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门在我还在第一次上小学的时候里面按照今天的话来说也拥有了卖产化妆品的柜台,但是那个时候的化妆品和今天的化妆品还不是一个意思。那个时候的所谓化妆品都是如今看来是老国货品牌的一些护肤品,同时那个柜台还卖洗头膏并且也是散装的,按照分量收钱。记忆里应该是有好几个香味的洗头膏,但是具体都是什么香味的早就忘记了。在我第一次正式工作之前,母亲始终都是给我买洗头膏使用的,直到我第一次领到属于自己的工资以后在第一时间才给自己买了洗发水(同一时期也有叫洗发香波的,也有叫洗发露的)。但是最近又开始使用洗头膏了,可能是转了一圈儿以后还是感觉洗头膏应该更适合我吧!
其实现在想一想那个时代的十六门里面的柜台变化已经可以感觉到一种时代的大变迁的风暴即将到来。只不过当时无论是卖东西的人还是买东西的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而已。
幼儿园时期的时候我所在省城的建筑队里的工人不说全部也基本上得有95%的工人就是省城本地的人,如果说有外地人的话也只是限于附近郊区或者是乡镇的人。至于那种外省的人根本就没有,为什么我这么说呢?那是因为在居住在楼房大院的时候还是居住在现在所居住的这个楼房以后,那个时候的邻居基本上都有在建筑工地工作的工人,有的时候父母和他们聊天的时候我在旁边也有意无意的听一下他们之间的对话。他们和父母说他们所在工地的工人全都是以居住在省城为主的工人。那个时候他们虽然不天天回家,但是基本也是一个星期能回来两三次的。
当然这种现象其实在第一次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悄然的有所改变了,那是有一次还是去十六门去买东西,在往文教柜台走的时候看到了两个戴着安全帽的工人也在里面走着,好像在找什么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在哪个柜台,那个时候就在十六门附近同时有好几个工地在同时开工建筑楼房,因此很明显他俩就是这众多工地当中某个工地的工人。其实对我印象最为深刻就是他俩之间的对话,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省城人之间的对话虽然不能说是标准的普通话,但是无论我和父母去天津还是北京,那里的人能都听懂我们所说的话。
而这两个人的对话当天我听起来完全就是外语一样,一点儿都听不明白。后来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走上前去问他们是那里人,他们这时用的应该就是带有口音的普通话了说出了他们的省份。当天回到家以后和父亲说起了当天的所见,父亲说太正常了,他们单位附近的工地外省来的工人也不少,并且也都是以南方省份来的人为主。当时全国大规模的因为工作原因而形成的人口大规模流动还没有形成,那个时候在我印象里一到临近春节的时候,基本上票还很好买,那是因为爷爷在我还是在第一次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去过一次北京,买的就是年三十头两三的火车票,结果到火车站就买来了。如果换到今天这个时间的车票肯定是不好买了。
那个时候的外来人口感觉好像还是比较好分类的,一类是外地来省城上大学的人。一类就是外地人口来省城当建筑工人的,那是因为那个时期的省城别的工作岗位基本上都是满员满岗的,只有建筑工人最缺,因为同时期建设楼房的工地特别多,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商品楼这个概念,但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同时期有这么多单位急于建设楼房。还有一种外来人口就是那些大学或者一些其它院校的外地毕业生毕业以后分配到各单位的人员。至于真正的那种就是外来务工的人员比例不是很多,那个时期在汽水摊的附近就有两个修鞋的人员,他们也是外省来到这个省城的,但是那个时代他们这种外来务工的人员比例不是很大。
