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论南北之地域差异化!

“陛下英明。”

“臣也以为,如今长孙尚书在高句丽,这吏部就少了一位能够正吏治之风的官员。”

“士廉公一心为国,又是当朝老臣,声望极高,自当为这吏部尚书。”

魏徵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了。

御史台那边的官吏们也就跟着一起,支持还在蜀中的高士廉回京上任吏部尚书。

尚书一职对于如今的朝堂而言,算得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了。

因为如今要在地方上建立州郡之六部官衙,处理州郡之六部相关国策。

人手也就多了起来。

六部尚书的权柄也会得到一个提升。

魏徵自然不想让这么重要的位置被世家大族所掌控。

不仅仅是他明白这一点,就是房玄龄等人也明白这一点的重要性。

只不过,房玄龄等人和世家大族多多少少也沾了一点儿关系。

他现在是没办法直接站出来了。

有了魏徵的支持,再加上武勋那边的声援。

高士廉回京上任吏部尚书一职,也就算是定下来了。

李世民又对郭安吩咐道:“去把东南的奏章都呈上来!”

郭安行叉手礼道:“喏。”

不一会儿。

不少关于淮南道、江南道、岭南道的大部分奏章,都搬到了这大殿上。

这些奏章,自然也是副本。

至于其内容,中书门下的大臣们,六部的大臣们也都可能看到过。

李世民指着这一堆的奏章,说道:“这里是淮南道、江南道、岭南道三道,从年初开始到现在的奏章。”

“朕看了之后,也让人归纳了一下。”

“诸卿也可以看一看。”

郭安随即拿出这一堆奏章上面的一个账簿,发给了文武百官。

大家也都浏览起来。

通过这个账簿,很快就发现,上面写着有民部、工部、吏部、礼部、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等各个官署的职责所在的内容。

并且进行了一次数据统计,三道一共有多少官吏,其中,多少官吏是蒙荫,多少官吏是老臣,多少官吏是新晋进士等。

也有着对于江南道新修建的水渠的统计,以及今年从年初解冻之后到这四月以来的开垦良田有着多少亩,以前有多少亩等等。

还有着刑事案件,出现了多少盗匪,又有多少飞贼等等。

大家一边看,一边揣摩着圣意。

陛下想要做什么呢?

李世民却又接着下令,让郭安把陇右道、河东道、河北道、河南道的账簿拿了出来,传阅下去。

“诸卿可以看一看,以这黄河之南的地方,有着多少良田,又有多少人口。”

“每一年,黄河之南的地方耕种了多少亩田地,又有多大的丰收。”

“而黄河之北又耕种了多少田地,又有多大的丰收?”

“再看看,又有多少地方的百姓,在二十年前,为了躲避战火,从而找了一个偏僻的地方住着。”

“如今,还有着不少躲进了深山老林里面的百姓不愿意出来的?”

“看一看,比一比。”

想要让大唐的重心放在东南沿海之地,不说说说那么简单的。

不是李世民一拍桌子,下达了命令,就真的把重心放在了东南沿海地带。

因为在陇右道有着关陇世家,他们算是李唐的根。

李世民不能为了发展,而不顾这些人的死活。

更别说,黄河以北,还有一个山东士族呢,还有河东士族呢。

这些世家大族的实力,真的不可小觑。

李世民要做的就是用事实说话,让大家都能看清楚形势,都能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顺着他的思路,把重心放在东南沿海。

而他这么一开口,众人也都知道李世民想要做什么了。

“陛下……!”

裴义山就急急忙忙站出来了。

从这些账簿上看,东南之地的良田众多,丰收也比黄河之北的要好多了。

看的他都羡慕不已。

可裴家的根就在河东,他不可能抛弃了自己的祖宅、祖地,直接去东南之地。

可若是让陛下觉得东南好,黄河以北不值得朝廷去重视。

那以后的河东之地就可想而知了。

李世民却直接抬手,制止了裴义山的谏言。

“诸卿,朕这些年来批阅奏章,也就发现了这一问题,故此,当年才会想着把那些流民安排在岭南之地。”

“让他们去岭南开垦荒地,还给他们落户,只要是他们开垦出来的田地,那都是他们所拥有。”

“仅仅是一年的时间,大唐就多出来几十万亩良田。”

“再后来,司农司的官吏在赵王的指点之下,于东南研究出来两季稻、三季稻的耕种之法。”

“再一次提升了东南之地的丰收之高度。”

