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海水晒盐,突厥败了!

“最新战报,夏州都督苏烈奇袭定襄城,突厥可汗阿史那咄苾带人北逃!”

“大唐,胜了!”

——

随着第五份邸报张贴在了告示栏上,官差们读报之后,百姓们欢呼雀跃。

就好像,他们亲自上战场,打了这一仗一样。

实在是太高兴了。

还有不少学子们作诗作赋,为庆祝这一次北伐之胜利。

这就是报纸带来的好处,消息不再闭塞,人们也不再愚昧无知、麻木不仁。

似乎有一种东西在他们的心中慢慢觉醒,当他们选择了织布缝制衣袍,送到前方战场的时候,便已经是觉醒之时。

虽然这件事情,是李世民和陈平安两人有意推动,故意为之。

但是带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可以说,作用和意义都非常大。

李世民也是真正认识到,什么叫做民心。

以前,只觉得百姓们能跟着他一起打仗,能够听从李唐的管理,那就是民心。

如今看来,‘民心可用’四个字,也是帝王心术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当他见到不少地方开始自发组织,拿出粮食、做靴子,缝制衣袍,送到前方战场,那种百姓们用自己的行动来支持这一次的北伐。

也是感慨不已,也算是真正理解了那句圣人之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一份邸报,不仅仅让百姓们了解了北伐之战,也让将士们感受到了百姓们的热情和民心,来自于百姓们的支持,更是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而战!

陈平安说,当将士们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而战的真正意义的那一刻,才是真正的军人。

而他也讲述了千年之后的军事化,从思想和管理以及制度等,也是给了李世民不少启发。

“军、师、旅、团、营、连、排、班,这是武将的实职,然后就是负责后勤保障,还有思想教育等工作的文职,也不算是完全的文职,还是要上战场的。”

“在千年之后,军人成为了一个崇高的职业,享受到的待遇也非常高。”

“想要参军还需要经过审查,若是罪人之后,还不能参军。”

“当然,千年之后战事比较少,军人的福利待遇非常高,职业又是崇高的、纯洁的。”

“大唐可能并不太适合这一制度,因为战争比较多,有战争就会有流血和死亡。”

“若是太严格的话,可能会有不少人是无法参军了。”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让大唐的将士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而战,这一点是可行的。”

“也可以让百姓们开始尊重士卒,把大唐的将士们当做是英雄。”

“当每一个士兵都知道,自己的奋勇杀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保护自己的亲人,保护这个盛世。”

“他们在战场上,才会更为勇猛,也不畏战。”

李世民点了点头。

若是没有千年之后的具体情况作为借鉴,仅仅是这一番话,估计也只能是让他云里雾里。

不过,陈平安先是讲述了千年之后的军事化,再说出这一番话。

就不一样了。

能够听得懂,也能感受到。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若是能够让所有的将士们都能够明白他们为何而战,为何参军,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啊。”

若是能够做到这一点,还要担心功高盖主的问题吗?

还要担心武将掌握兵权,成为最大的威胁吗?

将士们知道自己在守护家园,在守护这个盛世,在不让自己的亲人遭受战火之灾。

若是真有人想要谋反,那时候,将士们还会愿意跟着他吗?

又有几人愿意跟着武将谋反,挑起战火,引起纷争,成为逆贼?

这时候,除非是皇帝昏庸,天下大乱。

不然,将士们是不太可能在太平盛世之时,跟着某一些野心很大的武将们谋反。

相反,他们可能还会拨乱反正。

李世民很快就想到了这一点。

所以,只要是用邸报来宣传仁政,宣传好人好事,宣传礼教礼节礼仪礼俗,宣传将士们为何而战,宣传百姓们如何用自己的行为支持北伐。

一切都会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也有着教化万民之意义。

李世民还是非常重视邸报,在看到甜头之后,就想要把邸报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陈平安不知道历史上,李靖打败颉利可汗用了多久,这一次准备充足,兵强马壮之下,估计会更快一些吧。

如今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时间,从十一月初开始,到现在的十二月初。

估计年底之前,就会有结果。

阿史那咄苾已经败了。

从他逃出定襄的时候,就败了。

用突厥人的一句话,那就是,我等未曾投降,可汗怎么先逃了?

