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了。
李世民看了整体局势,大唐有着高仙芝、封常清、郭子仪、李光弼、哥舒翰等名将,守住国祚应该不成问题。
其实,也不过是陈平安告诉他,大唐国祚两百八十九年的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到了。
总觉得李隆基虽然昏庸了一些,可是有着这么多的忠臣名将,应该守住了李唐江山。
只不过,李世民不知道的是,守是守住了。
但是这过程嘛,他看了之后,估计容易上头。
临阵斩将也就罢了。
郭子仪、李光弼等武将还在外面死战,李隆基却带着人逃跑了。
有一种,将士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真的是无奈啊。
天宝十五载,也是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哥舒翰兵败,潼关失守。
杨国忠就唆使杨贵妃等人,劝说李隆基幸蜀。
说白了。
就是逃亡到蜀地。
李隆基犹豫再三,最后忍不住杨贵妃等人的枕边风,杨国忠等人的耳边风,决定带着大军撤出长安,前往蜀地。
夫长安之弃,其影响深远矣。
一者,士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百姓之苦,言之痛心。城池失守,文化瑰宝,或毁于战火,或散落民间,文明之光,黯然失色。
二者,朝廷威仪扫地,四方诸侯,或有异心,藩镇割据之势,渐露端倪,国家一统,岌岌可危。
三者,玄宗西狩,虽保性命,然皇权威严受损,继位者难立,朝政动荡,国本动摇。
这要是站出来鼓舞士气,发足了军饷,绝对能够打赢安禄山。
可惜,已经七十岁的李隆基早就被岁月消磨了雄心,也被酒色消磨了胆子。
李隆基放弃了大唐的皇都,也就放弃了自己的根基,放弃了大唐的国祚。
他的这个做法,彻底地寒了将士们的心。
他们还在苦苦死战,拼死守护京师长安,守护他们身后的家园,守护心中的盛世。
然而,李隆基却带着人跑了。
李隆基这么一跑。
军心也就直接散了。
将士们也都无心死战了。
大家都跟着一起跑。
等到了马嵬坡,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等人却觉得之所以发生这一切,都是杨贵妃、杨国忠等人祸乱朝纲所为。
杀了他们,才能够给安史之乱这件事情找一个背锅的人,同时,也能够安抚将士们那失落到了低谷的心,消除他们的忧虑和悲愤。
马嵬坡兵变,其实也算是延续了李唐的国祚。
杨国忠这等奸臣被杀了。
杨贵妃等人也没办法继续吹耳边风了。
再然后,陈玄礼等人已经得罪了李隆基,那就不能再让他完全掌权了。
同时,李隆基也知道自己老了。
一场兵变,就相当于是一巴掌呼在了李隆基的脸上。
把他给打醒了。
至此,隐忍了多年的太子李亨,终于是登台了。
李隆基也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只能是把李亨推出来了。
好在,这时候的大臣们也都是以国祚为重,大部分也都是明白人。
不像是宋朝的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两。
在敌军兵临城下的时候才让位逃走,等到皇都守住了,又跑回来夺位。
李隆基是直接把这烂摊子交给了李亨。
自己则是逃到了蜀中苟起来。
好在,李亨还没废,也不是宋钦宗,软弱无能、只知道听信谗言。
李亨还是有胆量也有气概,一路逃到了灵武,然后听从建议登基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再然后,就是召了李苾前来辅佐他。
而这位李苾也是一位王佐之才。
到了李亨身边,尽心尽力辅佐,帮助他稳住大局,该给封赏的给封赏,该安抚人心的要安抚人心。
再然后就是逐步收复失地,于至德二年复收长安。
安禄山也被自己的儿子给杀了。
安史之变不过三年,却直接断送了李唐的龙脉。
从此之后。
李唐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而这一年,辅佐李亨镇压了安禄山之叛军的李苾,也直接归隐山林。
在此之前,李苾建言李亨不必猜疑广平王李俶(chu),还讲述了武氏之子李贤所做《黄台瓜辞》。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
