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初版邸报,琉璃棚,冲锋!

陈平安所写的史册上,贞观三年年底的北征,李靖为行军总管。

现在,兵强马壮、上下一心的情况下,还要不要以李靖为行军大总管呢?

李世民的心中其实有了那么一刻的犹豫。

不过,很快,他还是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开口道。

“北伐一战,我们在沙盘上已经推演了很多次。”

“如今,阿史那咄苾出兵侵扰朔方,还叫嚣着,是大唐害死了他的执失思力,有意撕毁盟约,是可忍孰不可忍!”

“李靖,出列!”

李靖抱拳,躬身道:“臣在!”

“加封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代州都督张公瑾为副,率领中军。”

李靖回道:“喏!”

如此一来,众人一直都有在暗自关心的北伐行军大总管,也就是主帅,基本上也就定下来了。

有人暗自松了一口气,也有人暗自叹了一口气。

李世民继续道:“李勣,出列!”

李勣出列,抱拳躬身道:“臣在。”

“并州都督李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苏烈为副,由东路率主力直接进攻东突。”

李勣回道:“喏。”

李世民继续道:“另外,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在西路顺黄河前进,与李靖、李勣遥相呼应。”

“任城郡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为副,从灵州往西北挺进。”

“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镇守燕云地区防止突厥军队东逃。”

“灵州都督薛万淑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借道东北出击突厥后方,监视突利。”

“辎重先行,以秋收为重,秋收之后,立即出兵!”

文武百官躬身道:“喏!”

这一年,虽然在上半年有着干旱之灾,后面又有着蝗灾。

不过,许敬宗在中下游治水,开渠引水,灌溉良田,又开荒万亩良田,影响倒不是很大。

蝗虫又在吃蝗虫的兴起之后,百姓们纷纷抓蝗虫,吃蝗虫,商贾们收集蝗虫,晒干之后磨成了粉,然后进行了加工,出现了不少小吃或者零嘴。

成群结队的蝗虫,就因为出现在了百姓们的餐桌上,而不断减少,最终被控制下来了。

所以,贞观二年的秋收,其实还是不错的,虽然比贞观元年要减产了不少,可是旱灾之地的百姓们也没有受到严重的影响。

朝廷赈灾有力,很快就把这灾情控制下来,搭建施粥凉棚,又以工代赈修建坎儿井,还有修建水渠引水等措施。

最后也是把旱灾的影响控制到最小,不少地方有了水,也就能够继续耕种了。

十月初,秋收完成的差不多了。

府兵制的好处就是农忙时节,大家都是农夫,等到忙完了秋收之后,就可以穿上铠甲,拿着兵器,成为士卒。

一批一批的士兵,从各地分批前往六路汇合,最终形成了十万人的规模。

而这十万人和历史上的十万人相比,气势更加雄浑。

真正作战的自然不是十万,有伙夫、还有军医,至于民夫自然不算在这十万人之内。

而这一次的行军,民夫们所得军饷,也比以前高了不少。

毕竟,行军可是一个苦力活。

俗话说,军饷不满贯,满贯不可敌!

李世民如今还能拿的出钱来,琉璃狼王就卖出去不少钱。

说是拿来做军饷,就真的拿来做军饷了。

旱灾和蝗灾都没有动一文。

如此慷慨之下。

将士们哪有不愿意卖命的道理嘛。

更为关键的是,北伐一事,在贞观元年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下来了。

那时候,就开始筹备练兵。

还在中原之地进行了好几次的剿匪任务,让一些新兵和老兵一起磨合,一起见见血。

这些士兵堪称是精锐了。

不仅如此,随着辎重被运送到晋阳、大同、朔方、幽州等地。

李世民还派遣了唐俭等一干使臣,前往薛延陀、回纥、突利等,说服他们一起,把阿史那咄苾拉下突厥可汗的汗座。

被阿史那咄苾打的有一点儿喘不过来气的薛延陀、回纥等部落,自然是高兴地答应了。

意思很简单,不管是谁打阿史那咄苾,他们都要帮帮场子。

在如此环境之下。

贞观二年的十一月中旬。

大唐发起了北伐。

李世民要一雪前耻,要洗刷渭水之盟的耻辱,更要一举平定北地最大的敌人。

没有了外敌,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原的发展。

到时候,四夷臣服,开启通商,北地将会成为大唐最大的牧场,专门为大唐提供羊毛和牛羊肉。

而大唐的很多手工艺品,也都能够卖出去,以机械生产的商品,换取人工养殖的牛羊。

这个交易,用陈平安的话来说,那就是稳赚不赔!

……

“邸报?”

“这邸报……怎么贴在了城墙上?”

——

“贞观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以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以李勣为……,合兵六路北伐。”

“夏州都督苏烈身先士卒,带兵三千奇袭天柱山,击败郁射设!”

——

“工部侍郎许敬宗在江夏治水,开凿九峰渠,引水灌溉,开荒种田!”

