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大明商税改革与杨金水的怯弱

赵贞吉自然是想不通为什么李青云答应的如此轻巧。

夏粮的征收是一项艰巨且繁琐的工程。

大明的税收方式以实物税为主。

即纳税人需要以实物的形式上缴税款,品种之多令人咂舌,包括但不限于大小麦米、麦荍、丝绵、税丝折绢、人丁丝折绢、农桑丝折绢、桐油、茶盐课、币帛绵、麻布、苧布、土苧等。

这种方式的繁琐和不便增加了收税的难度。

各司税官需要下乡征税,收集农产品,然后再进行称重、查验、打包、运输等一系列繁琐的工作。

老百姓手提肩扛,什么竹篮、布袋,全村老幼都出动。

夏税,从五月收到七月,部分繁杂的地方,例如杭州,还可能收到八月份。

可见其中麻烦。

而且,收税手续的繁琐还在其次。

更加困难的是,收税过程中面对的阻力。

平头百姓自然是不敢反抗,但是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家族该不该要是故意拖延,或者找尽各种机会借口偷税漏税。

清查的过程也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杭州府往年一般会上缴夏粮234200石的粮食,今年的任务比以往要重,还要分担淮扬两地的赋税。

杭州府就这么点田亩,自然是不能光交粮食。

相对应的,这部分缺额的数目要折算到其他种类项目里面去。guqi.org 流星小说网

但现在丝绸也不行,所以生丝和织好的丝绸,要么为了年底那七百五十万两的订单,要么就要偷偷摸摸交到嘉靖自己的私库之后。

倒算过来,淳安和建德两个县经过改稻为桑之后,所有的粮米基本上都是从外地买入,根本没有办法提供丝绢税。

这里多了两个县,超过五十万亩农田的空额。

其他九个县,清丈出来十几万亩的田地,流民佃户重获土地超过三十万亩,大大补充税基。

再加上收回部分拖欠田赋的乡绅家的钱粮。

勉强补上了淳安建德两个县的粮米空额。

淮扬两地免税,浙江要加税,杭州也要加税,农田加征的税赋加到了桑田身上,还有盐税,茶税,商税,这个账一时间就变得更加复杂。

但实际上……

史学典:“属下和海佥事带队到了各县乡绅家中,所到之处,乡绅无不竭诚欢迎,按照今年制定图册,收得了比以往还多出四成的田赋,约莫估计,多出了二十万石的粮米。”

我和海瑞嘎嘎乱杀啊,

四成,在史学典看来已经不少了,那群大户平日里居然隐瞒了这么多的税赋。

但在李青云看来,四成多吗?少了!

利润只有百分之四十的事情,可不值得这群人勾结一块,无所不用其极逃税避税。

他们愿意吐出四成,还是看在海瑞和高家的面子上。

“至于百姓的税,各县知县交上来的数据正在核实中,淳安建德交了二十船的生丝,抵作粮税,另外在淳安务工的人较多,他们个人的税银都要经过作坊和官府两个地方的账册对比之后才能收上来。”

无论是作坊还是官府,两个地方的账册全都在李青云手里。

所以这部分的税交多少,完全就是由他说了算。

“按照实际情况来吧,”李青云对漏掉这一点半点的税没有任何兴趣:“你去找徐叔,从账房里面提出账册,结合户房里的书办,把今年该交的税都算出来,折成银两,再一齐运到京师。”

大明所有的税制组成当中,田税最重,其次是盐税,然后再到商税。

大明是商税对比起宋朝,那可真是良心太多了。

最起码在朱元璋看来是这样的,他取消掉了很多在宋朝时稀奇古怪的税种,商税也采用三十税一,自以为能藏富于民。

但实际上,都被中间人吃了个精光。

搞得上头没钱,下头也没钱,中间那群人吃的满嘴漏油。

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

对商税的改革势在必行,但却不是现在。

因为李青云对杭州府商业的控制还不够,他在这里的根基太浅。

他能指挥动的地方,只有淳安县和自己的一百多个商铺,几十个作坊。

商税,田税,实物税,他打算能尽量折价成白银就尽量去做。

对李青云来说,所有的税赋,折成白银对他来说是最划算的。

因为在他们家做的所有生意里,大头的生意在海外贸易上,依托着织造局的关系,他们搭上了海外这条线,获取了大量的海外白银。

这是李家不同于其他家族的地方,也是优势所在。

“黄津,将李家和高家带头纳税的消息登在报上。”

