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转化矛盾的最佳手段

在长安城的议事堂偏房暖阁内,暖阳的余晖洒进了房间中,映照出四位重臣凝重而坚毅的脸庞。

长孙无忌、房玄龄、戴胄、温彦博四人围坐案前,正商讨着如何整治近期猖獗的粮商哄抬粮价之事,以保民生安稳,国家长治久安。

这是陛下交代给他们的任务。

本来,长安城粮食出现了短缺,这件事情他们是知道的,还是民部那边上报,他们也站出来请求安排粮商运送粮食进城缓解京师粮食短缺的危机。

谁曾想,三天之后,等来了李世民下令,让他们着手秘密运送粮仓中的官粮进入长安城,以平价卖给京师百姓。

这是想要直接绕过粮商。

关键是,若真要绕开粮商,为何又特意下令,让他们四人负责呢?

李世民的手中也有着大唐几个最大的粮商啊。

长孙无忌等人本来的意思,其实也就是想要让李世民派遣天下最大的几个粮商,赶紧运送粮食进入京师,以缓解粮食危机。

谁知道,陛下竟然没有那个意思,而是让他们四人负责从粮仓调配官粮?!

长孙无忌率先开口,声音沉稳有力:“诸位,近日来,京师及周边地区粮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此乃国之大患。”

“我等上奏之后,本意是想要请陛下安排何潘仁等粮商,运送粮食进入京师。”

“然陛下似乎并无此意。”

房玄龄道:“辅机兄,我等四人,若论对陛下之圣意的理解,还得是你。你可知晓陛下其意,意欲何为?”

长孙无忌手指轻敲桌面,分析道:“根源在于部分粮商囤积居奇,待价而沽。”

“此等见利忘义之行为,让陛下所不喜。”

“故此,陛下不想再让他们负责京师的粮食,而是直接让我们运送官粮来解决如今粮食短缺之问题。”

“你们也应该知道,这一次的粮食之危机,并非是京师人员太多而导致粮食被吃完了,而是因为粮食调配不及时,再加上……粮商在哄抬粮价?”

房玄龄三人都点了点头,然后也都差不多明白了。

粮商见到了赚钱的机会。

他们趁着这个机会,在京师哄抬粮价,然后想要在粮价比较高的时候,运送粮食进入长安城售卖。

如此一来,粮商们就可以借着这个机会,赚取更多的钱财。

只不过,粮商们的小心思被陛下察觉到了。

这是触碰到了陛下的逆鳞。

陛下想要的是京师安稳,想要的是百姓们可以安居乐业,享受这盛世太平。

可粮商们却在制造粮食短缺的恐慌,在哄抬粮价,在京师制造动荡。

陛下岂能还顺着他们的意思,帮着粮商抢走百姓们手中的钱财?

戴胄连忙问道:“辅机兄,我等又该如何施为?”

长孙无忌沉思片刻,说道:“需先从周边的粮仓调配粮食,还不能让那些粮商察觉,这样一来,等到粮商们运送粮食前来京师,想要趁此机会大赚一笔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已经调配官粮解决了京师缺粮的问题,再然后,从源头入手,加强粮食市场的监管,严查私囤粮食、哄抬物价之行为。”

说到最后,长孙无忌的语气都沉重了几分,“最后,我们再把粮商见利忘义、哄抬粮价、危害百姓之罪行,上报于陛下!”

戴胄闻言,眉头紧锁,直言不讳:“监管虽好,但若无法律严惩,恐难震慑宵小。我建议立即修订相关法律,对哄抬粮价、扰乱市场秩序者,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温彦博闻言,微微一笑,补充道:“严惩之余,亦需兼顾疏导。开放更多粮食流通渠道,减少中间环节,使粮价回归合理。”

“此事也不仅仅是陛下对粮商见利忘义之罪行的不满,也有着对京师调配粮食速度缓慢之不满吧。”

长孙无忌点头赞同,进一步总结道:“大临兄所言极是,故此,房公之策,着眼于市场监管与应急调控;戴公之议,强调法律之威严;温公则提出长远之计,兼顾生产与流通。”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吾等当立即草拟方案,呈报陛下,并分头行动,确保每一环节都能有效实施。”

