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六章 天灾连连

霹雳军通过隐藏在蒙古汉军内部的“火狐”网络,得知了蒙古灭宋计划。在欧阳轩的指示下,苏三儿将蒙军的计划通报给了临安。出于保护情报人员的原因,霹雳军通报的情报说得比较粗略,这让贾似道为首的朝中大臣嗤之以鼻。蒙古人的狼子野心谁不清楚,需要提醒?襄阳是军事要地,也是蒙军南下汉江的必经之地,这个军事常识谁不懂?欧阳小儿不过是想以此情报来邀功卖好,并挑拔宋蒙关系,自己坐收渔利罢了!吕文焕得知这个情报更是心中愤愤,在他看来霹雳军提醒不要在襄阳设立榷场,断绝与蒙古人交易,分明是断他财路。

欧阳轩得知临安朝中高官和驻守襄阳吕文焕的反应,一时间竟然哑口无言。其余霹雳军高层有的义愤填膺,有的气得大叫。苏三儿更是怒发冲冠,愤然地拍案而起。情报总局的间谍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千辛万苦探得的情报,居然遭受如此轻视和误解,实在是好心被当了驴肝肺。沉默良久之后,欧阳轩告诫众人,指望临安那帮腐败官员抗蒙,根本就靠不住。要将千千万万百姓从蒙军的屠刀中拯救出来,唯有靠霹雳军上下齐心。诸位当下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手中之事,为将来一举荡平蒙军积蓄力量。

情报风波不久之后,欧阳轩便离开了善阐府,踏上了前往播州的行程,此时已是霹雳十年一月初,刚过完春节不久。会盟结束之后,他便匆匆回到了善阐城。还在升龙城之时,他便接到了蜀地和大理、云南发生大旱的消息。余柱在信中告诉他,小麦、蚕豆等农作物大面积枯死,夏收粮食大面积减产已成定局。由于旱情严重,红薯、土豆等耐旱作物产量也受到影响,甚至牧草也大面积枯死,部分地方还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所幸是经过奋力抗旱,前几年种下的数百万株桑树保住了。有了这些桑树,意味着明年仍然可以出产大批的丝绸织锦,这可是重要的收入来源。

旱灾还让不少河道断流,使得工业产能也下降不少。虽然蒸汽机已经投产,电动机也开始研制,但霹雳军的能源仍是以人畜力和水能为主。没有了水,水压机和水力煅造等设备便无法运行,这导致了大型机械构件生产的停止,而这正是机床、生产设备乃至军工生产的关键。水源的缺乏,还导致化工、织染乃至火药生产的停止,因为这些生产过程都需要大量的水。

虽然旱情形势严峻,但欧阳轩认为只要加强统筹合理调度,仍能应付过去此次灾情。“多筑堡、广积粮”是霹雳军高层的一致共识,不仅各州县都有大量存粮,各村寨和屯垦点也普遍屯积了两三年的粮食。只要今年不再发生大规模的战事,这些存粮要应付过这次旱灾绰绰有余。再说了,交趾、流求及南洋诸国此次并未发生旱灾,可以从这些一年三熟之地调来粮食。只不过要跋山涉水运到巴蜀和云南大理,成本实在是太高。余柱已经下令,只要旱情缓解便抢种补种农作物,并逐步恢复工业生产。

如果说旱灾给巴蜀和云南大理带来损失,霹雳军还能承受,那么冰雪灾害,则将苗疆社会逼到了崩溃的边缘。苗疆先是遭受到数月的旱灾,接着便是气温急剧下降,冰雹、冻雨、大雪接踵而至。玉米、红薯、土豆等农作物再已经受不起这双重暴击,大面积枯萎死去,粮食绝收已成定局。虽然苗疆也有不少存粮,但也只能熬到灾情结束,但绝对等不到新种植粮食的收获。严峻的前景让播州上下忧心忡忡。“刚学剃头,便遇到络腮胡”,此刻用这句川西俗语来形容新任播州之主杨邦宪的心情,正合适不过。

杨邦宪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姐夫。欧阳轩得知苗疆的情况,也是心急如焚。虽然霹雳军也遭到了重大灾情,但对于苗疆的困难,霹雳军高层的一致意见是要全力援助,这并非是因为欧阳轩和杨邦宪的姻亲关系,而是因为播州作为战略盟友,对霹雳军的崛起出力甚巨。更重要的是,霹雳军刚在南洋建立宗藩体系,如果对苗疆的情况视而不见,如何能取信于诸国,如何能争取人心,团结更多的力量?

