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荷蓉看着张希红满是皱纹的面孔,脸上带着哀色
“小红,大家这么多年被困在这,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这一切也该是时候有个结果了。”
言语间张氏的几人都沉默下来了,没等庭安发问,随着张荷蓉的讲述千年前的故事展开。
千年以前,那贡水河原本不叫贡水河而是叫做福水河,河岸两边全是起伏连绵的深山,这里在当时是典型的丘陵地带,耕地分下来每年的收成除了交上那税之后也就勉强够自己一年到头的口粮,于是这地方的人靠山吃山,靠水也吃水。靠着这福水河养育的周边山脉,一直做的是木材的生意。
在周边各庄子多年的争斗河交涉中,这周边的山脉被默认划分了地界范围。
其中这镇上王氏一支占的是那柏树木材最好的一片林区。
可是这各村庄约定俗成的规矩在那姓张的一群人来后被打破了,张氏很多人是当时庐陵城内的大商人,生意遍布各行各业,精明的头脑加上搭上当地官府的关系,令他们一直以来财源不断。
其中就有这么一支,听说了不远处有个镇子上的木料一直卖的很好而且木料质量都是上乘。暗地考察下来也就发现了这块地方确实占着天然的地利。
那群人先是假装自己做生意失败,不得已从城内迁出,带着一大家子搬到了镇子上,他们手上的钱财不少,在金钱的带动下很快开荒建房,位置就在如今的王家庄上。
期间那张氏一开始只是多人经常外出到周边的山上转悠,也没有进一步动作,加上镇子上这山地划分早就是各庄子之间定好的,其他庄子也就没有出面干预。
过了几年,那张氏庄子越发壮大,突然有一天那庐陵城内官府来人,那张氏多人带着官差走访了王家还有周边几个小庄子。
他们手上居然拿着官府签发下来的文书,这么个在当时地理图上都找不到名字的地方,一直是属于地界自己划分的地方,官府居然出面干预了。
后来的时间里,虽说有一千万个不愿意,可是那官府批文在眼前,加上就在镇上驻扎了的那一对官兵。各庄子之间也只能忍气吞声,好在那张氏也并没有把事情做绝,只是划分了几处稍微好一些的山脉,稍远一些或者木料稍次一些的山还是归属于原来各庄。
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王家庄,原本靠着几代人的争取和庄子的壮大,王家庄一直占的是这周边几个产出最多而且木料最好的几座山,而此次张家的文书中居然把大部分都划入界内,这文书内的山脉只能由张氏去砍伐售卖。
一下子王家庄的收入来源被砍掉大半,没办法许多人家只能是接受雇佣去做伐木工和运木工。生活苦了不少不说,钱还少了许多。
又这么过了几年,那张家靠着城内的关系把木料生意越做越大,这时候他们也知道竭泽而渔的危害逐渐减少民间订单的供货而转头对准的官府。
各种牵线搭桥上下走动下,整个江南官面上的木料需求逐渐被他们揽到手中,其势头也越发如日中天。
后来当时京内来人监查四方,等到了江南一带发现各府衙修建都异常精美,特别是木材用料都是最上乘的料子,询问过后才知由来。
那监察官回京后的报告中便特意提到这一情况,恰逢当时太庙失火,皇帝正在派人四处征集能工巧匠和木料欲重修太庙,看到这一情况便是大喜,派出心腹赶往当地考察实情。
那官员到了张氏走访过后,确认木材确实是极好,而且当时无意间那官员发现年方二八的张荷蓉,一时间也被她出水芙蓉般的美貌所震惊。
回京之后,那官员详细上报了此行所见的每一件事,其中又特别提到了那张荷蓉。
皇帝听闻后也是大喜,下诏封那张氏为皇商,负责太庙重修木料一事,又封那张荷蓉为淑妃,诏书传来,几家欢喜几家忧。
那张家自然是欢喜非常,突然之间就上达天听,身份从此以后摇身一变,这生意真是做到了头了,而且张氏女子能入宫他们的地位从此也就彻底稳定下来。
最忧愁的就是那王家庄的众人了,眼下生活艰难,见那张氏越发势大,出头之日无望。
夺人钱财如同杀人父母,那王氏当时挑头几人恶向胆边生,合计之下还真让他们想出一条毒计。
当时天逢大旱,等到皇家采办木料的诏书发来,庐陵已经是三个多月没有下雨,平常水源充沛的福水河也到了枯水期。
镇子上通往外界的路向来难走,近年生意做大后张氏也出资重新修建过几次,平常送出去的木料一般都是通过这河水,有人随船而下,直接送到洪都附件,而后从那雇好人抬上岸码好干透后再从陆路发往各地,虽说从镇上出来也可以走陆路,可是少料的木料还好,这次这么大批量而且上乘的木头不可能全部通过车马运出去。
眼见交付日期临近,张家只好上报官府,同时雇人在上游开始筑堤屯水,计划到时放水运木材。
同时这福水河也被官府发文改名为贡水河,取皇家专贡之意,希望事情到时候会有转折。
筑堤一事在这么米粒大小的地方怎么能绕过地头蛇,那王氏多人便在筑堤雇佣的劳工里头,这给后面的事情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