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天宝诗人刘方平

诗坛有许多诗红人不红的例子,比如写下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林升。

写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曹松,写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的赵嘏。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这样的唐代诗人,名叫刘方平。

刘方平是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曾在天宝前期应进士试,又欲从军。

但文武之间均未得偿所愿,从此隐于山水,终生未仕。

在盛唐诗坛,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没有功名、没有家族背景,想出名太难。

刘方平虽然人不红,但不能轻视他在诗词上所获得的成就。

他的诗清丽动人,而且经典频出,备受后世推崇。

“刘方平出生于河南洛阳,是匈奴河南刘氏的后裔,邢襄公刘政会的玄孙。”

“他长得童颜白皙,有才有德,工于诗赋和山水画。”

“刘方平曾于天宝九载应进士不中,又欲从军,亦未如意。”

“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不愿仕进。”

“他与元德秀、皇甫冉、李颀等诗人相交好,互有赠答。”

“他的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寓情于景。”

“刘方平的晚年生活不得而知,也不清楚他的逝世时间和地点。”

“他的诗存世不多,仅有二十六首。”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更深表示深夜,月色半人家表示月光照在半边的房屋上,形成一种明暗对比的效果。”

“北斗阑干南斗斜表示北斗星和南斗星的位置,说明了夜晚已经很晚了。”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今夜偏知春气暖表示在这样一个月夜,才特别感觉到春天的温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表示春天的虫子发出了新鲜的声音,穿过了绿色的窗纱,传入了耳朵。”

“这首诗以月夜为背景,展现了春天的景色和氛围。”

“诗人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把月光、星辰、虫声、窗纱等元素融合在一起。”

“形成了一幅清新而温馨的画面,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舒畅和惬意。”

“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唐代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欣赏。”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女子在清晨醒来,听到窗外的残莺不断啼叫,似乎在陪她一起哭泣。”

“她拉开窗帘,只看到院子里的草木茂盛,春色浓郁。”

“残莺是指春暮时的莺鸟,因为春天快要结束,所以莺鸟很少,故称残莺。”

“草萋萋是形容草长得很茂密,也暗含了对征人未归的思念。”

“此处用了对比手法,把女子的悲哀和大自然的生机相对照,突出了她的孤寂和无助。”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庭院里时不时有东风吹来,把千万条杨柳都吹向西方。”

“这里的东风是指春风,也是送别之风。”

苏轼:刘方平是个能工巧匠,果然不愧是山水画师,巧用寥寥数个字眼便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夜。

刘方平,不知何年出生,亦不知何年去世。

他活跃在天宝年间,曾经参加过一次进士考试。

落第之后开启隐居生涯,流连颖水河畔,终生没有入仕。

这人显然对仕途看得很淡,至少不是个官迷。

刘方平日常交友广泛,不仅以诗著称,也擅长山水绘画,艺术天分极高。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没有长期乡村生活体会的人,写不出来这样清新朦胧的诗句。

即便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有着赤子之心,观察入微。

诗人刘方平描绘的是一幅乡村月夜图,深夜的村落万籁独寂,明月悬于夜空。

倾洒下漫天银白色的光辉,萦绕着半数的庄户农舍散发出淡淡的柔和醒目之色。

而另外一半依然隐没在黑夜里,不甚清晰。

夜逐渐变得深沉,不知不觉中抬头去看,北斗星和南斗六星已经横斜着。

周遭显得更加静谧无声,仿佛一幅静止的画面,也并非完全的静止。

因为万事万物生生不息,无时不刻在运动着。

今夜不知为何,偏偏感受到春夜的暖意。

侧耳细细倾听,有细碎的虫鸣声清脆悦耳,竟然不见半点嘈杂。

隔着窗纱第一回听见虫鸣,竟是说不出的清新纯净,心中自然而然生起一股喜悦之情。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个偏字出人意料,偏偏又带着一股诗人因熟悉节气、掌握气候变化而洋洋自得的心情。