关键是如何救助苗疆的百姓?得益于卫生医疗水平提升,也得益于红薯土豆等耐旱作物的推广,苗疆的人口增长速度也极快,每个家庭有三四个幼儿乃稀松平常之事。据杨邦宪估计,当下播州控制的苗疆人口已近二百万,其中大部分是十岁以下的孩童。人口的增长是好事,但也消耗了苗疆的财力。不论是播州官方还是苗疆百姓,家境并不厚实。大部分百姓只能是吃得饱穿得暖,其抗风险能力很弱。当然,苗疆两百万人的口粮即便是天量的数字,霹雳军也能通过贸易解决,可关键是要运进苗疆实在困难。

苗疆地区尽皆山地,道路崎岖难行,这也是播州军能在蒙古大军的多次进攻之下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近些年来,播州也修筑了通往云南、巴蜀和六盘水等工矿地点的官道,但总体来说不论是道路的宽度和长度都差强人意。这种道路状况,要支持上万人的军队作战已经勉为其难。仅将一斤赈灾粮食从巴蜀运送到苗疆,路上消耗便会达到五斤,根本无法运输两百万人的粮食。更重要的是巴蜀和云南大理粮食只堪够用,只能从南洋地区调粮而来。即便是从最近的交趾运粮,每运到苗疆一斤粮食,路上便会消耗十斤以上。这个成本即便是财大气粗的霹雳军也无法承受。

历代王朝赈灾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运粮到灾区,以煮大锅粥方式让灾民苟活,或者说让他们有希望,不致于造反。另一种办法便是将灾民引向未受灾的地区,称之为就食。待灾害结束之后,灾民再回到家乡重建家园。后一种赈灾办法成本较低,但百姓对于背景离乡有着极深的恐惧,因为许多灾民会因缺粮病饿死在路途中。未受灾地方的官府和百姓对于流民的到来也极为抵触,甚至会设垒阻止,因为伴随着流民到来的,是盗抢甚至是烧杀等严重的治安问题。

经过与霹雳军高层商议,在征得杨邦宪同意之后,欧阳轩决定双管以下,一方面就近调粮进入苗疆,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救助灾民。所谓以工代赈是指灾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霹雳军提供的粮食。要吃上饱饭,灾民中的壮劳力便要参加道路、水利设施、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修建。老弱病残和孩童只要做力所能及的劳动,也能吃上赈灾粮。另一方面则是迁移百姓到外地,这不是简单地让灾民就食,而是让要将苗疆的百姓移民到粮食充足,生产条件更好的地方。话说苗疆这地方虽然山川秀美又资源丰富,但粮食生产条件实在太差,要安居乐业实在太难。

霹雳军通过隐藏在蒙古汉军内部的“火狐”网络,得知了蒙古灭宋计划。在欧阳轩的指示下,苏三儿将蒙军的计划通报给了临安。出于保护情报人员的原因,霹雳军通报的情报说得比较粗略,这让贾似道为首的朝中大臣嗤之以鼻。蒙古人的狼子野心谁不清楚,需要提醒?襄阳是军事要地,也是蒙军南下汉江的必经之地,这个军事常识谁不懂?欧阳小儿不过是想以此情报来邀功卖好,并挑拔宋蒙关系,自己坐收渔利罢了!吕文焕得知这个情报更是心中愤愤,在他看来霹雳军提醒不要在襄阳设立榷场,断绝与蒙古人交易,分明是断他财路。

欧阳轩得知临安朝中高官和驻守襄阳吕文焕的反应,一时间竟然哑口无言。其余霹雳军高层有的义愤填膺,有的气得大叫。苏三儿更是怒发冲冠,愤然地拍案而起。情报总局的间谍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千辛万苦探得的情报,居然遭受如此轻视和误解,实在是好心被当了驴肝肺。沉默良久之后,欧阳轩告诫众人,指望临安那帮腐败官员抗蒙,根本就靠不住。要将千千万万百姓从蒙军的屠刀中拯救出来,唯有靠霹雳军上下齐心。诸位当下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手中之事,为将来一举荡平蒙军积蓄力量。

情报风波不久之后,欧阳轩便离开了善阐府,踏上了前往播州的行程,此时已是霹雳十年一月初,刚过完春节不久。会盟结束之后,他便匆匆回到了善阐城。还在升龙城之时,他便接到了蜀地和大理、云南发生大旱的消息。余柱在信中告诉他,小麦、蚕豆等农作物大面积枯死,夏收粮食大面积减产已成定局。由于旱情严重,红薯、土豆等耐旱作物产量也受到影响,甚至牧草也大面积枯死,部分地方还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所幸是经过奋力抗旱,前几年种下的数百万株桑树保住了。有了这些桑树,意味着明年仍然可以出产大批的丝绸织锦,这可是重要的收入来源。

旱灾还让不少河道断流,使得工业产能也下降不少。虽然蒸汽机已经投产,电动机也开始研制,但霹雳军的能源仍是以人畜力和水能为主。没有了水,水压机和水力煅造等设备便无法运行,这导致了大型机械构件生产的停止,而这正是机床、生产设备乃至军工生产的关键。水源的缺乏,还导致化工、织染乃至火药生产的停止,因为这些生产过程都需要大量的水。

