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记得陈平安说过,他不会把出现在历史长河上的那些传世之作都拿出来。
那些都是先贤们呕心沥血所做。
更多的,也是他们对于人生的感悟。
李世民一开始也是支持这一点,尊敬先贤本就是读书人应该有的良好德操。
如果连先贤都不尊敬,把他们苦心造诣出来的传世之作,拿出来当做是自己的,从而获得很高的名声。
明显是一种损人利己之行为。
李世民就不太喜欢。
但是,有时候看到了陈平安在史册上提到的一些,特别是他听到了刘禹锡所做的陋室铭,又心生感慨。
这等传世之作,也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
若是以后不再有刘禹锡这个人,这一条历史长河上,岂不是就灭有陋室铭这一篇佳作了?
那实在是太可惜了啊!
以后的世人也就再也看不到这般经典之佳作。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说实话。
李世民又很想要让陈平安把那些原本的历史长河上的所有佳作,都写下来。
这样一来,以后的世人还是可以看到这么多的佳作。
嗯。
更多的还是李世民自己想要看,唐宋八大家的佳作,他都想要掌掌眼。
看完了。
又觉得这样的佳作,岂能自己一个人看,应该和天下万民一起分享。
这也叫与民同乐嘛。
可惜,他也知道,这么做,有点不为人子。
李世民在担忧长孙皇后的状况,这两个月来,陪伴长孙皇后的时间都比较多。
一开始,还是让长孙皇后十分欢喜。
时间长了。
长孙皇后就察觉到了一点儿异样。
只不过,她也不知道李世民为何会这样,都三十好几了,也算是老夫老妻了。
便劝说李世民要以天下为重,以国家大事为重。
一直到了七月初。
李世民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在这期间。
他是直接把在国医馆坐诊,给那些妇女、闺秀等女子看病的长乐公主,都给叫回了皇宫,让她每天都陪在长孙皇后的身边,带着长孙皇后一起锻炼身体呢。
这段时间,对于佛门的打压都松了不少。
更是打算大赦天下,以此为长孙皇后祈福。
但是他也知道,若是以此为借口,怕是会引起长孙皇后的疑虑。
毕竟,她现在的身子骨还算是不错,这些年休养得当,并没有重病在床。
李世民突然来这么一下子,岂不是会吓到她?
百官们也不会答应的。
陈平安当初还和他议论过,大赦天下对于有一些囚犯是仁慈,可是对于有一些囚犯来说,那就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杀人偿命,本就是最公道的律法。
大唐律就应该成为大唐治国理政最重要的依据。
大秦变法图强,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法度,约束了大秦人,让他们规规矩矩地做事情。
大唐若是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那就也要以大唐律为重。
该砍头的,绝对不能让他活着。
该抄家的抄家,该放去充当徭役的,就绝对不能还是一个良民。
只有重法度,才能真正约束百姓,震慑宵小。
他们在动手的时候,会想到严重的后果,会犹豫,会衡量利弊。
陈平安讲述过,法律和道德是社会中两个不可或缺且相互交织的规范体系,它们共同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平正义。
尽管法律和道德在性质、表现形式、调整范围和实施手段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两者性质有所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性和权威性;而道德则是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依赖于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舆论力量来维持。
两者表现形式不同,法律具有明确性、规范性和可预测性,通常以成文法或判例法的形式存在;而道德则往往以不成文的形式存在,如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
法律主要调整人们的行为,对违法者进行制裁;而道德则广泛调整人们的思想、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法律的实施依赖于国家强制力,如大理寺、不良人等。
而道德的实施则主要依赖于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习惯力量。
法律和道德在内容上往往相互重叠,许多法律规范本身就是道德规范的法律化。
例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既是道德规范,也是法律原则。
不得不说。
听了陈平安的这些话,李世民真的是受益良多。
大唐律在史册上被李世民当做是加强自身权柄的工具,但是这个工具却没有用好。
等到了李治时期,大唐律形同虚设,到了后来,还有皇帝另外编撰了律法。
这般朝令夕改,让官员们又如何很好地去依据律法来判断是非、对错?