虫声新鲜,因为今夜头回听到。

透字绝妙,或是诗人透过窗纱去看看虫子的方位,或是虫鸣透过窗纱过滤掉些许杂音唯独剩下美妙乐音。

绿是春天的代表色,然而在深夜其实很难看得清。

既然看清了,何尝不是在夸赞月色的皎洁明亮。

一幅清新淡然的春夜图,虫鸣融入月色,诗人侧耳聆听到的未必只此一种声音。

大自然谱写的乐章必定妙趣横生,朦胧中仿佛闻到春风送来清新的青草气息。

“杨柳是传统的离别之物,因为它的枝条柔软而垂下,像是在挥手告别。”

“杨柳千条尽向西,暗示了征人去了西方边疆,也表达了妻子对他的眷恋和期盼。”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寄托情感为辅的诗歌。”

“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物,表达了女子对丈夫远征的思念和牵挂。”

“诗中没有直接说出离别之苦,而是借用残莺、草萋萋、东风、杨柳等意象,巧妙地抒发了妻子的代春怨。”

“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情景交融而富有意境。”

“《春雪》描写了春天下雪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

“运用了拟人手法,把飞雪比作一位美丽的女子,带着春风在空中飘舞。”

“裴回是一种曲折回旋的舞姿,乱绕是一种无序纷乱的状态。”

“这些词语形象地表现了雪花的轻盈灵动,也暗示了诗人的心情不安。”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把飞雪与花朵相比,强调了雪的晶莹美丽。”

“但是,诗人又立刻转折,指出这样的景色偏偏出现在洛阳东,也就是诗人的故乡。”

“这里的洛阳东可能是指洛阳城东的东都宫殿,也可能是指洛阳以东的河南地区。”

“无论如何,这都是诗人离乡在外时想念的地方。”

“这样一来,诗人就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巧妙地融入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

“《春雪》是一首描写春天下雪的优美诗篇,通过对飞雪和花朵的比较,展现了雪的美丽和春天的气息。”

“同时,诗人也借用飞雪之际,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这首诗既有清新雅致的意境,又有深切感人的情感,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代春怨》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妇人在春天的早晨,因思念远方的丈夫而感到悲凉的情景。”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将妇人的内心和外界的景物相对照,表现了她的孤寂和无奈。”

“朝日是指早晨的太阳,残莺是指夜莺,伴妾啼是指妇人随着夜莺的啼声而哭泣。”

“开帘是指拉开窗帘,只见是指眼前所见,草萋萋是指青草茂盛。”

“这里用了一个反衬手法,将妇人的悲哀和春天的生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她的凄凉。”

欧阳修:刘方平是个匈奴族人,在星光熠熠的唐代,存在感极低。

刘方平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

于是寄情山水、书画,诗亦有名,擅长绝句。

诗风清新自然,手法甚是高妙。

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性较弱,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的这首《夜月》描写的是月夜之下的春天美景。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

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

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朦胧而和谐的旋律。

诗的一二两句从仰观的角度写月夜的静穆幽丽。

夜半更深,月亮斜悬天空,映照着家家户户。

一半庭院沐浴在明亮的月光中,另一半则被夜的暗影笼罩着。

通过明暗的对比,更加衬托出月夜的静谧和庭院的空寂。

接着,诗人由近及远,把视线由人家引向无垠的天宇。

让读者感到那一望无际的苍天也被夜的静寂笼罩着,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星南斗星在无言地暗示时间的流逝。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原来前两句是为这两句诗作铺垫的。

若非如此静寂,虫声又哪能新透绿窗纱呢!

夜半更深,万籁俱寂,本是寒气袭人的时候。

奇怪的是,虫儿叫了,而且叫得很响。

诗人写虫儿偏知,这就别出心裁。

深藏在泥土之中的虫儿,往往是最早感受大地春回的信息的。

说虫儿偏知,其实是诗人偏知。

诗人于更深静寂之中,敏锐地觉察到,大地在回春,万物在复苏,生命在萌动。

他借虫儿的动态来表现自己的感知,含蓄得很,也委婉得很。

春气暖了,虫儿也鸣唱起来了。

这虫声,把春气暖的感受编制成一首优美的回春曲,把春回的信息透进绿窗纱。

一个新字,说的是乍鸣初唱,用得熨贴极了。

偏知在今夜,虫儿还是初次鸣唱呢!

