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让一位同学总算给彻底解决了,那一天那个时候还坐在后排的我突然发现坐在前排的一位同学好像坐在那里以后的高度与他的身高并不相符。因为平时他坐在那里是什么高度早就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了,其实不光是我发现他好像坐在那里的高度与平时不一样,坐在后边儿的很多同学都发现了他坐在那里的高度与平时不太一样。因此纷纷的都在小声的议论着,当然我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里,但是我基本上就是偶尔的说上几句话,大多数的时候还是别的同学坐在座位上说着。
直到下课的时候,有一些同学趁着课间可以在教室里活动的时候就走了过去,向这位同学询问了为什么他坐在那里的高度怎么与平常不一样了。
这些同学基本上都是笑着走着回来的,有的时候就问他们为什么会问完了以后反而笑了,这些同学的回答基本都挺一致的,那就是那位同学是把所穿的羽绒服叠好以后放在了椅子上,然后坐了上去。那么厚的羽绒服当坐垫的话,人往上一坐肯定就显得高了。
于是班里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动作一致的都站起来把羽绒服叠好放在了椅子上,虽然有的同学说这样的话有可能衣服会出褶子,但是也总比每天因为把羽绒服挂在椅子强,毕竟这样不用每天为了那么一点儿的位置而来的那么早了。
其实最惊讶的还是孟老师,因为一开始她并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坐在那里的高度有变化了,而当第三堂课开始的时候给我们上语文课的孟老师一进屋,就站在门口看了半天。
“怎么才两堂的时间,孩子们你们怎么都变高了?”孟老师开玩笑的问道。
“老师,我们都把羽绒服叠好放在椅子上当坐垫了。”坐在靠墙那个小组的第一桌的一位同学说道。
“噢!我说怎么看你们的身高怎么都比平时坐在座位上的高度要高一些呢!”孟老师说道。
于是孟老师就开始接着讲起了语文了,说实话现在给我那个时代的四年级的语文书我能熟悉,但是现在让我说那个时候到底都学了什么,我可就不记得了。各位网友们,在不借助网络的前提下,你们有谁能够记得四年级上学期的语文都学什么了吗?我反正是记不住了。
唯一记得的就是每一个课文的都是分析段落大意,这个是最头疼的。比分析段落大意更为头疼的就是分段了,大概的意思就是每个课文的自然段可以分成几个大段,而每个大段的段落大意又是什么。
那个时候可能讨论段落大意算是我们班里学习氛围最好的时刻了,因为每个同学都对同一篇课文有着自己的理解,而理解不同的话,对段落大意也就有着不同的见解。
但是这个时候我注意到班里有几位学习好的同学对于段落大意的理解往往会和孟老师最后确定的完全一样。
其实不光是对于段落大意的理解与老师一样,很多时候对于课文里出现的新词的解释也于孟老师一样。一开始很多同学还对于这几位同学相当的佩服,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知道这几位女同学的手里肯定是有语文参考书,否则不可能每回对于段落大意的理解和名词的解释都与老师最后确定的完全一致,一次两次一致有可能是学习好的原因,但是每次都一致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同学都怀疑她们手里有参考书。
“你参考书在哪里买的呀?告诉我呗!要不然每堂课写孟老师确定的段落大意和名词解释太累了。”曾经不止有同学这么问过。
但是这几位同学都一口同声的说道自己没有参考书,人家说没有,也就不可能告诉是在哪里买的了。
可能有的网友会问了,之前我不是曾经买过参考书吗?怎么这个学期就不买了,那是因为原先都是太爷爷给我买的,但是这个时候太爷爷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因此也就不可能给我买了。再说了父母虽然在开学的时候就去新华书店看有没有参考书,但是奇怪的是我们区的那个新华书店里的四年级上学期的语文参考书竟然全都卖光了,由此可见那个时候给孩子买参考书的家长不在少数。
后来我把这个事情和母亲说了,说没有参考书的话基本上只要一上语文课的话,只要一到分析段落大意和名词解释的时候,孟老师也不在黑板上写,就是在那里念着,很多的时候根本就跟不上孟老师读的速度,可能这个段落大意或者名词解决还没有写完呢,孟老师就又开始读下一个段落大意或者名词解释了。
有的时候我们班里的一些同学可能都有那么一种感觉,那就是当和孟老师读的段落大意或者是名词解释同步写完都会感觉到是一种特别的幸福的事情。
可能有的网友会问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呢?原因其实也简单,那就是我在之前不止一次说过的,孟老师上课的时候要让我们把双手全都背在身后听课,只有她认为哪个是重要的时候才会让在笔记本上写她认为重要的东西。这样的话我们班的同学在写字的速度上都和别的班级有着很大的差距。
原先的时候可能孟老师让我们写在的所谓的课堂笔记本上的文字相对来说还不是很多,因此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四年级上学期的这种写的速度跟不上读的速度的情况。但是这个学期孟老师相对来说读的文字就非常的多了,而我们大多数的同学包括我在内还停留在原先的书写的速度上,所以这个时期记孟老师读的段落大意和名词解释不累才怪呢!
