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冗官

对贞观十四年的人来说,扬子江上的舟船已经是相当的多,航道也极其繁忙。

毕竟,如今的东南之地已经是真正的鱼米之乡了。

再加上还有一个东瀛之地呢。

自从占据了半个东瀛之地,在那边建立了钢铁厂,还有三座都城,迁移了一部分百姓过去。

东瀛也发展起来了。

所以往来也就更加频繁,运输的商船是一艘接着一艘。

再加上,如今是年关将近。

不少工地都开始停工停产了,外出务工的百姓们也开始陆陆续续地回家过年。

天下十三道的官道、航道上都是各种交通工具。

只是这幅的忙碌景象,在陈平安看来,也就是毛毛雨,真正的农民工回家过年的盛况,还是要看千年之后的那个年代。

千几百条破船来来往往,这数量,在第一工业大国的时代,是真的拿不出手。

但是对于大唐而言,如今这场景,就是盛世之景。

李世民看着手中的史册。

这一册写的是朱元璋病逝之后的大明王朝,从皇太孙朱允炆登基称帝开始,到靖难结束。

他也没有想到,英明神武如朱元璋,其后代也能出现这样的事儿。

这也正是历史的独特所在。

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来了这大明江山,还培养了朱标这样的皇太子。

本以为,大明盛世应该可以平稳地传下去。

谁知道,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最好的皇太子,却在他前面病逝了。

一个年幼的皇太孙,在能力和威望上,根本就不如一个拥有着整个淮西勋贵们的皇太子。

朱允炆此人也是昏庸无能之辈,哪能登基称帝之后没多久,就开始削藩呢?

连自己的儿子李治都不如也!

看看靖难之役,朱棣以八百人谋反,一路从蓟州打到了金陵府。

这一路上,数次遇险,却又化险为夷。

而朱允炆更是临阵换将,直接把自己给害死了。

明明手中还有着淮西武将,还有着朱元璋给他留下来的几位名将,打一个朱棣,应该不成问题。

可惜,朱允炆的做法,真的是让李世民看了都摇头。

真要是自己的孙子,恨不得抽死他。

不过嘛。

朱元璋的做法却又让李世民有了一些感悟。

这般封王,最后就算是天下乱起来,就像是这靖难之役一样,最终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还是姓朱。

不像是大唐。

李世民又想到李治之后的武周。

想到这里。

就气的差一点儿要去找李治,抽死他。

好好一个大唐,却被一个女子给夺了皇位。

“朱棣此人不简单啊。”

李世民看完了。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最终登基为帝。

后面的永乐之治,要留到下一次了。

陈平安回道:“陛下圣明,朱棣在千年之后也被称之为永乐大帝,建立了永乐盛世。”

“可以说,有人把朱棣和陛下排在一起。”

“不过,朱棣因为通过靖难之役登基为帝,所以在位期间,为了给自己正名,也为了拉着朝中那些文臣武将,以穷兵默武的方式,五次亲征。”

“虽说大明这个时期有着永乐之治,但是对于大臣们和百姓来说,还是负担比较重。”

“不过,朱棣有一个好太子。”

“他五次亲征,太子监国,能够给他提供了亲征的后勤保障,让他可以发放足够的军饷,也有着足够的粮草。”

李世民听完,点了点头。

从靖难之役就能够看出来,这个朱高炽也是一个守成仁君,确实是有着大才。

李世民又看向了明朝的官职制度。

明朝有着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还有一个锦衣卫。

吏部又有着文选司、验封司、稽勋司、考功司。

户部又有着总务司、民政司、度支司、钱法司、仓储司、税务总署、盐政总署、海关总署、司农司。

礼部又有着仪制司、礼乐司、教育司、主客司、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宗正寺。

兵部又有着武选司、职方司、武库司、太仆寺。

刑部又有着总务司、法制司、诉讼司、刑罚司。

工部又有着营缮司、度衡司、都水司、屯田司、少府寺。

都察院又有着廉政总署、审计总署、检察总署、调查总署、监军总署等。

通政司又有着递政使、左参政、右参政。

又分为了内廷和外廷。

“宋朝因为有着实职、虚职之分,所以官职较多,有很多官吏拿着俸禄,却无事可做。”

“这也是宋朝从赵光义之后,就开始出现了冗官问题的原因。”

“等到了宋徽宗时期,虽说是八十万禁军,实际上,很多都是在吃空饷吧。”

“真正的禁军可能也不过是二十几万。”

“就这二十几万,还是又有不少混吃混喝的人,还有一些,则是成了私兵。”

“故此,金贼南下兵临城下之时。”

“宋朝的京师毫无抵抗之力。”

“朱元璋应该是看到宋朝冗官问题之后,知道前车之鉴,便精简了官职。”

“此法,倒是可以在大唐借鉴一二。”

李世民在看了宋史之后,也就意识到了冗官的问题。

大唐如今尚未出现这种情况,可是到了唐朝后期,这种情况也有出现,冗官冗兵冗费。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有很多。

而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监管缺失,皇帝无能、奸臣当道。

再好的制度、再好的国策,也需要人去施行,而人在施行的时候,就要看一看,施行国策的人是好是坏。

若是帝王英明神武,也能够任人唯贤,根本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然而,谁又能够保证每一代的帝王都是英明神武,都能够文治武功呢?