虽然旱情形势严峻,但欧阳轩认为只要加强统筹合理调度,仍能应付过去此次灾情。“多筑堡、广积粮”是霹雳军高层的一致共识,不仅各州县都有大量存粮,各村寨和屯垦点也普遍屯积了两三年的粮食。只要今年不再发生大规模的战事,这些存粮要应付过这次旱灾绰绰有余。再说了,交趾、流求及南洋诸国此次并未发生旱灾,可以从这些一年三熟之地调来粮食。只不过要跋山涉水运到巴蜀和云南大理,成本实在是太高。余柱已经下令,只要旱情缓解便抢种补种农作物,并逐步恢复工业生产。

如果说旱灾给巴蜀和云南大理带来损失,霹雳军还能承受,那么冰雪灾害,则将苗疆社会逼到了崩溃的边缘。苗疆先是遭受到数月的旱灾,接着便是气温急剧下降,冰雹、冻雨、大雪接踵而至。玉米、红薯、土豆等农作物再已经受不起这双重暴击,大面积枯萎死去,粮食绝收已成定局。虽然苗疆也有不少存粮,但也只能熬到灾情结束,但绝对等不到新种植粮食的收获。严峻的前景让播州上下忧心忡忡。“刚学剃头,便遇到络腮胡”,此刻用这句川西俗语来形容新任播州之主杨邦宪的心情,正合适不过。

杨邦宪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姐夫。欧阳轩得知苗疆的情况,也是心急如焚。虽然霹雳军也遭到了重大灾情,但对于苗疆的困难,霹雳军高层的一致意见是要全力援助,这并非是因为欧阳轩和杨邦宪的姻亲关系,而是因为播州作为战略盟友,对霹雳军的崛起出力甚巨。更重要的是,霹雳军刚在南洋建立宗藩体系,如果对苗疆的情况视而不见,如何能取信于诸国,如何能争取人心,团结更多的力量?

关键是如何救助苗疆的百姓?得益于卫生医疗水平提升,也得益于红薯土豆等耐旱作物的推广,苗疆的人口增长速度也极快,每个家庭有三四个幼儿乃稀松平常之事。据杨邦宪估计,当下播州控制的苗疆人口已近二百万,其中大部分是十岁以下的孩童。人口的增长是好事,但也消耗了苗疆的财力。不论是播州官方还是苗疆百姓,家境并不厚实。大部分百姓只能是吃得饱穿得暖,其抗风险能力很弱。当然,苗疆两百万人的口粮即便是天量的数字,霹雳军也能通过贸易解决,可关键是要运进苗疆实在困难。

苗疆地区尽皆山地,道路崎岖难行,这也是播州军能在蒙古大军的多次进攻之下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近些年来,播州也修筑了通往云南、巴蜀和六盘水等工矿地点的官道,但总体来说不论是道路的宽度和长度都差强人意。这种道路状况,要支持上万人的军队作战已经勉为其难。仅将一斤赈灾粮食从巴蜀运送到苗疆,路上消耗便会达到五斤,根本无法运输两百万人的粮食。更重要的是巴蜀和云南大理粮食只堪够用,只能从南洋地区调粮而来。即便是从最近的交趾运粮,每运到苗疆一斤粮食,路上便会消耗十斤以上。这个成本即便是财大气粗的霹雳军也无法承受。

历代王朝赈灾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运粮到灾区,以煮大锅粥方式让灾民苟活,或者说让他们有希望,不致于造反。另一种办法便是将灾民引向未受灾的地区,称之为就食。待灾害结束之后,灾民再回到家乡重建家园。后一种赈灾办法成本较低,但百姓对于背景离乡有着极深的恐惧,因为许多灾民会因缺粮病饿死在路途中。未受灾地方的官府和百姓对于流民的到来也极为抵触,甚至会设垒阻止,因为伴随着流民到来的,是盗抢甚至是烧杀等严重的治安问题。

经过与霹雳军高层商议,在征得杨邦宪同意之后,欧阳轩决定双管以下,一方面就近调粮进入苗疆,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救助灾民。所谓以工代赈是指灾民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霹雳军提供的粮食。要吃上饱饭,灾民中的壮劳力便要参加道路、水利设施、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修建。老弱病残和孩童只要做力所能及的劳动,也能吃上赈灾粮。另一方面则是迁移百姓到外地,这不是简单地让灾民就食,而是让要将苗疆的百姓移民到粮食充足,生产条件更好的地方。话说苗疆这地方虽然山川秀美又资源丰富,但粮食生产条件实在太差,要安居乐业实在太难。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