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不粘锅沾上大麻烦

嘉靖四十四年的腊月,京城的上空便已经飘起了片片飞雪。

进了京城做户部尚书的赵贞吉可谓志得意满。

他在“庚戌之变”中恶了严嵩,被借机贬去了广西。

后来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干,一路升迁,重新回了京城。

当然,其实徐阶出力不小。

严嵩还在时,任由赵贞吉才干如何突出,都不得近中央半步。

严嵩倒后,他一步一个脚印,只消三四年的时光便入了六部任堂官。

如今已是稳稳当当的户部尚书,距离入阁仅差一步。

美中不足的是今年下半年,那个死心眼的海瑞也跟着来了京城。

就好似阴魂不散一般。

他在浙江,海瑞是他手下的知县,他在南京,海瑞是他手下的吏部文选司郎中。

现在直接跟到了京城里。

他都换成了户部堂官,但是这海瑞竟然成了户部郎中。

赵贞吉特定派人查了查这其中有没有什么猫腻。

这海瑞一无圣眷二无背景,凭什么升的这么快?

虽然说南京吏部郎中和京城的户部郎中同一个品级,但是他赵贞吉,从南京爬到京城,都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当打听清楚之后,赵贞吉一阵无语。

竟然是他的同僚一起举荐推动的,送钱托关系地将海瑞往京城送。

去哪都行,别再待在南京了。guqi.org 流星小说网

赵贞吉也不想招惹这个“朴人”,干脆将他打发在偏远的清吏司值班。

眼不见心不烦。

虽然说大明的真·户部尚书是我们亲爱的皇帝陛下,但是赵贞吉身上的工作还是挺忙的。

赵贞吉掌管国家经济,统筹税收,以及各项开支用度。

做了户部尚书之后,赵贞吉从一开始的自得迅速转变成了自危。

心态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

无他,这账本触目惊心,让他都不敢细看。

广东的仗,打了快两年,耗费了不少经费。

连年下大雪,虽说瑞雪兆丰年,但年头的雪一年比一年要大,而且越来越冷。

户部要拨款给发生灾害的各地拨款。

关内寒冷,关外自然更加难以忍受。

鞑靼屡次叩关,越过边界肆意掳掠,边防压力大增。

蓟辽总督多次要求增派军费。

其余各地也是天灾人祸不断。

大明朝征收上来的赋税宗亲吃了一半,兵费吃了一小半,赈灾又吃了一小半,只剩下可怜的一点,连百官的俸禄都发不出去。

什么?你问皇帝陛下的支出如何?

我们慈俭的万寿帝君,早早吃完了占大明将近三成的浙江赋税。

仍然不知足地从工部和礼部伸手往户部里面掏银子。

自己这个户部尚书俨然成了烫手山芋。

他几乎是出于本能,想将这麻烦事甩开,但又舍不得这个台阶。

左右矛盾之下,艰难的挨到了年底。

腊月之后便是年关。

嘉靖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他虽然勉强保持清醒,但身体已经不再像往日那般可以轻易动弹了。

身上出现的红色丹砂点,泡多少茅台都已经不管用。

因此,每年固定的御前财政会议,迟迟未有召开。

赵贞吉自然是急在心里,但却无可奈何。

这个会议不开,就没法议事。

今年给百官发放禄米的时候可就要到了,太仓库空空如也。

今年的禄米发不发,发多少,已经不是他这个户部尚书能解决的问题了。

“师相,今年百官的俸禄,该如何是好,户部亏空的银子,已经高达三百万两,太仓库现在,半点存银都没了。”

赵贞吉是徐阶的学生,有困难就来找他的首揆老师。

其实造成如今这个局面,徐阶也有一部分原因。

赵贞吉上任以来,为了避免出现亏空的情况,想勒紧裤腰带。

但是内阁一道又一道公文批示下来,每个地方要用的钱,是一处都不能少。

到如今,已经是有些积重难返了。

徐阶眉头皱了起来,他也没想过亏空已经这么严重了。

“大头都出在哪里?”

“师相所定的文书,亏空数目不过九十余万,但是工部和礼部,后来借着年节和皇上的名义,又支取了一百多万,再加上京城附近有多地受灾,如此下来,钱粮完全不够用。”

徐阶明了,一切的原因还是出在了嘉靖身上。

赵贞吉也是有些怨气,因此话说的也直白。

他拍了拍赵贞吉的肩膀,叹了口气:“千错万错都是臣子的错,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今年的年关是有些难过,但是越难过,就越要沉住气。”

对于这番近乎哄小孩的话,赵贞吉有些憋不住,一股子郁气积压在胸口处。

“过了今年,明年大概就好了。”

赵贞吉听到这句话一怔,随即直直望着自己的老师,眼神复杂。

徐阶点点头:“年关难过,关关难过,过了就不难了,过了今年,或有新气象。”

赵贞吉像是被抽干了身上的力气的疲惫。

徐阶见如此情况,也有些于心不忍,提醒了一句:“你可知今年的御前财政会议为何还不开?”

“不是因为皇上龙体欠佳?”

徐阶:“今年按照规制,地方官六年一察,京官三年一察,南方那些人来了,说不定会有转机。”

赵贞吉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几日后,一支挂着李家旗号的船队从南方悠悠驶来。

漕运上的官差们,看着这船是又爱又恨。

恨是因为海运一开,南直隶和福建浙江这些地方运东西到京城,已经不再那么需要经过运河了。

相对应的,其他的商人选择合资走了海路,他们可以捞的油水更少了。

爱是因为,朝廷早在半年前就断了给他们发饷银。

而浙江李家的船,每次一来,都带着满满一船的白银,那里面装的都是大家赖以度过年关的希望。

随着闸口的落下,李青云一行人到了京城。

他的身边依旧是李顺儿跟着。

一下码头,就看见几百个壮汉急冲冲地往这里冲,眼里不断瞧着船,估摸着里面能装多少东西。

“李顺儿,这次来京城,觉得有什么不同?”李青云问道。

李顺儿想了想,说道:“城边的死人,好像更多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