“于入冬之前,九峰渠开渠引水,渠水潺潺、清新自然,九峰渠兮,水利之冠,泽被群生,惠济万方。观其源起,高山峻岭,涓涓细流,汇聚成河。穿山越岭,九曲回肠,终至平原,灌溉良田。渠水滔滔,如银龙蜿蜒,滋养沃土,孕育生机。

“九峰渠之用,实乃巨大。一则灌溉农田,润泽禾苗。春耕秋收,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欢声笑语。再则调节水系,防洪排涝。暴雨来袭,渠水疏导,保护家园,安宁无虞。又则滋养生态,美化环境。渠畔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成为百姓游玩之佳境。

“夫九峰渠之用,岂止于此?其亦象征大唐之民。万民凿山开渠,不畏艰难,以水利福泽后世。”

“嗟乎!九峰渠之用,利在千秋,功在万代。愿吾辈珍惜此水利之瑰宝,共谋水利之发展,造福后代之子孙。”

——

“冬季黑棚植青菜之妙用,诚乃农耕之智慧也。夫冬时,寒气凛冽,霜雪纷飞,群芳凋谢,万物休眠。然青菜之种,非冬不可,何以故?盖黑棚之设,能御寒风,遮霜雪,使棚内温暖如春,青菜得以生长茂盛。”

“黑棚之内,阳光透入,虽冬日之光照耀,亦如夏日之烈阳。青菜沐浴其中,叶绿茎壮,生机勃勃。且黑棚之内,湿度适中,土壤肥沃,青菜得此良境,其味更美,其质更优。”

“又冬季黑棚种青菜,可避虫害,省却农人驱虫之劳。且黑棚种植,可避寒风,使青菜得以如沐春日,得以生根发芽。故黑棚之设,实乃冬季青菜种植之妙用也。”

“夫农耕之道,贵在因时制宜,顺势而为。然,冬季黑棚种青菜,虽有违天时、不顺节令,却也深谙智慧之法。”

“万事万物,若知其本质,寻其生存之道,自当可以用人力育之。”

——

不错。

陈平安在这个冬天,想到了大棚蔬菜。

长期使用腌菜和干菜,对身体不好,还容易亚硝酸盐中毒。

为了让敬晓月和吴依依可以吃到青菜,陈平安就想到了弄一个大棚。

在没有塑料的情况下,想要建一个蔬菜大棚,那就必须改变方法。

既能够让阳光照射进去,又能够遮风挡雨,还能够保持温度。

方法也不是没有。

用黑布?

不。

琉璃都有了。

还用什么黑布啊。

所谓的黑棚,只是因为在琉璃房间的外面扑了一层黑布罢了。

陈平安用砂石煅烧,用一块一块琉璃拼凑,建造一个一米、二十米长、五米宽的琉璃大棚。

其造价自然是昂贵的。

先用铁条搭建出来一个框架,再用木条做成琉璃框,框住琉璃,再用卯榫结构,把一个一个琉璃框拼接起来,放在铁条框架上,最后用小铁钉固定。

如此一来,一个蔬菜大棚也就完工了。

仅仅是这琉璃,就废了不少,成本很高,效果却不错。

冬天可以种出青菜,你敢信?

李世民看着琉璃大棚,就觉得有一点儿梦幻,至于萧瑀等人,那更是目瞪口呆了。

这已经不能用巧夺天工来形容了。

冬天长出青苗。

更好像是仙术。

无法理解。

真的无法理解。

李世民倒是还能理解,陈平安当初讲述千年之后的盛况的时候,还说过,千年之后的百姓住在百层楼那么高的高楼大厦之中,大厦外层用的就是琉璃。

在陈平安启动这个琉璃大棚的时候,他就听了原理之说,以及规划图等。

所以震惊是震惊,却不至于无法理解。

“这……。”

如今日照还算是可以,不是那么冷。

所以实验种下的青瓜种子,已经长苗了。

只要是温度和湿度都符合其生长的条件,自然会发芽,然后长出青苗。

陈平安解释道:“诸位上官且看,这就是青苗,如今,琉璃大棚里面的温度已经接近春天,而不是外面这般寒冷。”

“所以,青瓜种子就开始生根发芽,然后长出了青苗。”

有人问道:“陈少监,这是何缘由?古往今来,这还是第一次见呢。”

毫不夸张地说,大开眼界。

陈平安则是解释着,琉璃大棚的几个作用。

而在各地。

随着邸报张贴在了城墙上,还有专门的官差读报,以及一些识字会读书的人,在旁边解读一二。

百姓们也就犹如看新闻一样,知道了不少国家大事儿。

首先就是北征,这战报送至京师,也比以前更为频繁了,不仅如此,记载也要比以前详细一些。

因为以前的战报,那都算是保密,也都是主将、主帅所写。

而如今的战报,完全由跟着一起行军的秘书监的人、弘文馆的学士,在六路作为长史,时刻记录。

战报也是快马加鞭,通过驿站,一路护送,到达京师。

李世民和百官看了之后,再由中书商讨,哪一些可以通报,哪一些需要保密,然后由秘书监代笔,写出要上邸报的文赋文件,再传给门下,通过审议,再有秘书监对邸报排版,最终拓印之后,就分发到十道之治所都城。

