的大胡子,看一眼四周情况后开始下令大军扎营。

很快,十余万人的队伍开始了构建营盘,同时孟章也在朱棣大帐搭建完毕后为其带路,同时在路上说道:

“这一路上一直有马步兵护送民夫和辅兵撤回海喇儿城,现在留下的民夫和辅兵的队伍还有六万人,马步兵还有一万五千多人。”

“运抵的军粮比预计要少,只有四万三千余斗,马料倒是和估计的差不多。”

“另外,后方的马料已经在送来的路上,一个月后便能被马步兵护送抵达忽兰忽失温。

“算下来,大军的粮草马料能维持两个月左右,算上撤退的时间,我们能在漠西的时间差不多就是二十四天。”

孟章将大部分事情都交代了,朱棣听得十分满意,同时也走进了自己的大帐之中。

坐下后,他便对孟章下令道:“安排所有马步兵和民夫、辅兵明日撤回海喇儿,剩下的事情交给我们。”

“臣领敕令!”孟章毫不犹豫的作揖应下,转身出帐将军令传达。

军令传达到阿力台军帐的时候,他不免对阿鲁台吐槽道:“我都感觉我是他的部下了。”

“还有他封赏的事情,现在下面的人一个个的都十分激动,他们给的太多,我怕日后不好控制部落。”

阿力台的话让阿鲁台皱眉点头:“确实是这样,不过我们现在没有办法。”

“明军的燧发枪厉害你也见到了,现在他们能在马背上装弹开枪,我们根本不是对手。”

“以往仗着骑射,我们还能袭扰他们,现在却连袭扰的一方都改换了阵脚,我们……”

阿鲁台也不知道该说什么,阿力台更是沉默不语。

两兄弟聊着聊着就聊不下去了,似乎他们也意识到了,自从明军能从东北出兵后,东蒙古除非愿意西迁,要不然根本无法逃脱大明的控制。

“散了吧,我估计马哈木他们要不了几天就会原形毕露,到时候我们看情况选择动手,你别折损太多人马,现在可不好恢复。”

阿鲁台交代一声,阿力台闻言点头,两兄弟寒暄一阵后也各自散去。

翌日,伴随着天色渐渐明朗,马步兵开始护送六万辅兵、民夫撤退海喇儿城。

与此同时,军中的东蒙古骑兵和明军骑兵也开始沿着杭爱山南北进行搜寻。

渐渐地,瓦剌的骑兵踪迹开始在北方出现,而且规模并不小。

得知这一消息,朱棣当即点齐兵马,收拢南部的塘骑,组成五万汉蒙女真骑兵向北方扑去。

北上的道路中,北方派出的一万哨骑也开始不断返回大军,并且给大军带来了好消息。

“瓦剌诸部正在向西北举部迁徙,数量不下二十万!”

草原上,塘骑千户跪地作揖,向马背上的朱棣禀告了这一情况。

阿鲁台一听,当即对朱棣道:“陛下,他们应该想要迁徙去当年外剌部的驻牧地,那里有一些残破的土城。”

“如果陛下相信我,可以派我的弟弟阿力台先一步突袭外剌部土城,截住他们的去路!”

阿鲁台知道朱棣不会放自己走,因此他建议让自己的弟弟率兵出击。

朱棣听后,自然也知道阿鲁台是想要帮鞑靼部捞好处,但他没有说什么,反而颔首道:

“常宁王你率本部骑兵前往外剌部截留马哈木,我率大军走大道追击。”

“是!”阿力台闻言抱拳,并在片刻后召集中军的一万六千余骑兵走捷径前往外剌部。

至于剩下那三千多还未回来的塘骑部众,他则是准备暂时不管他们,反正朱棣也不会干出屠戮他们的事情。

“大军进发,我要看看马哈木玩的什么把戏。”

朱棣捋了捋大胡子,他不相信马哈木只知道逃跑,如果他真的只知道逃跑,那他就不会混到如今的高度。

显然,他有着自己的筹谋,并且很有可能准备埋伏自己。

不过不要紧,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是无用功。

刚好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展示一下燧发枪的威力,检验一下燧发枪刺刀对骑兵的威慑。

想到这里,朱棣眯了眯眼睛,而四万明军骑兵也在他的率领下,向西北方向沿着马哈木等人留下的马粪、牛粪等痕迹追击而去……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