因为我家现在居住的这个位置距离十六门不能说是很近,但是也不能说是很远,因此那个时代的很多变化有时就在十六门里无意之间就看到了。
之前我就说过了,那个时期省城里的工厂还挺多呢!不说大的,就是一些中小型的工厂在我居住的附近实在太多了,之前我说过有石棉厂,我家附近还有一个酒精厂,在十六门附近还有一个模具加工厂,在去往爷爷家的路上还会路过一个香精厂,在所上托儿所的那个院子里有木材加工厂,远一些的比如有我大舅工作过无线电五厂,这些是我现在还能记得具体干什么的工厂,至于那个时期挺多工厂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这些工厂有的有很大的院子,比如酒精厂和那个模具厂的院子都挺大,而更多的工厂只有工厂大门而没有院子。但是无论是哪个工厂一到过年的时候都会看到有工人站在梯子上挂着红色的灯笼,贴着春联。并且那个时期这些工人的脸上的笑容真是在今天找不到的那种笑容,应该是那种以厂为家的笑容。
那个时候春节之前很多天就可以买那些烟花鞭炮,这些工厂在正式休息的头一天上午都会燃放鞭炮热闹一下。当然不可能全员休息,怎么也都会留有值班人员,工厂规模小值班人员就少,规模大的话值班人员就多。比如那个酒精厂曾经听居住在那附近的同学说在过节的时候得有将近10个员工值班,因为厂区太大,人少了根本就不管什么用。
这里还是大舅的那个无线电五厂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那是因为只有这个工厂我是真正的进入到了内部的,其余的工厂大多数都是看外边看看外表,有的工厂最多是能进入到院子里去,至于厂房车间根本是不可能进去的。所以大舅所在的那个工厂才给我留下的极为深刻的印象。
那个时候大舅所在工厂的工会买了一个录放机,一到春节三十那天的时候,在工厂值班的人员就会把那个录放机拿到会议室去接到电视上看录像带。后来一到春节的时候大舅在吃完下午饭以后就会让表哥来我家问我去去他们单位去看录像带,我当然是求之不得了,于是经常是表哥用自行车驮着我去大舅的单位去看录像带。
直到现在我也搞不明白的就是明明是无线电厂,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一个车间厂房,里面什么机床都有,什么车床,铣床,钻床,冲床之类的机械加工类的机床都有,但是从那上边落满的灰尘来看应该是有一段时间没有使用过了。
大舅他们单位的会议室在二楼,在我的记忆里那个二楼的会议里的布置相当不错了。值班的人员把电视放到正中央的位置,调试出画面以后基本上大家都安静的看录像带,很少有别的声音发出来。到现在我都不知道那些值班的工作人员从什么渠道弄来的录像带,因为录像带出租这个生意当时在省城里还没有呢!
不过在大舅单位里没有看过一夜录像带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看个2盘3盘录像带以后就算看完了。表哥曾经和我说也就是过年的时候能在大舅单位里看看录像带,平时大舅也没有领表哥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基本上表哥看电影都是由我的母亲领着去的。看完录像带以后基本上我都是选择回家,然后表哥又得骑着自行车把我送回来,但是基本上表哥送我回来以后母亲也就让表哥住在我家里了,等初一的早晨再回去。
那个录像机别说在我小时候是个非常奢侈的物品,就连后期家家都普及影碟机之前录像机也没有说家家都拥有。至于录像机的事情以后还会提到,这里就暂时说到这里。总之对录像机其实接触的也挺早,但是从来没有拥有过就是了。