母亲听我说过完之后也感觉这样子下去语文课肯定不能集中精力听讲了,因为可能孟老师已经在读下一个段落大意或者是名词解释的时候我还在那里写着刚才的内容呢!这样下去时间长了,肯定就会感觉到越来越累。
后来母亲和表姐说了这件事情以后,表姐可能是找了她的同学,把她同学手里的四年级上学期的语文参考书给我拿来了,虽然我和表姐差了好几岁,但是好在那个时代的语文书的内容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所以基本上我还是可以用的。
那个时候我们班里的同学基本上都非常向往拥有语文参考书,因为里面毕竟有一篇课文可以分成几个大段,并且这些大段的段落大意是什么。以及那些自然段的段落大意是什么。还有就是那些名词解释的最为标准的答案。起码我拥有了表姐送给我的语文参考书以后,在孟老师读这些相关内容的时候心态就不那么着急了,如果真的没跟上孟老师的速度就回家看一下参考书上的内容就可以了。
至于数学的参考书,相对来说全班同学除了那些学习好的同学之外,好像都不太感兴趣。虽然数学参考书里也有每个单元都留哪方面的作业题的要求,但是好像没有一位老师是按照数学参考书上的要求去留作业的,好像都是按照自己的教学特点和进度给学生留作业。
虽然语文课的这些分大段,段落大意以及名词解释感觉很枯燥,但是如果和数学比起来的话,那么还是语文的受欢迎程度相对高一些。
虽然语文课有着那些痛苦的记忆,但是快乐的记忆也是挺多的,比如那个时候如果课文里有那种带有对话情节的话,就是我们最为高兴的时候。因为孟老师经常看一下课文里的对话有几个人物,然后就会叫出相应的同学来分别朗读这些人物的对话。当然还需要一个同学朗读那些非对话的文字内容,这个时候应该是全班同学举手最为踊跃的时候了,那种举手的场面我估计可能那个时候上小学的网友应该也会见到过,那就是很多同学都站了起来举手,甚至坐在后排的同学都一边举着手一边走到了最前排的位置了。
这个时候可真的看出来了,每个同学都有着很强烈的表演欲望,那个时候如果有哪个小学专门就开设表演课的话,我估计我们班的同学起码能走85%左右。
一位同学读着没有对话情节的文字,其中到哪位角色说话了,那么相对应的那位同学就朗读那段文字,如果读完以后没有自己所读的文字了,那么就坐下了。如果后边儿还有自己的需要读的文字,那么就继续站在那里,直到再次朗读自己角色的文字。
并且在四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孟老师还纠正了我们读课文的一个毛病,那就是无论读什么样的课文,我们的语气都是千篇一律的,没有一点儿的感情。所以在这个学期孟老师让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带有感情的去读。
因此这个学期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不光是有对话的情节的需要不同的同学去读,并且每个同学都需要按照课文所描述的情节把每个人物不同的说话语气给读出来。
因此这个学期我们班里的语文朗读方面应该是全学年最好的,连那两个公认的学习氛围最好的班级在朗读方面也没有办法和我们班相比。
其实小学的生活就是这样,真正的就是痛苦和快乐并存。如果说语文有的时候还能给我们这些学习不算太好的学生多少带来一些快乐的学习时光的话,那么数学可就是全都是痛苦的回忆了。
现在有的时候在网上看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的数学书的内容感觉很是简单,但是当年看上去全都天书,尤其是对我来说更是如此。
但是人家学习好的同学真的是老师讲一遍就会了,我和挺多学习不太好的同学听一遍真的就是听不明白。其实不是我们不学,挺多同学还是挺认学的,但就是听不懂,这个真的就是智商的问题了。再加上那个时候大多数同学想找补数学的地方找不到,有的时候就算知道哪里有的话,如果不是熟人介绍的话那么也进不去。因此大多数所谓学习不好的同学也可以理解成就是数学学习不好。
如果我们班里的哪位同学是语文学习不好的话,那么简直就是最大的新闻了。毕竟语文课如果跟不上的话,大不了多看几遍课文,把段落大意和名词解释多写几次也就差不多了。但是我要说明的是这是那个时候语文课上课的情况,今天语文课有的时候看上去好像比数学课还要让人难以理解。
