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次上小学时期的所见5

那个时候收废品可不光是卖钱,还有的时候那些收废品的用鸡蛋交接废品,当然不光是鸡蛋,什么鸭蛋,鹅蛋有的时候也会有。父母倒是没有用废品换过鸡蛋,但是在第一次上小学时放假的时候母亲因为实在没有地方让人看着我了,就把我送到了姥姥那里让姥姥帮着看我一段时间。好像那次在姥姥家居住能有半个多月的时间,我也不知道居住在大舅家的姥姥怎么攒到了那么多废品,其中还是以报纸为主,并且大舅家的报纸可真是用到了极致了,过期的报纸大舅先用来练习毛笔字,然后表哥和表姐在报纸四周的空白的地方有的时候用来画画,有的时候也用来练字,反正每次当姥姥把那些报纸拿出来以后给我的印象就是上边密密麻麻的毛笔字和钢笔字。

如果有收废品换鸡蛋的一来,那么肯定在第一时间姥姥先下楼去喊去,让他们上来用秤约完以后,就是姥姥与这些人为了多一个鸡蛋来回的讨价还价。反正那个时候我在旁边听着真是有时感觉挺有意思的。

大舅家的四楼不是朝着街道,而是朝着院里面。其实说是院也是很巧合的原因形成的。原先姥姥所在那个位置前面我说过了也是平房,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那时的产权单位就征用临街的那几幢平房用来建设楼房。因此在楼房建设完毕以后为了方便里面的居住平房的人进出而留出了两个大门洞,因此也就把里面的平房给围在了里面。

爷爷家是二楼,所以从小我在二楼的高度上看外边还不感觉有什么不适应,但是站在二舅家的三楼和大舅家的四楼阳台看外边的话那个时候我多少就有些感觉不适应了,可能我真的有恐高症吧?

那个时候站在大舅的四楼阳台往前边看和往左右看的话视野可以看的很远,连当时省城最著名的一个商场的二楼和三楼以及那个商场位于街角的最为显著的建筑标志都能看得见。

虽然大舅家现在已经搬到别的地方居住了,但是那个四楼的房子并没有卖掉而是租出去了。前不久的日子里我曾经和表哥一起去查看退租以后房子的状况,我又一次站在那个阳台上的时候,向前方和左右方向看的时候,视野里已经消失了很多的记忆。右边是楼房看不到什么了,左边和前方视野里也出现了很多的变化。时代就是这样一点点的在变化的。

那个时候假期作业现在想一想其实挺有趣的,记得在那个小学第一次放假的时候除了写那种正规的印有暑假作业和寒假作业字样的作业本之外各班的老师还会留自己布置的作业。其实现在想一想那个正规的作业其实所涵盖的知识量其实已经蛮多的了。不知道各位从80年代走过来的网友是否还记得那个写有暑假作业和寒假作业的本子,基本上是30页,一天一页。等写完的时候也基本上是新学期开学的时候了。里面的作业题基本上都是以数学和语文为主的,可能还会有一些别的方面的作业,但是因为年代太久远了的原因我都不记得了。反正那个时候写这个作业本有的时候就感觉挺累的,不过和牛老师所留的别的作业比起来,这个作业基本上就不算什么了。

每天写一篇大原稿纸,每个字写一行并且同样不允许写那样笔划少的汉字。后来我曾经不止一次询问过差不多同一年上学的楼房大院和平房大院的那个小伙伴,他们基本上也对这种大原稿纸写纸的印象极为深刻,并且那个时候我认为写大原稿纸简直就是一种恐怖的作业。那是因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那个时候各文教商店也好,还是那些商店里的文教柜台卖的都是400字的大原稿纸。其实不用说那个时候,就是现在让很多网友一笔一划并且是只能在方格里面写,恐怕写完以后的那种感觉也不是很好受。但是等到开学交作业的时候我曾经看到有的同学曾经用那种字数特别少的原稿纸写字交了上去,并且记忆里那种原稿纸比我们买到的要白的很多。现在想一想应该是哪个单位用的原稿纸让家长拿来给孩子用了。但是他们的这种优势也就保持了一个假期,后来无论是在这个学校的后两个假期和第二次上小学以后老师都规定写大原稿的话,必需得使用每页400字的大原稿才可以。如果使用的原稿纸没有达到400字的话,那么就必需每天写两页才行,后来在第二个假期结束的时候上交的用来写字的原稿纸基本上算是统一了。