在第二次上小学之前,我家旁边的那片儿平房开始拆迁了,现在想一想那个时期真应该拿着照相机把那个时候的影像记录下来,临街平房的前边有漂亮的花坛,以及有一些临街的平房现在想起来本身就挺漂亮的,但是我真说不好是哪一国建筑的风格。不过那个时候就曾经不止一次听附近的人说过,在建国之前我家这个位置曾经是外国人居住为主的街区,那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些临街平房有的看上去特别漂亮了的原因了。但是除了临街平房以后,在这些平房的身后那些平房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那是因为通往这些平房的小道我基本上就没有怎么走过。但是据说里面平房的外表的样式和临街平房不能比,但是现在已经不可能再找出人来进行考证了。虽然说当时从我家单元后门出去以后可以看到平房,但是当时我是一次都没有走过,等走的时候,那片儿拆迁的平房早就盖成楼房了。
在没有第二次上小学之前,只要在家里的话那么基本都是围绕着这个建筑工地的沙子堆玩耍,那个时候如果家里大人找不到孩子了,只要来这个建筑工地的沙子堆基本上都能找得到。
那个时候附近的孩子小集体的意识已经比我第一次上小学的时候强了很了,比如一个平房聚集区的孩子就会走的近一些,一个楼房的孩子也是一样,但是当时我们这个单元如果说是孩子的话可能也就是我了,至于楼上那个曾经居住在楼房大院里平房的那家主人的儿子那个时候已经上学,但是就是不上学的话我和他的关系在那个时候也就是一般,所以很少和他有什么来往,但是在我家附**房没有拆迁之前的时候就在阳台看到他和那些居住在平房的孩子经常一块玩儿,当时我还挺奇怪,为什么他能和那些孩子玩到一起去?后来才想明白,原来他家的平房就是在这儿的,当然就和那些居住在平房的孩子熟悉了。
那个时候虽然都在沙子堆玩儿,但是基本上都是分伙儿的,通常是几个人在一起玩,而我基本就是等这些人都走了以后再下去玩,反正从家里的阳台可以看到那个沙子堆,也就不着急那么快出去了。
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个时候的孩子有的时候也显得挺坏的,因为沙子其实是人家建筑工地的材料,所以我们玩沙子其实也是一种挺不好的行为。那个时候有两个阿姨负责管理沙子,只要看到她俩来了,只要是在玩沙子的孩子就全都跑了,走了以后我们才回去继续玩。其实现在想一想人家其实并不是不让我们玩,她们出来不让我们玩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工地要用沙子,怕我们耽误了工作才会撵我们走的。
但有的时候我们使坏的时候就会在沙子堆上挖那种深深坑,当然得选好位置,通常都是她们来以后经常站的位置挖坑。挖完以后有的时候用报纸把洞口在盖上,然后轻轻的在上边撒上一层沙子,通常不仔细看的话根本就无法发现。其实有报纸还不是最高境界,我曾经见过居住对面院子里孩子用沙子堆的细沙做成一个圆形或者接近圆形的薄薄的沙子饼,然后把这个沙子饼覆盖在那个挖好的深洞上边,再然与周围颜色相近的沙子轻轻的撒在上边,那就更看不出来了。
如果有的时候那两个阿姨一来的话,我们就尽可能让她们走过来,如果一脚踩进洞里的话,我们就在周围大笑。她们也不生气,最多也就是说这群野孩子。
我们那个时候不光在沙子堆那里玩,如果遇到下雨的时候我们更高兴,那是因为雨一停的话,道路两边就会形成那种小水流儿。我们就会到工地拿砖头和沙子到马路牙子附近开始了我们的建设工程。说是拿那是美化,其实这个行为现在看来就是偷。现在想一想就在第二次上小学之前做过挺多不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现在孩子想做也不可能做了,小学时期的作业量已经比我们那个时候不知道要多了多少了。再说了就算作业量不增加,但是道路上的汽车也增加了,孩子想玩也没有地方玩了。但是我们那个时候以上的问题都没有呢!只要是写完作业了,不用打招呼基本上都出去玩了。
我们那个建设工程的游戏那个时候我们叫拦河坝,不知道别的地方的朋友小时候有没有玩过相同的游戏,如果玩过的话,你们那里叫什么名称呢?