由当地主官负责,安排人张贴在都城城墙上,也就是公告墙上,再派人专门读报。

这就是李世民和陈平安弄出来的早期报纸,用来宣传朝政新闻,也好让百姓们知道,朝廷这时候做了那些事情。

同时,也让百姓们可以身临其境一般,看到了北地战场之上的战斗。

也能了解,大唐是如何打败突厥的可汗阿史那咄苾的,从而助长大唐国威,提升百姓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还有,让那些将士们的家人,可以看到大唐之兵锋,可以看到他们的亲人,在战场上如何取胜。

不然,他们总觉得,北伐是皇帝为了自己的江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

其实不然,北伐的真正意义,是保护北地百姓不再遭受突厥的侵袭和烧杀抢掠,不再担心,突厥人突然南下,毁了他们的良田,烧了他们的房屋,抢走了他们的人。

这才是北伐的真正意义!

“好一个驱除蛮贼,扬吾国威!”

“当真是大快人心也!”

“当浮一大白!”

见到了邸报上最后一片,北伐之义,读到最后那八个字的时候。

总有一种气血翻涌,恨不得现在也手持马槊,横刀立马,奋勇杀敌。

驱除马贼,扬吾国威。

这才是北伐之义!

百姓们明白了之后,也是纷纷叫好。

特别是北地百姓,有人竟然自发地,拿出了自家的粮食,想要送到前方战场。

也有人开始组织,纳新鞋,缝制战靴,送到前方战场。

一些运送辎重的小队,被百姓们拦住了,然后,鸡蛋、新鞋、靴子、衣服、织的手套、帽子、还有披风等,直接硬塞给了他们。

“你们要是不拿,我们就不让你们走了!”

“将士们在外浴血奋战,我们岂能在后方贪图享乐?”

“那清河县的百姓能够送一百套衣袍,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布匹,也就这么点儿心意。”

“你们若是不要,那就是看不起我们的心意!”

自从邸报报道了清河县的百姓,自发地绣了一百套衣袍,送到了前方战场,将士们穿了之后,感觉一点儿都不冷了。

他们好像是感受到了亲人的温暖一样,更有将士表示,他身上的衣袍,好像是母亲缝制的,因为他认识母亲的手法。

这一篇邸报报道出来之后,那真的是……。

效果杠杠的。

最能打动人心的是什么?

就是这亲情啊!

而且,陈平安还一鱼两吃。

当那一百件衣袍送到了前方战场,交给了李靖的时候,同样还有邸报,张贴在了六路大军的军营之中。

其描述,自然是后方的亲人,为了感谢他们在前方浴血奋战,所以就想着缝制衣袍,以免他们冻着了。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负重前行。”

这句话,用在两边的邸报上,那就是绝杀。

连百官们看了,也都红了眼。

是啊。

那有什么岁月静好,那都是有人在负重前行。

想当初……。

突厥士兵从未见到过这样的一支唐军。

真的。

他们真的很傻。

他们以为他们的骑术天下无敌,就能够纵横四方。

可是,当他们见到了唐军的骑兵之后。

那犹如大山压过来的气势,仅仅是声音,就足以震撼到他们了。

那一刻。

他们感觉到好像天在崩塌一般。

“杀!”

仅仅是这一声呐喊。

就好像是九天雷霆一般。

整齐而又洪亮,浩大而又杀气凛然。

“咻!”

箭矢破空。

突厥士兵发现他们的盾牌竟然没有用了。

箭矢直接射穿了他们的盾牌,射中了他们的身体,若不是布甲在身,怕是直接就被射中。

而没有盾牌的突厥士兵,一旦被射中,几乎是直接丧失战斗力了。

因为这些箭矢的箭头,可不是以前那种,而是带着倒刺,中了箭之后,就别想着轻易拔出来了。

夏侯惇要是中了此箭,怕是就没有拔矢啖睛这个典故了。

阿史那咄苾还以为自己手握二十万突厥勇士,就算是面对三方之敌,也没有直接败退,那么在面对唐军的时候,应该还有一战之力。

可惜,他错了。

当苏烈带着兵马,直接杀到了定襄城的时候,他还以为执失安惠说错了话。

可当执失安惠急切地重复了一遍之后,阿史那咄苾被吓傻了。

真的。

那一刻,头脑一片空白。

直到外面战鼓声声,很快,冲杀声响起来。

他才会过神。

逃!

定襄城的兵力已经没有多少了。

当求援的羊皮卷一卷又一卷地送到了定襄,他仅存的一点儿亲卫,都给派出去了。

他是真的没有想到,唐军的攻势会这么凶猛。

他甚至是不知道问题出现在了哪里。

直到执失安惠派遣了人去监军,去调查,才明白过来,唐军装备很强。

看着那箭矢的箭头,他就只觉得一股寒气冲上来。

如今,在定襄城没有多少兵力的情况下,根本就守不住多长时间。

唯有逃到北地,逃到漠北。

等到明年草青马肥之后,再度挥兵南下,向那唐皇问个明白。

让他赔偿损失!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