这种主将未投降,主帅先逃亡的做法,很快就影响了突厥的军心。

然后很多突厥贵族就直接放弃了抵抗,选择了投降。

所以,到年底应该可以完成北伐大业。

……

入冬之后。

陈平安又去了将作监。

他要完成自己的五年规划。

贞观二年年底了。

这一年,他造出来香水、蒸馏酒,最大的成功就是烧出来琉璃。

有了琉璃,也就有了琉璃大棚。

冬天也能吃上青菜了。

以后,琉璃多了之后,还能继续扩建,甚至是售卖,让别人也能买琉璃回去建一个蔬菜大棚。

其实,将作监已经不在单纯是一个将作监了,而是一个国企。

这一点,其实陈平安也向李世民讲述过,得到了李世民的支持。

至于这一观点,那自然是没有向外说透。

将作监烧制出来了琉璃,然后卖出去,钱财充入了国库,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魏征等人也不可能就此弹劾将作监,说他们经商。

将作监也没有商号,所得钱财,出了给工匠们发工资,然后就是发放一些福利和奖赏,其他的钱财都冲入了国库,然后用来支撑大唐财政。

这要是还弹劾,那肯定是没有眼力见儿。

惹得李世民不喜呢。

现在的将作监,也是李世民的一个宝贝疙瘩。

陈平安在完成他那五年规划中,要在贞观三年需要做出来的几件大事。

或者说,创新。

晒盐。

煮盐这个东西并不复杂,海边的渔民很早就发现了海水中含有盐,所以很早很早,海边的渔民就会煮盐。

但是实际上,单纯的煮海水是效率非常低下的行为。

一大锅海水,其中所含的盐量并没有想象中的多,一锅水煮完了,仅仅有锅底的那一层,但是要煮干这一锅水所需要的柴却是非常多的!

后来就有人发现海边的一些土中含有不少盐水,这些土,被称之为咸土,把这些咸土刮下来,带回去,再用海水进行第二次溶解稀释,浸泡。

再用草木灰吸取一些杂质,最后得到了卤水。

淋卤煎盐,这是海边的百姓,已经掌握的制盐之法,并且也是海盐的制作之法。

陈平安是看过晒盐的视频,甚至是去过海边,见到过盐田。

若是能够提出晒盐之法,用来在海边做出盐田,晒出来的盐,产量肯定比淋卤煎盐要高很多吧。

陈平安人在长安,也不可能在这大冬天,跑到海边去实验晒盐之法。

所以,他只能以他理科生的知识点,制作一个晒盐之法的章程。

到时候,让别人去实验就行了。

有了法子,还有了理念,成不成,那都是时间问题。

多多实验,总会成功。

晒盐也并不是很难。

在海边寻找一个比较开阔的地方,在距离海水涨潮最远点大概五十多米的地方,开始挖出一个盐田来。

挖好后,底下垫平。

此外,还挖了一条进水的水沟,用来引进海水。

晒个一段时间之后。

再引进海水,继续晒。

说白了,就是利用太阳的酷热来蒸发掉海水中的水份,得到的便是海盐。

不过,这晒盐之法得到的海盐,还是要经过处理。

不然,直接得到的海盐,其实还是有毒的,不能直接食用,很容易中毒。

至于如何祛除海盐之中的毒素,那就需要进一步净化才行。

不过嘛,这时候,盐十分珍贵,岩盐同样也含有不少杂质。

也不是直接就弄来吃了嘛。

不过,既然已经有了蒸馏之法,还是可以通过蒸馏,得到精盐。

陈平安的意图也只是在通过晒盐之法,让天下所有百姓们都能够吃到盐,让盐和茶叶一样,成为存量比较大的货物。

海盐就算是有杂质,那也比吃不上盐要好啊。

……

“晒盐?”

李世民看着手中的晒盐章程。

陈平安还配了好几副图画,作为引导借鉴。

“陛下,千年之后,盐商们就是用这个方法来晒盐,从而获取更多的盐。”

“所以,千年之后的百姓,家家户户都用得起白盐,也就是精盐。”

“不仅如此,国家还规定了盐价,价格非常低,甚至是比茶叶都要低很多。”

“这是为了保证百姓们的基本盐的摄入量,因为盐也是可以避免很多疾病的,是人所需要的一种物质。”

“所以为了保证亿万百姓每天每一顿饭都能有盐这个食料,把盐价规定的非常低。”

“也禁止一些商贾囤盐,从而抬高盐价。”

“一旦发现,重罚。”

李世民则是看着晒盐之法后面的一段话,对于盐田产量的估计。

有多少盐田,就能够产出多少盐。

而盐田的建造也比较简单,晒盐也不需要多大的工程,完全就是太阳暴晒就行了。

工人可以下田翻一翻,加快晒盐速度。

产量无疑是非常大的。

李世民立即召见了萧瑀、高士廉、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

盐政事关重大,还是要知会一声。

最起码,这朝中官员们也都要成为知情者。

不过一会儿。

众人都到场了。

李世民直接把陈平安的海水晒盐之法拿了出来。

“若此法可成,大唐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盐,产量还会非常高。”

“诸卿,此法至关重要,如何利用好,也是关键。”

众人看完之后,也都是看了看陈平安。

真的有一种想要看他脑子里面到底装了多少知识的冲动,怎么什么都会?

萧瑀第一个站出来,大声道:“陛下,此乃大唐万民之福啊!”