那个时候有的孩子就知道选择什么位置拦这股水流是最好的位置,但是当时我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们一般都选在水流相对比较宽的地方拦水流,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不选择水流窄的地方拦水流呢?后来才明白在宽的地方看上去好像用的沙子和砖头多,但是其实并不是很多。那是因为那个时候马路多少呈现一个弧形。所以在宽的地方拦水流的话,水流不会从位于最外边用于拦水流的沙子和砖头绕过去。但是如果在最窄的地方拦水流的话,那么水流就会不停的从最外边绕过去,最后肯定比宽的地方用的多。
后来他为了证明他说的是正确的,在下雨之后我们先在宽的地方拦水流,然后记住水流不从最外边绕过用了多少砖头。在第二场雨下完以后又来到最窄的地方拦水流,结果真是不玩不知道,在最窄的地方拦水流竟然比最宽的地方多用了将近3个砖头以后,水流才不绕了。
其实那个时候我们都以为真的把水流给拦住了,但是后来还是那两个阿姨见我们玩的高兴告诉我们其实表面上看上去把水流给拦住了,其实水流可以从砖头的底下的缝隙流过去,因为砖头不可能完全与道路平行,另外就是看上去砖头与砖头之间用沙子填上了,实际上沙子与沙子之间还有缝隙,水一样可以流过去。
后来她俩说等看到水不绕过以后,就看看水多的能不能从顶上流过去吧!结果我们弄好以后就和她俩站在那里看着,结果真的就是虽然一边的水位高一边的水位低。但是高的水位就是始终不从那些砖头的上方流过去,一开始我们还认为是不是来水的方向不流水了,但是我们从上边来水的方向放了一个小木棍,就看着那个小木棍不由自主的就漂到了我们所建设的那个大坝前不动了。
让这两们阿姨一说,又通过这次算是试验的大坝拦截,我们玩这个游戏的兴趣算是彻底的失去动力了,从那以后我们这一片儿孩子就再也没有玩过这个游戏了,就算这个工地搬走以后,这两个阿姨也不知道去哪里了,我们也没有玩过这个游戏。
现在想一想这俩个阿姨心理学玩的太好了,从根本打垮了我们玩这个游戏的兴趣。
之前我就说过我那个时候已经可以自己洗漱了,不知道现在出生在那个时期一左一右的网友是否还记得那个时候洗脸的用具。可能不同地方的网友对于这个放脸盆的用具有着不同的记忆。这里只是我对于这个用具的记忆。
当我还在楼房大院里那个一楼居住的时候,家里根本就本就没有专门放脸盆的用具,母亲只是用一个板凳当作放洗脸盆的用具。反正那个时候母亲要是给我洗脸的话就得抱着我给我洗。等搬到现在所居住的房子以后父母才买了一个铁制的脸盆架,也有可能是那个时候我的个头长高的原因吧!所以就开始自己洗漱了。其实在爷爷家那个时候有一个木制的脸盆架,反正现在我还记得是那种特别古色古香的样式,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古代传下来的。
第一次上小学以后因为自己能洗漱了,所以有的时候去别人家的时候就留意了脸盆架了。现在还记得有几个居住在那种原先是外国人留下的房子里的父母的一些朋友家里的脸盆架是那种特别有年代感的并且带有西洋式的脸盆架。但是当后来开始意识到那也是一种生活文化的物品的时候,很多人家的脸盆架尤其是那种有历史感的脸盆架基本上都已经被曾经的主人给抛弃了。其实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后来热水器的普及,让人们都习惯了在水笼头那里洗漱了,而不再用这种专门放置脸盆的物品了。因此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垃圾站那里经常看到有很多的脸盆架被人扔到了那里,铁制的就让一些专门收废品的人员给拿走了,而木制的基本上都让当时还在居住平房的人给拿走劈了烧火了。现在想一想里面肯定会有一些有文化价值的脸盆架,但是在生活品质大变革的时代谁还会关注这些物品,等到人们想关心了,基本上这个物品在众多人家里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早晨当我下楼忘记是想干什么事情了,就听到很多人在议论那个摩电的轨道和基石在一夜之间都被撬了出来。当我听到以后顺着我家窗前的道路走了与主干道相交的地方一看,果然基石和铁轨都被撬了出来,整个主干道的中央就仿佛是一个来不及打扫的战场,那个场景简直让人无从下脚走到对面去。而也是在那个刹那间我也突然意识到了自从不在上那个小学以后,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乘坐摩电了。那天反正听到很多人在议论着什么,但是说的什么早就忘记了。
道路中央是什么时候清理完毕的我也不记得了,因为毕竟那个时候已经不上学了,平日里除了去爷爷家基本很少往那个方向去,那个时候人也小活动的范围基本上就是一个方向到主干道那边,一个方向到与主干道方向相反的洒精厂那边,基本上就是在窗前的这一条道路上活动,一般情况下很少去附近的街道去玩。那是因为当时除了十六门附近和我家旁边在进行建筑楼房这外,其余的地方全都是平房,有的时候感觉往远了一走就有一种特别恐怕的心理,那个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可能就是因为那个时候父母总说别往远了跑呀,要不然有野孩子打你之类的话吧。
记忆里其实应该还有挺多在第一次上小学时候所见的事物和感想,但是现在很多都已经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里。如果有的网友看到这段话以后,欢迎留言,大家一起回忆曾经经历过的那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