这个时期无论是语文课也好,还是数学课也好,都用的是大演算本和和大笔记本来写作业了,至于原先使用的中等型号的各种作业本在四年级就已经远离我们了。
那大笔记写作业的感觉至今我还能依稀记得,那就是与写大原稿本的钢笔字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不过这个时候虽然孟老师要求的是写作业要用钢笔,但是如果有的学生使用铅笔,油笔以及那个时候相对来说少见的中性笔的话,那么孟老师也不会说什么。因此在四年级上学期的时候,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班级里挺多同学都是用铅笔写作业多一些,因为那个时候孟老师要求作业不能有涂改的痕迹,如果有的话那么肯定就会把作业本上的那一页作业给撕掉,所以我们大多数的同学都是用铅笔写的时候多一些,毕竟用铅笔写错了可以用橡皮给擦掉。但是用别的笔一旦写错了,那可就是真的错了,一点补救的方法都没有了,虽然那个时候曾经特别流行那种一头是黑一头是白的橡皮,并且都说黑色的那一面是用来擦除钢笔笔迹的,但是用了之后才发生用它一擦的话,那个痕迹更明显,还不如不用呢。
后来有一阵子有的同学曾经使用过那种方形的改正贴,但是使用了一阵子以后,孟老师还是不让我们使用了,因为使用那个更明显的就看出是有的地方进行涂改了。
所以那个时候如果真的想知道班里边儿谁的学习好的话,其实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只要翻看一上收上来的作业本,如果不是用铅笔来写作业的,并且本子还没有被撕的痕迹,那么这个本子的主人十有八九应该是学习不错的学生。
一个大演?本才能有多厚,并且如果用钢笔什么写的话,一旦有涂改的痕迹,那么那页纸就被老师撕掉,并且要求重新书写那一页。因此班里大多数的同学宁可用铅笔去写作业,也不肯用别的笔去写作业。
不过有一点要说明,孟老师只是针对有涂改的痕迹才会把那页纸给撕掉,但是如果那道题做错了,但是没有进行涂改的话,那么就不会把那页纸给撕掉了。
但这只是针对数学作业,语文作业的话那么可能被撕的同学可能就更多了,因为语文作业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首先得把字写对,如果语文作业写完了,但是这里的字有错的,那么一样会被撕的。
其实撕作业从第一次上小学的时候就有,在第二次上小学的时候这种行为依然陪伴着。
学校发的大笔记本和大作文本以及大原稿本和大演?本其实很多的时候只不是一种象征性的,因为哪位同学都不可把学校发的各种本子用到学期结束。
所以每次开学的时候,母亲都会提前把各种本子提前给我买很多,目的就是怕作业没有写完但是本子用完的情况发生。不过每次母亲都是放在柜子的最上边儿,如果母亲上夜班的话,可能会提前把每种本子各拿出一本放在我那个时候经常用来写作业的写字台或者缝纫机上才去上班的。之所以这样也是怕我没事闲的撕这些本子来叠纸飞机玩。
不知道那个时候上小学的网友有没有过这方面的体会,那就是那个时候无论数学作业本还是语文作业本都是分为AB两本的,因为老师当天收的作业不可能当天就发下来,因此是AB两个作业本轮流着写作业的。
每天无论是数学课还是语文课,在正式上课之前孟老师都会让同学去办公室把上一堂课收上来的作业本给搬到教室里。四个小组分成四摞,因为收作业的时候是最后一排同学开始往前传的,等传到最前边一排的同学的时候,最后一排同学的作业本肯定就是最下边儿了,而第一排同学的作业肯定就是在最上边儿,因此只要看一下每摞作业最上边儿作业本上的名字,就知道应该放到哪个小组的第一排的书桌上了。
然后第一排的同学拿完自己的作业本以后,就把其余的作业本传到了第二排的同学,依次类推到最后一排的时候,肯定剩下的就是最后一排的同学的作业本了。
那个时候很多同学非常害怕的就是作业本发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因为一旦没有自己的作业本的话,那么肯定就会有一种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