更如何服众?
商鞅在城门立柱,是为了给官府树立信誉,让百姓们相信官府是说到做到的。
这也是收服民心的一种方式。
而同样的,大唐律若能深入人心,若能够一直延续下去,必然也能为大唐这一艘大船保驾护航。
……
对于长孙皇后,陈平安已经是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
能不能有什么改变。
也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
好在,七月初了。
长孙皇后的身子骨还算是可以。
也有咳嗽什么的。
却没有出现病重的情况。
李世民松了一口气。
陈平安也松了一口气。
这位贤后活着的意义还是比较大的。
将作监这边,正在根据陈平安讲述的一些原理,在各种开发。
最重要的项目,依然还是寻找发光发热的金属丝。
到了后来,是找到了好几个,但是都不耐用,亮着亮着,就“啪”的一声响。
然后一阵黑烟冒出来,就熄灭了。
但是怎么说,也比那第一次的金属要好一些,发出来的是白光。
人的肉眼可以接受的光芒。
红光还是有一点儿不太适合照明。
“大家看好了。”
“什么叫做能量守恒。”
“这个世上不仅仅是我讲述的机械动能、风能、电能、火能、水能等。”
“还有一种,我们差不多可以叫做木能。”
土豆确实存在着微弱电流。
只不过,用上那种二极管,是可以验证出来的。
毕竟,二极管需要的电流非常小。
然而,到现在他们寻找到的金属丝,都是需要比较大的电流才可以。
怎么说,也是要到达金属的熔点,金属在熔点的值上熔化,才会产生发热,从而发光。
所以,就需要很多土豆了。
而且,还是一次性的。
如今制作出来的竹炭丝是可以的。
铜丝连接上的那一刻,竹炭丝发红,很快就发热发光起来。
“嘶……!”
很多工匠们又是倒吸一口凉气。
他们也很难想象得到,自己吃过的土豆里面竟然也有着电流?!
这岂不是说,自己也把电吃进去了?!
陈平安给工匠们做好了演示实验之后,才开始讲述道:“土豆原本是不存在电能的,但是……当我用上了两种不同的金属,作为正极和负极,对应了磁场的北极和南极。”
“一正一负,这是一开始我讲述过的电和磁的原理。”
“有了正负极,再加上这个闭合的电路。”
“在土豆之中的电离子就会活跃起来,然后快速地顺着电路流动。”
“你们也知道,电流的速度很快,所以,当我闭合好电路之后,这个竹炭丝就有了电流,然后开始发热发光了。”
“等到土豆之中的所有电离子都消耗之后,闭合电路没了电离子,自然也就没了电。”
“根据实验,我们现在发现的存在着电离子的植物并不多,有兴趣的话,你们也可以下去自己做实验。”
“不过,不必再用土豆了。”
土豆现在产量降下来了。
又变得比较珍贵。
这个土豆的口感很好,不管是直接煮着吃,又或者是炒着吃,还是和大米放在一起,还是和玉米糊糊放在一起,还是炸成土豆片,味道都是一绝。
土豆和玉米的价格一直都比较高,就算是玉米每一年的产量都很可观,也越来越多。
可是,还没吃够的大唐人,特别是那些有钱人,最喜欢的还是玉米和土豆。
陈平安继续道:“我们可以把这个看做是电池,想办法,储存电流,在我们需要的时候,闭合电路,电离子开始顺着电路流动,产生电流。”
“有了电池,我们就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
有了电池确实可以做很多事情,甚至是真的让大唐进入电力时代。
只不过,这种揠苗助长的方式,导致根基不稳。
将作监的工匠们已经有一点儿跟不上,变得有一些吃力了。
虞昶却觉得,这才是自己人生真正的意义,找到如何储存电的方法。
若是能够发明创造出来电池,他虞昶的名字必定可以名垂青史。
其实,也不仅仅是虞昶这么想,就是长孙涣、房遗直等人也有这么一个想法。
可惜,他们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连电都还没完全理解呢。
怎么可能会想到储存电的电池制造的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