让李亨不再猜疑李俶,保住了大唐储君,避免了张良娣等人祸乱朝纲,为李唐国祚延续了命脉。
这位也算是唐朝时期的传奇人物了。
而之所以叫做安史之乱,就是因为安禄山称帝,最后被自己的儿子杀了。
史思明又杀了安禄山的儿子,在范阳登基为帝。
李亨虽然收复长安,保住了国祚,可是安史之乱还在延续,一直都是战火不断。
又有李辅国这等权臣出现,以至于朝纲一直没能得到完全肃正。
一直到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唐玄宗、唐肃宗相继去世,这开元盛世才算是落下了帷幕。
陈平安在脑海里面检索了所有的关于安史之乱的记载,然后都写了下来。
为了能够让李世民看的更清楚一些,他还写了几个人物的简介。
李苾、郭子仪、哥舒翰、张巡、安禄山、史思明这六人,也能代表整个安史之乱的经过了。
李世民看完,沉默良久。
这一次的时间,比武氏之祸、神龙政变等大事件,都要长一些。
一个是内容比较多,需要时间去消化一下。
第二个,也是这一次对于李唐国祚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就算是不知道后面的史册,作为大唐的帝王,这李唐立国有着一大半的功劳的帝王。
李世民还是能够感受出来的。
除非,李家还能出现一位如他一般,就算是不如他,那也再来一个李治、李隆基这样的人,才能力挽狂澜。
开元盛世就这样如云烟一样散去了。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
“李苾大才,德操高尚啊!”
李世民终于还是开口了。
不过,他说的第一句话,却是称赞李苾之才。
也能理解。
不管是谁看了这安史之乱,都会被李苾这种人的潇洒不羁、直言善谏、运筹帷幄所折服。
当然,也会敬佩郭子仪这般誓死护卫李唐国祚的名将。
但是能够像是李苾这样,乱世下山辅佐君王,等到天下快要平定了,就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直接归隐山林了。
什么功名利禄都和他无关。
陈平安回道:“李苾也算是一位修行之人,对于他而言,这一次的下山,也是修行。”
“这样的人,熟知人心,也看透红尘,对于功名利禄也已经是嗤之以鼻。”
“或许,对于他而言,这功名利禄想要获取,不费吹灰之力,又何必执着呢。”
李世民点了点头。
“然也,李苾能够劝说李俶谨小慎微,保持着孝心,还能劝说李亨不必猜疑李俶,还举了武氏之子的典故,让李恒警醒,也算是一心为公。”
“朕倒是从这一次的史册中,悟出来一个道理。”
“李唐是继隋炀帝暴政之后立国,然后施以仁政,建立了贞观盛世、永辉盛世、开元盛世,李唐国祚也算是深入民心,以至于这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纵容部下屠·城,烧杀抢掠。以至于百姓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治下之地犹如人间炼狱,百姓们纷纷思念李唐,便是人心还在,李亨才能完全控制住局面。”
“若是李唐施以暴政,使得民心向背,纷纷起兵反抗,便是李苾,恐怕也难以扭转乾坤。”
“故此,得人心者得天下,自古以来,从未变过。”
陈平安行叉手礼道:“陛下英明,这安史之乱确实如此,安禄山、史思明等人之起兵谋反,乃是因为朝纲败坏,李隆基只知道享乐,以至于李林甫这等奸臣误国。”
“这时候,便是皇权旁落,帝王的圣威也没了,李林甫等大臣们互相倾轧,都在铲除异己,都想要成为权臣,甚至是更进一步。”
“所以,安史之乱并非是官逼民反,又或者是百姓们没了活路,要推翻暴政。”
“而是皇权弱、奸臣当道、掌权者之间的争斗。”
“最终还是要顺应民心,民心在唐,那么,大唐也就不会倒下。”
李世民喝了一口茶,想了想,说道:“我如今不能上战场,也就喜欢上了沙盘推演,有时候,会叫来李靖、李勣等人,在沙盘上推演战事。”
“特别是如今有了霹雳之后,如何运用霹雳,在战场上发挥出绝对的优势,成为了我们推演的重点。”
“如今看完这史册,倒是觉得,也可以推演推演这王朝的兴衰。”
“你上次不是讲述了王朝周期律嘛。”
“那正好,我们就来推演推演,李治的成功之处、失败之处,推演武氏的成功之处、失败之处,推演李隆基的成功之处,失败之处。”
“如何?”