纵观全诗,要说它的妙处,月夜之景其有画面感,称其表现月色手法独特云云。

诗人其实意不在景,而在于节气物候的变化,或者说冬的结束、春的到来。

一年四季的更迭,人人知道。

但是,更迭在哪一瞬间发生,却几乎无人知道。

诗人在这个万籁俱寂的深夜,月色半明的家里。

分明、真切地感受到了第一缕春的气息,听到了第一声春的虫鸣。

不妨说,这是一首角度新颖的报春之歌。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将庭前的东风和杨柳相联系,表现了妇人的思念之情。”

“庭前是指房子前面的院子,时有是指不时地,东风是指春风,入是指吹进来。”

“杨柳是指柳树,千条是指很多,尽向西是指全部朝向西方。”

“这里用了一个拟人手法,将杨柳比作妇人的心绪,随着东风而向西方飘去,寄托了她对远方丈夫的思念。”

“这首诗以一位妇人为主角,通过描写她在春天早晨的哭泣和窗外的景物,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深深思念和无尽悲哀。”

“诗中运用了对偶法、反衬法和拟人法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意境优美。”

“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命运,她们往往因为丈夫出征或远游而饱受孤独和苦难。”

“《采莲曲》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江南的采莲风景,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写采莲的时间和地点。”

“落日是指傍晚时分,清江是指江水清澈,荆歌是指荆州的歌声,艳楚腰是指楚地女子的纤细腰身。”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吗,写采莲女子的年龄和习惯。”

“从小惯是指她们从小就习惯了采莲的生活,十五即乘潮是指她们十五岁就能熟练地驾船顺着潮水去采莲。”

“这首诗以采莲为主题,通过对比和拟人等手法。”

“生动地展现了江南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富有诗情画意和民族特色。”

“刘方平的诗歌多咏物写景,尤其擅长绝句,形式简洁,语言清新,富有江南风光和民俗风情的特色。”

“他的诗歌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

“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刘方平的诗歌与他的画风相互影响,都体现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生活的隐逸。”

“他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唐代诗人,他的诗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诗情画意和民族特色。”

“他虽然不愿从政从军,但却以文化艺术为志业,为唐代文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辛弃疾:这首《春怨》写一个贵家少女,幽闭于深门大院之中,无限怨恨之情。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这首诗,从艺术上来说的确婉丽至美,从情感表达来说更是将满篇伤情寂寥浸入人心。

第一句纱窗日落渐黄昏,写时间之晚。

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室内的光线越来越暗淡了。

诗人从日落渐黄昏写起,使整个环境笼罩在暮色的气氛之中,给人增添了凄凉的感觉。

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写怨人之苦,是全诗的中心句。

句中的金屋,原为汉武帝宠爱陈后主的故事,后指娶妾谓之金屋藏娇。

此句中的金屋,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自然是幽闭深宫中的少女。

少女面对幽闭的深宫,在日落纱窗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

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自然要悲伤、落泪了。

泪痕二字,点明其垂泪之久,悲伤之深。

少女为什么满脸泪痕,诗人未有交代。

但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少女悲伤、怨情的缘由。

是怀念远方的情侣,还是失宠之怨情?

这里,诗人仅用泪痕二字,便把少女悲切之程度刻画得入木三分。

以上两句从时间之晚,深宫之静寂,交代了日落后环境幽暗、凄凉之特点。

如果诗人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何高明。

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在以下二句中,为我们所展示的另一番天地。

第三四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现在已经是晚春了,院中的花都快凋谢了,鸟也不来了,只有雪白的梨花撒满一地。

庭院的门紧紧关闭着,空荡荡的一个庭院非常寂寞。

这一景物自然会使女主人公伤怀春天,进而由伤春而伤怀青春的逝去。

她独自一人守着空房,虚度时光,不就像晚春中的梨花吗?

虽然洁白美丽如玉,但最后总要枯萎,化成泥土,这种暗示很耐人寻味。

再说这一景物会使女主人公倍感孤独,因为昏暗的房中本来已经孤独一人,无人为伴了。

现在连院中的花鸟也不再陪伴她了,怪不得她要泪流满面呢!

这首诗,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

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

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

把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此外,诗中的日落、黄昏、春欲晚、梨花满地。

又象征诗中人的命运,作为诗中人的影子来写的。

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