“有了这等海水晒盐之法,大唐以后就会有很多海盐,这晒盐之法又十分简单,比井盐的产量还要高。”

“而且,从东南海滨之地运输到关内,可走水路,就算是这陆路,也方便很多。”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说着,还忍不住,有一点儿老泪纵横的样子。

是真的眼泪汪汪了。

这也不算是什么刻意表演,又或者是拍马屁。

而是因为这盐是真的对国政来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国政,还没有民生呢。

百姓们若是能够用低价的价钱,买得起海盐,吃得上盐了,那真的算得上是万民之福。

有了这海水晒盐之法,大唐的盐存量将会提高到非常高的高度。

只不过,这海水晒盐之法可以是可以,然而,后面的盐政新制,却有一些不太容易接受。

魏征站出来,抱拳道:“陛下,臣也以为这海水晒盐之法,乃是利国利民之法,若此法可成,陈平安当为大功一件。”

“只不过,这盐政新制,臣以为,还需要商榷一二。”

“若是人人都可做卖盐的生意,普通百姓又那里可以争得过那些有钱的商贾?”

“若是此政一出,百姓们争相去卖盐,不再耕种良田了。”

“岂不是有损粮食之产量?”

“更多的百姓们弃田从商,试问,农夫减少了,而人却未曾减少,那些还在种田的农夫又能够种出来多少的粮食?”

“一旦粮食养不了大唐全天下的百姓,那些从商的农夫,手中就算是有钱,却发现自己买不起粮食,是不是依然会饿死?”

“其二,这些普通百姓就算是卖盐,他们没有什么钱,又如何参与其中?”

“是不是要他们卖了手中的田,然后拿钱买了盐,可他们那点儿钱,又能够买多少盐?”

“买了盐之后,他们若是定价高了,又何以卖出去?”

“商贾们有钱也有人,他们的手中的盐,可以卖一个低价,也能赚钱。”

“普通百姓又该怎么办?”

“这不是让百姓们卖了手中的田,去当一个商贾,却发现,挣得了钱,也买不起粮食,养活不了一家人。”

“此制,颇有一些南辕北辙之意。”

李世民听完,也觉得有道理。

直接在盐政新制上面做了修改。

不可能人人都去从商的,就是这炒茶手艺出来之后,也是有过规定,茶农是茶农,不可轻易更改。

可以放弃茶农身份,去种粮食,但是不能毁了良田去种茶树。

大唐需要保持农田的耕种面积,也需要保证粮食的产量是递增的,而不是在减少。

一旦减少,很容易就出现粮荒,要是大面积粮荒了,那他这个李唐的江山也就不稳了。

所以,在这个还是男耕女织,还是小农为主的时代。

根本就不可能人人从商。

这也是防止土地兼并的手段。

商讨之后。

也就定下来了盐政新制。

商号可以申请盐引,有了盐引,可以去海边挖建盐田。

不过。

这些盐田也都是属于大唐朝廷的地产。

也就是租地。

把一些适合晒盐的地方,租出去。

商贾们租下来之后,可以在那里建立盐场,自己晒盐,晒出来的海盐,可以自行售卖。

在盐田还没有建立起来,以及晒盐的存量并没有体现出来之前,自然是不能直接官方定价。

一开始的海盐肯定没有那么多,至于能不能成,也是一个问题,再加上,晒出来的海盐好不好吃,还是未知呢。

其二是直系亲属有做官的,不许申请盐引,这是避免官商勾结。

第三是不可以欺行霸市,利用不法手段对付竞争对手,一经发现,直接收回盐田、取消贩卖盐的权利,且十年内不可再次申请,之前交的租金不予退还。

第四是租金一年一交,每一年,还要接受御史台的审核,是否存在不正当竞争,又或者是霸占其他盐田,又或者是其他违法之事等。审核合格之后,继续签订租田合同,然后继续晒盐卖盐。

这个就是新的盐政,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这个大冬天,犹如一把火一样,烧起来了。

商贾们一个一个开始四处打听,想要得到盐引,甚至是直接用钱来打通关系。

很快,第一批盐引出来了。

大唐楚州盐城县海边设三处盐田,直接就在盐城的地图上规划了三处,北部、中部、南部,就三处。

多了也不行。

多了容易造成拥挤和争端。

就三处。

商贾们得了盐引之后,就可以前往盐城之东,先挖盐田,等到明年就可以开始晒盐了。

这第一批的盐田。

裴明礼得了一份。

然后就是崔家、卢家得了两份。

如此,慢慢地把整个沿海地带都给划分出去了。

而贞观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经过了连番作战,围追堵截,终于是抓住了阿史那咄苾。

比历史上要快了很多。

此战,苏烈、薛万均、薛万彻、裴行俭等,都立下了不少战功。

此次北伐,可谓是真正的兵强马壮、名将如云。

再加上装备也得到了提升,全军的披甲率可以说是历史之最,还都是最好的明光铠。

这对于已经众叛亲离的阿史那咄苾来说,真的就是一个降维打击。

战报传至京师。

当真是万民喝彩!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