那个时候好像这个学校的老师特别爱留一些写别的小学不会有的假期作业。现在我都记得老师规定每天必需得用剪刀从报纸上剪下一些特别简单明了的新闻报导然后粘在那种大笔记本上。反正那个时候一到假期无论是在自己家还是在大舅家或者是临时性的在别人家里的时候,那么这一家的报纸基本上算是毁在我手里了。假期的时候只要是报纸刚刚被家里人或者是别人拿回来,只要动作慢一点儿基本上就会让我用剪子剪的一个洞挨一个洞的。后来父母和我说这项作业必需每天晚上完成以后,报纸才算可以完整的让家里人看完,否则在假期里想看一张完整的报纸是不可的事情。

不光是报纸剪辑,那个时候还有一种更为变态的作业,那就是规定每天必需抄写两个新闻,并且这个抄写的新闻还不能写报纸剪辑的新闻重复。那个时候可真的是忙坏了父母以及大舅家里的人,本来那个时候父母只订了一份报纸,但是就是因为报纸剪辑和抄写新闻的原因在订报纸的前提下每天还得买报纸,后来还是太爷爷知道以后把他订购的报纸每天送给我家以后才解决了很大问题,那是因为太爷爷订的报纸都是通过邮局直接订的,而在那个时候已经出现的报摊上只会卖省城里仅有的几种报纸。太爷爷订的报纸现在我还记得有的报纸上面的新闻真的特别简短,因此太爷爷特意告诉我在每次抄完报纸以后一定要写是在哪个报纸的摘抄的,并且要注明报纸的出版日期。就是因为太爷爷的提醒,牛老师才没有说什么,毕竟各种证据都摆在那里的,她又没有说明必需得抄写哪个报纸的新闻。

其实如果说记忆最为深刻的假期作业,我想应该各位网友和我想的一样那就是日记。那个时候要求写日记好在没有字数限制,无论是第一次上小学还是第二次上小学可能每个假期别的作业会有变动,但是写日记和写大原稿是每个假期都有的。

第一个假期的时候我感觉还真的是认真的写日记,把每天所感受的心情记录下来,遇到不会写的字就问父母,但感觉还是问太爷爷的时候最多。太爷爷后来看了我的日记以后就和我说不应该真的把每天所发生的事情写在上边,尤其是和写作业有关系的事情更不能写在上边。虽然是真实发生的,但是老师看了以后肯定会心情不高兴。后来我真的得感谢太爷爷的教导,就是因为几位同学在日记上写了真实的对于那些变态的假期作业的感想以后,牛老师对那几位同学整个一个学期都没有什么好脸色。而我则因为太爷爷及时的纠正而把日记里的记述的事情都改成了与学校,老师和作业没有任何的关系的记述了。通常都是写天气,写交通,写到谁家这之类的题目。

其实这些还不算是最为头疼的作业,最为头疼的作业其实还是留的数学作业。但是当时数学题具体留的是什么内容我都忘记了,总之那个时候每天都有写不完的题,这些题基本都是母亲在数学书上抄下来的。只有要错的,那很少是更改的,母亲只要发现有错的,那么基本就是重新抄一份,然后把已经写完的数学题给撕掉以后让我重新写。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因为多少还有学前班打下的基础,所以那个时候写假期作业的数学题还感觉不算什么。到了下学期的假期的时候就多少感觉到假期的数学作业写起来有些吃力了,但是还是可以完成的。但是到了二年级上学期的假期的时候写假期的数学作业就感觉特别挺吃力了。我到现在都承认我不属于那种聪明伶俐的人,同时期的同学听老师讲数学课基本上一听全都会,但是我听基本上只能听懂一部分,有的时候例题弄明白了,但是只要题型一变化,那我就基本又都不会了,其实就是不能举一反三。

如果说以上的假期作业都是噩梦的话,那么只有一个假期作业应该是我相对来说比较愿意写的,那就是每天写10个汉字的字义解释。从语文课本的第一个汉字开始写,写到最后。如果写完了那么就重复的写,而那时候的字典并不是新华字典,而是学校发的一本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六级所有所学汉字的字义解释一本字典。其实说是发的,家里人也花钱了,不花钱就不能发给我。但是不想买的话还不行,那个时期的学校其实已经有些和今天类似了,只不过那个时期还没有太出格就是了。

学前班老师可以耐心的教我到明白,但是小学老师可没有那个耐心,那种影视剧里面展现的老师不厌其烦的辅导学生的场景在我两次上小学的期间都没有出现过。

以上所写的部分不能说是所见了,说是第一次上小学期间的假期感觉应该更为准确一些。

假期里如果假期作业写的比较快的话,那么母亲可以让我去爷爷家那里去找太爷爷去。而太爷爷有的时候就会领着我去十六门里溜达,同时有时会给我买些小零食,好像主要就是那种纸包装的牛肉干和葡萄干多一些,要不就是山楂片,记忆里好像这三种零食太爷爷给我买的最多,虽然也买过别的零食,但是相对来说次数不是很多。

