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向徐家低头

织造局里,杨果一听事情和徐阶有关。

立马将杨金水请了出来。

待李青云将前因后果讲述完毕,杨金水皱着眉头。

“你们的生意什么时候做到松江去了?”

这个时候分你我了?

分钱的时候你可不是这态度。

李青云:“江南八府,本来就连着筋,早上杭州产的糖,下午就能到南直隶各府。”

“咱们的棉布也不是故意卖到那里去,据我所知。”

“咱们产的棉布还没到松江府的一半多,徐阁老的家奴怕是有所忌惮,提前警告我们了。”

“这般蛮横,咱家还是第一次见”杨金水:“他们知道警告的是我们吗?”

杨金水的态度非常谨慎,完全没有宫里人该有的骄横。

李青云犹豫了一下,回道:“多半是知道的,毕竟打着苏州李家的旗号,难不成徐家的人也不认得。”

杨金水突然问道:“棉布这块,咱们一年能赚多少?”

这是要怂了,李青云心里恍然。

“每年不过四十万两银子,只是有大批织工和作坊还靠着工钱吃饭……”

“那就换一批,或者卖到其他不相干的地方。”杨金水接着说道:“这些时日,尽量不要得罪徐阁老那边。”

“为了几十万两银子,得罪徐阁老,不划算,咱们生意的大头在丝绸这,棉布,舍了就舍了吧。”guqi.org 流星小说网

李青云沉默了少许,告辞离开。

回到府衙,李青云还是不死心地写了封书信给徐阶。

如此十几天后,徐阶的回信来到。

徐叔在一旁问道:“少爷,怎么说,咱们现在仓库里积压着几万匹的棉布,作坊已经停了,好些人等着开工呢。”

李青云:“徐阶在信里说他完全不知道此事,是那家中奴仆私人所为。”

听到李青云对徐阶直呼其名,徐叔顿时便猜到了结果。

果不其然,只见李青云接着说道:“他还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两家同在大明朝,同为乡绅,不宜多生龌龊龃龉,愿两家各退一步。”

“至于怎么退,让我自己看着办。”

还能怎么看着办,徐阶就差没有直说,别挡着我家的财路。

大明朝能赚钱的行当这么多,你去做其他的我不管,再惹出问题,那就不好意思了。

徐叔:“那这些棉布和织工,该怎么办?几千口人呢,揭不开锅会惹出多大的乱子。”

“照常开工吧。”李青云吐了口气,轻声说道。

“咱们不和他抢生意,大不了就不在大明朝卖了。”

徐叔:“少爷是想卖给那些西洋人?”

“可那些西洋人还吃得下这些货吗?咱们卖出去的东西都挤满了他们的船舱,哪里还能装的下棉布?”

“装不下那就换,那些西洋人身上这么多东西,枪支火炮,有什么换什么。”

“咱们在濠镜,在东番(台湾)疏通当地官员,占下据点。”

“织造局让我们李家的船下海,先前也没个定数,现在多这十几船货,只要不查,也就说得过去。”

这便是要冒险走私了。

严格意义上,这也不算走私,因为他们身上还有织造局给的名头。

但实际上,只能说懂得都懂。

李青云自打从淳安县出来,就一直在避免做不合法度的事情。

无论是开作坊还是缴纳商税,他都第一个带头,将蛋糕做大,和所有人一起分享。

最不合法的东西也只有抱月楼。

抱月楼虽然没有缴税,但是靠着它喂饱了司礼监和各司衙役上上下下,维持了各地商铺的正常运转。

“唉,在这大明朝,老实做生意始终不长久,只有当官。”

“当了大官才能做大生意。”

徐叔:“少爷年纪轻轻已经是四品的官,咱们步子也不需要迈的这般急,慢看来就是。”

李青云:“作坊不停,棉布却不在大明朝里流通,这件事徐家人知道了之后,肯定能猜到原因。”

“将咱们的技术和织机都给徐家人。”

“白给?”徐叔惊呼。

“白给,也不白给。”

李家认怂,不在国内和你徐家竞争,让了一步。

再把先进的织机技术和作坊模式也给了你,便是再让一步。

这份厚礼徐家要是选择吃下,那自己走私的事情就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此事不着急,慢慢与徐家相商。”

江南各地乡绅,又有哪个是完全清白的。

真以为江浙地区和福建的倭寇全是真倭寇吗?