陈平安回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其实就是一场复盘。
这对于陈平安来说,要废脑细胞了。
毕竟,写史册,那都是挑重要的写,而根据他写的史册再来进行全方位地复盘,就很难。
李治的登基,也是偶然,却又是必然。
这就要讲述到玄武门之变,讲述到李世民的尴尬老·二身份了。
然后才能讲述李承乾被迫谋反,失去了太子之位。
最终,这太子之位才落在了李治的头上。
而李治登基,却又不是那种自然而然,也不是李世民细心教养之后,经过几次实际上的监国,甚至是培养出来自己的班底了,再登基为帝。
李治登基,还要面临着长孙无忌这个庞然大物。
仅仅是李治时期的复盘,就用了两个时辰,也就是四个小时的时间。
两个人几乎是一边吃饭,一边推演。
……
长孙无忌也在推演。
他把长孙涣、长孙濬送去了将作监,算是一步很高明的棋。
其他家也都是纷纷效仿,不过嘛,他们的所作所为就让长孙无忌差一点儿跳脚,骂他们‘老匹夫’。
十几岁的儿子,都要送去。
明明知道自家的儿子是一个纨绔子弟,五指不沾阳春水,还喜欢逍遥快活,却还要送去将作监。
这不是自讨无趣,专门凑上去,让赵王打脸嘛。
一个一个,自以为自己功劳比较大,就可以为所欲为呢?
赵王的功绩,早就超过他们了。
不是上了战场,淤血杀敌,杀死了多人贼兵,打了多少场胜仗,就能天下无双。
如今的大唐也不缺名将,真要是不知死活,当今陛下也不是不能学一学刘邦。
那些个被陈平安丢出去的人,今后若是不能改过自新,不能洗刷掉身上纨绔的污点,不能先扬美名,以后怕是难有什么作为了。
大家也都知道,他们是被将作监丢出来的,算是废人一个。
长孙无忌当初也担心自己的两个儿子被丢出来,或者是送回来。
好在,他们都留在了将作监。
长孙无忌要给他们铺路,要让长孙家在以后,不因为朝中之动荡,受到牵连,然后被李唐抛弃了。
长孙涣、长孙濬去了将作监,接下来,就是为长孙冲谋娶一位公主。
让长孙家和皇室一直保持着亲近关系,他无法摆脱李唐外戚这个身份。
那么,就只有一条道走下去。
长孙无忌本来是想要为长孙冲谋取长乐公主,这位是李世民非常宠爱的公主,长孙冲若是娶了长乐公主,长孙家的地位也就更稳了。
但是,孙神医站出来,提出了亲近结婚之影响,后代多痴傻。
再加上,李世民也有意想要把长乐公主嫁给陈平安,他只能是退而求其次。
最终瞄准了高阳公主,这位并非是长孙皇后所出,也就不存在亲近结婚,长孙家想要稳,长孙冲能够稳住,依靠的自然也是能有后。
不可能,为了拉近关系,结果让长孙冲的后代都是痴傻吧。
没了后。
长乐公主一死,关系就直接断了。
不仅断了。
可能还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所以,长孙无忌对于李世民把长乐公主嫁给了陈平安一事,也没有什么怨言。
而长孙冲自然也没有什么怨言,他也不想自己娶了自己的表妹,结果因此,后代都是痴傻,岂不是被天下人笑话?
而想要为长孙冲谋取高阳公主,就需要一个契机,需要长孙冲能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功绩,有着可以尚公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