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古人都是蠢货吗?

雒佥出列,先是狠狠看了一眼杨毅。

“臣知道杨大人或许以为,这样能减少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户负担,还能增加国库收入,最后还能增加大明人口,可杨大人只知空谈,不理实际!”

“第一,那些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户根本离不开土地,没有人能否认对吧?这些人每年都要租地主家的田来耕种,原本地主家只需要缴丁税,现在摊丁入亩,地主难道不会把赋税加在这些农户身上吗?因为这些无地或少地的人离不开土地,所以他们每年实际上加重了负担!”

杨毅这一次没有站出来反驳,他当初只以为这是个百利而无一害的政策,所有反对者都是因为自己就是地主。

因此没有考虑这么全面,甚至没有细想过,如果有人反驳有理有据该如何应对。

雒佥见他没有说话,冷笑一声继续:

“第二,我大明太祖皇帝定下的户籍制度,子承父业,手工业者和一些小商贩不能种地,但也需要粮食,如今地主每年要缴纳的赋税高了,粮食必然提价,那些手工业者和小商贩只能花更多的钱去果腹。”

雒佥环顾四周,发现没有人能反驳他,继续说道:

“若是摊丁入亩,那些老百姓懂什么?!!他们只知道家里多了人口不需要交更多的税,于是大明人口就越来越多,粮食需求也会越来越高,很多老百姓是不会考虑后果的,他们没有那么长远的目光!”

杨毅点点头,这很好理解,换成现代用语一句话就能概括。

生产力没有提高的情况下人口爆增带来的结果必然是生存压力加速增大。

老百姓只会考虑自家一家一姓,在他们看来,多生一个孩子就多一个劳动力,反正又不需要额外交税,那生起孩子来肯定更不加节制了。

杨毅也知道在一个劳动力如此紧缺的时代,老百姓生孩子都不是两个三个,只要有条件养得起,两口之家起码要生七八个。

“第三,虽说我们内阁首辅大人,杨学士杨大人提出,因地制宜,按各地实际情况来规定田税,想法是好的,但实际操作必不可能十全十美。”

“就算是因地制宜,地方官府也不可能详细到每一户人家,最多详细到每个村子,这样一来,农户们自然都愿意种好田了,谁还去种差田呢?甚至将来连愿意开荒的人都越来越少!不利于我大明长久发展啊!”

“第四!!也是最后一点,杨大人想以此来阻止土地兼并,想法自然是好的。”

“还是那句话,想法是好的,只是空谈误国啊!”

“那些农户们,如果不是实在走投无路,谁愿意卖田啊?!”

“若是摊丁入亩,则田价必定下跌,怕是连那些最基本的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户都不愿意这政策施行!只是他们看不到那么远的将来,等他们看到的时候,为时已晚,他们会发现,他们那最后一点保命的田,都已经不值钱了!”

虽然他说话的时候总是阴阳怪气提及杨毅,但杨毅却没有生气。

这人三朝元老,官职刑部尚书,所思所想都是极其接地气的。

而且他已经不受朱棣待见的情况下,还能站出来说明自己的想法,这绝对是值得敬佩的。

关键是,杨毅还真不知道要怎么反驳他。

摊丁入亩对国家来说是不是好政策?

无疑是的,不管怎么说,多少能抑制土地兼并。

这是雒佥无论怎么反驳都没用的。

然后人口也一定会增加。

国库收入也一定会增加。

可百姓的生活呢?一定会更好吗?

朱棣慢慢站了起来,冷冷说道:“今日就到这里了,左都御史陈瑛、文渊阁杨毅,解缙黄淮、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谨身殿候驾!退朝!”

这是要私下商量了,不过朱棣居然把陈瑛和纪纲带上了。

等朱棣出去后,百官立刻闹成一团,人人都想要获得更多的信息。

“杨毅!你这沽名钓誉之辈,为了讨好皇上,竟然提出此计,置百姓于不顾,只想着自己,哼,将来人口增加,国库丰盈,权力集中,想必你杨毅会更受朝廷重视了。”

雒佥指着杨毅,声嘶力竭的叫骂。

杨毅没有理会他,他自有他的打算。

而且根本不打算停止推动这项政策。

杨毅要的,其实只是人口!

为了后续计划,目前大明的人口远远不够。

可惜,这些东西是不能和雒佥讲的。

即便讲了,他也不会信。

而且杨毅相信,朱棣一定不会拒绝这项政策。

朱棣实在是太想做点事情了,为了证明正统,为了证明他这个皇帝能做得好,也为了身后名声。

光是一个人口增加的好处,朱棣就无法拒绝了。

何况现在北方少数民族蠢蠢欲动,说不得将来又要打仗,国库没钱怎么打。

所以朱棣一定会坚定施行摊丁入亩的。

小时候看历史,总觉得古人很呆。

为什么商鞅变法还有人反对?

为什么张居正改革还有人拖后腿?

甚至连张居正的盟友都在后期反对他。

直到杨毅真正来到这个时代,才明白,古人的很多决定都是根据当时情况做出来的,后人觉得蠢,只是因为后世缺少了部分关键信息罢了。

而且哪里有什么好的政策是全天下都受益的?

在生产力不发展的情况下,蛋糕就那么大,你重新分配,一定会有人受到损失。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6月3日到6月5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