有一天当太爷爷领我去十六门的时候我突然发现里面的柜台发生了一些变化。那就是原来买啤酒和打散装白酒的那个区域柜台里一下子多了很多的饮料,有那种一拉罐装的,还有那种外形大小和一拉罐一样的但是最塑料材质的饮料。但是有没有我上幼儿园的时候美国舅爷带来的那种可口可乐我不记得了,至于都是什么饮料我也不记得了,虽然太爷爷也给我买过,但是那个时候我感觉和那个汽水摊上所卖的汽水都差不多。

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个柜台的饮料品种越来越多,我记得母亲应该也是出于流行的原因吧!曾经在那里买过几瓶小香槟,这里我不敢定义小香槟的属性,不好说它是酒还是饮料。但是我喝的时候感觉口感比饮料要烈一些,但是和啤酒比起来要好的多。其实在幼儿园时期就喝啤酒了,只不过那个时候就是喝一小口。母亲买的这几瓶小香槟现在我都记得它的瓶子和啤酒一样是绿颜色的,大小也和啤酒的瓶子一样。后来当家里人来客人的话如果里面有小孩子,那么母亲就会打开一瓶让我们喝,虽然就几瓶小香槟但是在我的记忆里好像喝了能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那是因为每次母亲都不会让我们喝完,每次只给我们倒一杯然后就会用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木塞子把瓶口塞上。现在想一想母亲也真的是非常节俭。

母亲也就买过那一回小香槟,因为母亲第一次买的时候母亲后来和我说价格还挺便宜,她还能接受。但是等家里的小香槟都喝完了以后再去想买的话,那么价格已经涨的相对来说比较高了,所以就再也没有买过,因此至今我也就再也没有喝到过那个时候的那种口感的小香槟。

后来我再去十六门看那个柜台的时候,感觉啤酒没有什么变化,但是白酒明显减少而饮料的种类明显的增多了。

在后来的假期的时候再去十六门的话,里面的变化有的时候就能感觉出来有些改革开放的意思了。比如原先里面所卖电器也就是收音机之类的,在买电器的柜台里面就摆上了电视机了,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但是在我记忆里我没见到有人在那里买过电视,可能是我基本上就是和家里一走一过,如果有人买电视机我们也看不到。

另外还有那种吹头发的吹风机也在那个柜台的后面摆过,那个时候看那些吹风机感觉样式还挺洋式的,姑姑曾经在十六门买过一个,有的时候姑姑给我洗完头以后就用那个吹风机给我吹一下,那个感觉现在有时我还能感受到。那个时期的质量也真的没有话说,这个吹风机姑姑从80年代初中期的时候买回家,直到90年代的末期都一直在使用,后来是姑父家的亲戚从老家过来以后让姑姑送给这个亲戚了,前几年我还遇到过那个来省城看望姑姑姑父的亲戚我还询问了那吹风机怎么样了,他竟然说还在用着呢!当时我听到以后非常吃惊,那个吹风机得是什么质量用了最起码有30年了,想一想现在的吹风机那基本上就是无语了。我曾经问过姑姑那个吹风机是什么品牌的,姑姑说她早就忘记了。

除了吹风机以后,那个柜台后边还摆过暖风机,大多数都是长方形的,有的只能吹热风,有的是既可以吹热风又可以吹自然风,母亲曾经在那里买一个,但是这个暖风机的质量也就是一般吧!在我家里也就是用了不到三年就坏了。现在我还记得那个包装上面有一对外国的母子的温馨的场景,在母亲的身边放着一台这个样式的暖风机。说实话母亲一般都是在感觉到屋子里非常凉的时候才会有那个暖风机吹一吹热风,等感觉到不凉了,马上就关掉,那是因为那个暖风机真的实在挺费电的。

那个时候还有的别的柜台在我的记忆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无法准确的定义是属于那个种类的柜台。

原先母亲洗衣服就是用肥皂,但是随着家里有了洗衣机以后那么使用洗衣粉也是家里的一项日常开支了。那个时候十六门里卖洗衣粉还没有现在这些袋装的品牌洗衣粉呢!全都是散装的按照重量约的洗衣粉,售货员用那种我们称作是牛皮纸的纸张把洗衣粉给包装上以后再交给已经在收款处交完款的客人。不过那个时代的洗衣粉在我印象里去污能力是挺强的,但是香味和今天的洗衣粉肯定无法相比。不过那个时候母亲买一次洗衣粉基本上就能使用很长时间,那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只有洗一些很大的床单被罩的时候才会用洗衣机,平时基本还是以手洗为主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