随后,四人便细细商讨起具体细节来。

房玄龄负责起草相关法令,加强市场监察力度,此事,也应该后发制人,在粮商们运送粮食到了京师之后,再行编撰和公布。

如今,很多法度都将会通过大唐邸报进行公之于众,让世人都能够知晓大唐律。

此乃律法之宣传,也是让世人都能够清楚大唐律,在自己受到或者是见到,或者是遇上违法乱纪之事的时候,可以用上,不至于被糊弄,从而含冤受屈。

李世民在贞观三年初,成为天可汗之后,就直接下令,废除了一些酷刑。

同时,在大唐邸报面世之后,还下令,禁止行刑逼供。

编撰大唐律和公之于众这件事情,要等到粮商到了京师之后再做。

这样一来,粮商的粮食已经到了京师,而律法也有了。

陛下就可以用律法来整顿一下大唐的那些见利忘义,喜欢哄抬粮价的粮商了。

温彦博则负责与民部谋划,加强粮食流通渠道的优化。

而长孙无忌则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整个计划能够顺利推进。

说起来,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手中也有商号,也有几个粮商。

他们在这一次的京师缺粮之中,其实也有暗中谋划,也算是推波助澜。

然而,当长孙无忌等人接到了来自于李世民的命令之后,这些粮商就连忙把触手给缩回去了。

还不能被那些大粮商发现,以至于长孙无忌等人挖的坑,埋不了几个大鱼。

那他们也就无法向李世民交差了啊!

好在,这时候,京师缺粮确实是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

要是不严重,李世民也不会这么愤慨。

所以,几个大粮商们已经有一些被眼前的巨大利益给迷住了双眼,虽然也比较谨慎。

可终究还是被长孙无忌、房玄龄两人牵着鼻子走,跳进了京师这个坑之中。

贞观十年,二月初。

杨柳已经冒出了嫩芽。

春风拂面。

京师却发生了一起非常大的案子。

粮商哄抬粮价案。

几天之中,大唐的三大粮商都因此而被定罪入狱。

都等不到秋后处斩。

李世民直接批复,刑部那边就押送到菜市场,把这些哄抬粮价的粮商给斩首示众了。

同一时间,大唐邸报也在报道着这一次京师缺粮,并非是大唐没了粮食,而是因为粮食都在粮商的手中,他们故意而为之。

这一手,就是转化矛盾了。

原本,百姓们缺粮,粮价比较高,他们手中的钱都用来买粮食了。

生活又开始回归于贫苦。

民以食为天。

没了粮食,那就要没了活路啊!

百姓们自然是觉得官府不作为,觉得当今皇帝看不到民间疾苦。

所以,百姓们只有对官府,对朝廷不满。

然而,这个大唐邸报出来之后,再加上,还押送那些粮商在菜市场斩首示众。

这就是把自身的矛盾转移了。

百姓们恍然大悟。

哇!

原来,粮价越来也高,并非是朝廷不作为。

而是那些可恶的粮商在哄抬粮价!

实在是太可恶了。

百姓们不仅仅对自己怀疑官府、怀疑朝廷而感到愧疚,还会对朝廷非常感恩戴德,觉得朝廷出手,惩治了这些粮商,实在是大快人心。

最后,他们对朝廷的不满,转化为了对那些奸·商们的深恶痛绝。

这就是大唐邸报的好处!

这就是当朝廷掌握了天下舆论之后的好处!

也不知道是谁起了个头。

长安城的百姓组织了一批老人,带着万民伞,万民按过手印的万民书。

甚至是还有无数老人从寿衣上裁下来的各色布条,绸缎条,为大唐天可汗李世民制作了一袭万民福寿的披风。

此举,也算是千古未有之事了啊。

试问,哪一位皇帝做到了这一步呢?

这一下子。

整个天下都轰动了。

大唐的那些个大学士、学子们是争相写着稿子,称赞这件事情。

秘书监那边的稿子都堆满了整个房间。

还有很多人,开始即兴作诗,想要歌颂这一千古未有之事。

这一刻。

大唐天可汗的明德直接深入人心了。

当一百名男女耄耋老人举着伞,捧着万民书和披风,在二月春风中,沿着朱雀大街步行到皇城外的时候,引来了全城百姓的围观。

李世民得到消息之后,就连忙召集了还在官衙中的官吏们,带上了长孙皇后、太子李承乾、长乐公主等皇子皇女,出城来接受来自于百姓们的心意。

在百姓们的见证下,李世民亲自收下了万民伞,交给了身边的宦官,让他们撑起来,又接过万民书,表示要裱起来,放在宣政殿上,最后还披上了万民福寿披风。

最后,又是让李承乾等人搀扶着老者,一同前往太极宫,参加宴饮。

李世民要与民同乐。

在宴会上,李世民一一询问这些老者,家中可有了粮食,又有什么困难,都可以说一说。

百姓们的衣食住行、吃饱穿暖等生活问题,都询问到了。

这一番对话。

第二天肯定是原封不变地写在大唐邸报上面,成为大唐邸报上的头版头条的。

于是,第二天,在大唐邸报的宣传之下,这一场来自于京师百姓们和大唐天可汗的作秀,传遍了整个大唐。

原来,陛下是真的关心他们的疾苦,原来,陛下是真的心怀万民啊!

李世民在最后还说了,明年的开春之前,还要安排其他地域的老者入宫面圣,好让他了解各地百姓之生活情况。

这般爱民如子的皇帝,谁又不敬爱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