面子里子大家保持一致。

除非徐阶不讲道义,破坏规矩。

到时候,被群起而攻之的,就是他们家了。

而李青云选择将技术公开出去,还有另外一个打算。

他要把徐阶和背后的徐家也拉入时代变换的阵营里。

当松江的棉布产量越来越高的时候,高到大明的市场再也吃不下,他们也只能远销海外。

对于这群目光狭隘的封建地主阶级人物,李青云一向不惮于以最坏的心思去揣度。

他们不会给手底下的佃户织工银钱。

越产越多的棉布与不见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将会越来越严重。

届时,资本的力量将会推着徐阶打开海禁的大门。

————————

嘉靖四十一年,七月。

浩浩荡荡的漕运船队从杭州出发,一路抵达南京后,再转送入京师。

运河水道一时间挤满了来自各地的船只。

而在杭州宁波等地,几十艘福船从码头出发,向着濠镜和东番开去。

接下来的数月,在谭纶的指挥下,扑灭了几股流窜的倭寇实力。

浙江迎来了一段短暂的海晏河清时光。

除了浙江以外,各地的灾害也在频频发生。

南直隶,江西,陕西等地水灾频发,秋粮被减免。

内阁下令再度加征浙江等地赋税,以供九边战士和福建倭寇的清剿。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嘉靖的万寿宫在九月终于修好了。

百官递上贺表,进献祥瑞。

李青云也托人弄了两只白色的鹿,送上了京城。

随大流嘛,不寒碜。

至于跟着那两只白鹿一通进献到内阁当中的,还有海瑞关于杭州各方面改革事宜和改革成就的奏折,犹如石沉大海。

等了一个多月,圣旨下来,嘉奖了李青云进献的祥瑞,给他的父母封了一些不痛不痒的名头。

奏折改革之事只字未提。

海瑞大失所望。

李青云:“我早就说过,你那道奏折递上去,不会有半点动静。”

海瑞的精神比初见面时要好上一点。

在李青云的帮助下,海瑞躲开了原故事线中自己妻女惨死的命运,家中添了子嗣。

他也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国事上。

只不过出了浙江,甚至杭州这一亩三分地,没了当地主政官的配合,他能起到的作用愈发的少了。

只是名声越来越大,他越来越像自己印象里的那个海青天。

“有些事,总是要试试的。”

海瑞叹了口气:“以前总是盼着打倒严嵩,铲除奸党,这世道总能搞起来。”

“可如今严嵩致仕已有半年,底下势力被逐一拔出,可这世道哪里变好了?”

“百姓赋税逐年增加,边患倭寇久不能清。”

“慎言,”李青云打断了海瑞的牢骚:“起码胡部堂没有出事,证明皇上心里还是知道谁是大明朝的能臣。”

“咱们做好自己,走到那高处,才能更好的为百姓谋福祉。”

“喝酒,喝酒。”

嘉靖四十一年的冬天,大明的财政状况就犹如这寒冬一般,形势严峻。

五十万匹销售海外的丝绸,换来的七百五十万两银子,被六部的人死死盯住。

吏部希望分钱,把前些年欠百官的俸银给发下去;兵部希望拿这笔钱修长城,充实军队增派军械粮饷;工部需要这比拨款完成嘉靖要求的几处宫殿和道观的修缮。

其他三部,两院都提出了自己的需求。

仿佛这七百五十万两银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玉熙宫,精舍内。

嘉靖不耐烦地翻着六部递上来的奏折。

看完之后干脆一把丢开,砸到了吕芳跟前。

“要钱,一个个只会跟朕要钱。”

“这七百五十万两,刨掉成本,就剩这四百五十万两。”

“兵部张嘴,吏部张嘴,怎么没见他们在收赋税的时候有这么积极?”

“倭寇边患都多少年了,清除了没有,每年要吃掉大明朝四分之一的赋税,还有这些地方官员。”

“他们怎么好意思找朕要钱,朕把这些地方交给他们,不是刮风就是下雨,一年到头,赋税粮米没见半粒,银子伸手要的一年比一年多。”

“还有这个御史林润,上奏要裁减宗室禄米,他两嘴一张便要做,可朕呢,朕要是这么做了,怎么有脸去见列祖列宗。”

吕芳:“万岁爷息怒,别气坏了身子。”

“奴婢这就给杨金水下令,让他把丝绸的成本再压一压,又能腾出些银子的。”

嘉靖沉默了一会儿,想起了自己还算充裕的小金库,摇了摇头:“这就不必了,杨金水他们还是得力的,这个家这么大,总不能有了什么问题就都让他们来当。”

开玩笑,嘉靖怎么舍得让织造局再压成本。

织造局每年除了交够国库的,还有相当一部分银两直接进他的小金库。

这成本压到最后,是不是压到他自己身上。

涉及到钱的问题,嘉靖比任何人都敏感。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