“今年的役税,从淳安和作坊里的人开始,一律折算成丁银”

“无论是田税,商税,还是人头税,在接下来的七天之内统一收录上来。”

“收录之后,再有五天,用作审查。”

“半月之内,完成所有赋税的缴纳。”

“这是新考成法第一次大考,我会盯着你们,海佥事,庞御史都会盯着你们。”

————————

李青云正要去织造局,看见徐叔来了府衙。

徐叔:“少爷,高家那边来催问消息了。”

李青云皱起眉,一天时间都没有,高家就这般着急。

徐叔:“我与他们说,此事还在商讨之中。”

“那人也是高家的管事,说了一大堆,希望尽快能定下来,就算先不成亲,也要先定下婚约。”

“咱们可要去请媒人,下婚书?”

看来高家也很着紧这个商会,他们比李青云想象中的还要急。

“先不急。”李青云摇摇头。

本来就已经被高家牵着鼻子走了,再按照他们的想法来。

到时候,这商会,到底是他们高家说了算,还是他说了算。

“先拖着,该做的时候,自然回去做。”

徐叔呵呵一笑:“少爷要是不愿意用这法子,也大可以不用。”

李青云看着徐叔。

徐叔:“今早老爷夫人和我又商量了一阵,咱们李家走到现在,一步一个脚印,走的也踏实。”

“和这高家合作,虽是捷径,但也有了掣肘,怎么选,还是看少爷你自己。”

“无论怎么说,咱们一家子人都在背后支持你。”

李青云一怔,重重点了点头。

江南织造局,由总管太监杨金水处事。

不过在嘉靖四十二年开始后,杨公公就逐渐退到了幕后。

大部分事宜慢慢交给了大儿子杨果。

此时接待李青云的正是杨果。

下方小太监端上了茶水。

杨果只是站在一旁,李青云好奇问道:“小杨公公为何不坐?”

杨果:“这里是干爹的位置,若是寻常官员来,我替干爹招待一二还行,可今天是李府台前来,咱家已经通知干爹了。”

“李府台稍等片刻,自有干爹招待您。”

小杨公公说话还是这么好听。

“哎哟,李兄弟,久等了久等了。”杨金水穿着不那么正式的衣服,从后堂走了进来。

杨果乖巧地扶着杨金水坐下,给他递上热茶。

“许久未见杨公公,精神气看上去更好了。”

杨金水:“可不是,人啊,还是得少干活,这事做多了,容易伤身。”

李青云:“可有些事,躲不开,屁股做上了那个位置,总要对得起才行。”

杨金水:“不真诚了,李兄弟,都跟我话里有话了。”

这不是你先开始的吗?

话里话外敲打谁呢?

李青云:“杨公公别误会,只是据实而言。”

杨金水看着他,笑了笑:“李兄弟今天大驾光临,是所为何事?”

“自然有钱要和杨公公一起赚。”

李青云问道:“不知杨公公可知道商会一事?”

杨金水瞧了一眼旁边的杨果,嘴上说着:“自然是知道的,怎么地,李兄弟也算了织造局一份?”

废话,在江南经商,谁还能避得开织造局不成?

李青云:“自然是要拉上织造局,杨公公可还记得我先前所说?”

“随着去年改稻为桑成功,丝绸卖出去,大把的白银入手,现在浙江的几个府,都不需要官府的强制,已经有好些农田自己改成了桑田。”

“这趋势越来越大,生丝价格也下降了半成,咱们当时在织造局聊的事就要出现了。”

杨金水眉头一皱:“所以你就自己组了一个商会,借那些人的力量打开东南的海禁?”

李青云:“果然还是杨公公懂我,这商会要成气候,必定是要织造局也参和上一手,不然怎么能引起朝中人的重视。”

“你算盘打的倒是响,但是织造局不能做这件事。”

李青云正想开口,杨金水止住了他:“我知道李兄弟你要说什么。”

“江浙地区的桑农到时候活不下去了,咱家逃不了干系,会被推出来做牺牲品。”

“但那都是以后的事了,要是现在我就擅作主张进了这商会,万岁爷将我押送京师的圣旨怕是立马就到。”

“咱家只是一个织造局总管太监,做的是和丝绸有关的伙计,除此之外,任何事,都要经过宫里的同意。”

杨金水的顾虑不无道理。

嘉靖最忌讳的,便是手下的太监有自己的想法,擅作主张。

这种结成商会,自成势力,倒逼京师内阁的行为,一旦被发现,就是灭顶之灾。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