“陛下,再好的官职,也是人去施行国策。”

“故此,若是君王无能,还有奸臣把持朝堂,制度对于他们而言,那都是他们谋取私利的工具了。”

“再好的制度,也能在他们手中毁掉。”

不过,陈平安又是话锋一转。

“当然,不能因为如此,我们就不去建立更好的制度,而是在建立制度的同时,也要想到如何能够保证这么好的制度,可以一直传承下去。”

“又该思考,如何才能防止那一些事情的发生。”

“就算是君王无能,却也能保证朝中有着房玄龄、杜如晦、范仲淹、包拯、王安石这样的忠臣、能臣。”

不是什么好,就立马学一学。

而是学了之后,也要能够让这个制度不被轻易破坏了。

讨论官职的制度,其实也就李世民和陈平安两个人,很多制度也都是他们两个人讨论的。

就比如这官学。

李世民听了陈平安讲述后世的义务教育,还有所学的那些知识内容,自然是十分羡慕。

他也想要在大唐施行这样的教育,甚至是来一个中考、高考、公务员考等等。

但是,陈平安也给他解释了,到现在连县学的建设都还在投入之中。

天下学子们也就比以前多了一点儿,却也远远达不到千年之后的那个效果。

李世民也就只能是退而求其次,只是设立了六科。

而对于大唐的学子们来说,设立了这六科,已经是大不易。

随着时间的流逝。

贞观十四年的年关过去了。

这一年。

大唐百姓们又过上了一个幸福年。

贞观十五年的大年初一。

陈平安早早地起来,简单洗漱之后,吃了个早膳,就坐着人力车,去皇城。

贞观十四年之时,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都是李承乾在监国。

李世民就相当于是太上皇了,只有重大事情的时候,才会出面,一般都是游手好闲。

而这一次的大朝会。

李世民会出面,算是对于贞观十四年做一个总结。

同时,这也是贞观十年的时候,定下的五年规划的最后一年。

当初做出来的规划,这五年来,已经算是超标完成了。

一个重点发展东南、西南的目标,已经比预期的还要好,这五年来,不少人口都在主动地向东南、西南迁移。

朝廷对于这种迁移也没有进行阻止,只要是你有钱,只要是你能够从东南、西南的百姓、佃主手中租用到良田,你可以搬迁,甚至是落户。

为了防止土地兼并,大唐还是禁止土地买卖的,只能是租庸。

但是宅基地是可以进行买卖的。

这样一来,搬迁的百姓们,就算是没有属于自己的良田,却有着属于自己的宅院。

只要是经过了正规的手续,在官府那里签订了合同,缴纳了印花税,有了官府盖章。

那这个买卖合同就成效了。

其他人不能抢走你的宅院,也不能强行占据你的宅院。

若是发生了抢占的情况,可以直接报官,官府会处理,对于抢占民房的人,将会严惩。

之所以如此,还是为了能够发展东南和西南之地。

西北、陇右等地并不适合耕种。

而安东都护府所在的东北、淮南、山南、剑南、岭南等地,这些地方都是适合耕种的地方。

但是一直缺少着人啊。

有了人,才能开荒嘛。

总的来说,这五年的发展,比以前更快。

陈平安下人力车。

外面的寒风吹佛着。

好在,他们的人力车如今可以直接进入皇城,停在玄武门前,官吏们从玄武门进入西内,而人力车和车夫则是可以在官廨中等候。

官廨中烧着火炉,还能玩吊牌,又或者是读书,又或者是练武,又或者是下棋等等。

陈平安从玄武门进入,正好遇上了长孙无忌。

“下官拜见赵王殿下。”

长孙无忌也听到了脚步声,回过身一看,原来是赵王陈平安,便驻足,躬身施礼。

陈平安连忙上前,扶起了长孙无忌,说道:“不必多礼。”

随后伸手示意道:“辅机公,请。”

两人并肩而行。

长孙无忌先是开口问道:“犬子长孙涣这一年来在将作监,得到赵王殿下指点,也有了一些功绩。”

“某在此,还要多谢赵王殿下。”

陈平安说道:“客气了,他们来将作监,那就是将作监的一员。”

“我对于愿意进入将作监成为将作监少匠的人,一直都是一视同仁,他们能够学到多少,那完全就取决于他们的学习态度了。”

“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长孙涣的学习态度还是很可以的,这一年来,参与了改良蒸汽机,又参与制作飞行机。”

“以后,说不定还能成为四品少匠。”

将作监如今的官职制度也有所改变,不过嘛,都是一些虚职。

而这个虚职和宋朝时期的虚职又有一些不太一样。

四品的少匠,其官职有着四品,但是实权只是在这将作监之中。

然而,将作监就是一个研究院一样,里面四品少匠已经不少了,他们只是拿到的俸禄比较高。

身份地位上,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四品少匠就地位比较高,而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能力比较强。

在将作监,陈平安营造的是谁研究能力比较强,谁就有话语权。

若不是门外汉指导内行人。

长孙无忌对于长孙涣能不能成为四品少匠,并没有太大的关注,但是这也算是荣耀。

“多谢赵王殿下。”

这一次,算得上是真心实意了。

长孙无忌施礼之后,又说道:“将作监有功于社稷,能够在将作监中学习发明,也算是长孙涣的福气。”

“某也曾教导过他,在将作监的时候,要好生地学,用心的学,不可荒废了学业,更不可浪费了这好不容易能够进入将作监的机会。”

“这些年来,将作监的功绩,天下人也都是有目共睹。”

“某倒是觉得,也可建立一个武学院一样的工学院,专门招收此类学子,用以教导他们工学。”

“这样也能为大唐培养更多的工学人才。”

“不知道赵王意下如何?”

陈平安淡然地说道:“武学院乃是为大唐培养武将,而武将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官职。”

“将作监这边就算是建立工学院,其实也和如今将作监的勤学院一样。”

“如今正是用钱之际,建造一座工学院,耗费更多财力、物力,并不值得。”

呵呵。

当初想要建造科学院,你们一百个不同意。

现在倒是想要建立工学院了?

不好意思。

我的将作监已经很完善了,没必要再大费周章建造一个工学院。

以后,说不得还会成为你们这些勋贵子弟们的后花园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