“西北之荒漠,北地之苦寒,这些地方就算是朝廷再怎么治理,也不能在荒漠之地,种上水稻,甚至是粟都是颗粒无收。”

“大唐如今有着广阔的疆土,我们就应该利用好这些地方。”

“东南适合耕种,那就在那里开辟出来辽阔的良田,把农户向东南之地转移。”

“还有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河东道等,也都有着广袤的平原地带。”

“这里更加适合耕作,也适合弄一个鱼塘出来,还有种植桑树,采桑养蚕。”

“什么地方适合什么,那就推行什么。”

“营州和辽城等地,都是一片黑土,适合种植玉米和土豆,那就推行玉米和土豆。”

“东南适合种植三季稻,那就推行三季稻。”

“合理耕种,才能提高产量。”

裴义山等人一听,这才松了一口气。

这倒是没什么。

他们河东闻喜也有着自己的特产。

李世民又继续道:“岭南之地的西南多瘴气,也多深山老林,也不太适合耕作。”

“那里就不再继续开垦了。”

“安东都护府这边还有很多很多黑土地呢,以后,可以把农户们也迁徙一些到安东都护府。”

“还有……。”

李世民起身,站在了地图前。

指着琼州之西,交趾之东南,也就是越南那边。

“朕要在这里,再建造一座重城。”

“从这西南沿海,开辟丝绸之路,从这里到天竺和拜占庭。”

琼州是赵王陈平安的封地。

这些年,在陈平安的各种资源倾斜之下,已经成为了大唐最南端的一座重城。

琼州距离关中实在是太远了。

这里以前可以说,是专门用来处置那些犯了错的官吏或者是世家豪族之人的流放之地。

当初,李世民把这里作为陈平安的封地的时候,很多人还有一些疑惑。

陈平安如此得圣宠,怎么封地却在这天涯海角之地?

后来,陈平安给琼州修了路,又在那里建设起来美丽新乡村。

全部都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可以抵抗台风的那种。

房屋鳞次栉比,道路阡陌纵横。

再加上椰汁罐头、桂圆、火龙果、凤梨等水果特产,很快就实现了创收。

从一开始的以物易物,满足了当地百姓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再到后来货物被一些行脚商大批量进购,然后把这些货物运送到其他地方进行销售。

毕竟,这里是陈平安的封地,他又是将作监的少监。

稍微来一些技术倾斜,直接发放许可证,就能够盘活原本还是穷乡僻壤的琼州。

再加上,陈平安还打算在这里打造一个旅游胜地。

吸引一些豪门世家的子弟们到琼州游山玩水,特别是海景房,那真的是不坑穷人。

虽然还没有达到后世五星级酒店的标准,但是三星级是已经有了。

大唐第一座九层楼的建筑,一共是三十米高。

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高的建筑了。

关键是还非常大。

里面用上了最好的大理石地面铺设,再用打磨机打磨的非常光滑。

还有非常厚实的落地窗,窗户不是很大。

可是,站在这窗户处,可以看到远处的大海。

如今的琼州。

早已经成为了一处胜地。

陈平安用实际行动给所有人都做了一个榜样。

更是给李世民走出来一条路。

如何才能让百姓们过上吃饱穿暖的生活,什么才算是吃饱穿暖的生活。

到了琼州,就可以看到了。

如今,李世民想要借助这一次的机会,在越南那边建立一座重城。

用来发展东南之地。

说白了。

这资源还是有所倾斜的。

最起码,吐谷浑西北荒漠之地、吐蕃那种高原苦寒之地、突厥那一片草原之地,都不太适合发展。

也就一个突厥,以后也就是大唐的牧场了。

大唐的百姓们要吃上一碗荤菜,这肉的主要来源就是突厥那边的牧场。

李世民要根据陈平安所讲述的千年之后的四大粮仓,建立大唐的四大粮仓。

东北、华北、汉江、岭南,到时候,就会有一句,岭南熟,天下足的美誉。

这些地方用来耕种,保证大唐的基石不被商业化、工业化的发展而遭受到破坏。

再在河东、河北等地建立工厂。

这些地方靠近煤矿,也就跟方便设立工厂,炼焦的时候,也更方便,省去了石炭运输的成本。

当然,为了防止西北的土地沙漠化,还是要持续治理。

也就是防风固沙了。

这不仅仅是解决以后沙尘暴的问题,还能够解决泥沙流失严重,而黄河泥沙量慢慢地增加,河床被抬高,以至于年年出现决堤的灾害。

要做的事情还是比较多的。

有一些人看了看站在房玄龄身边的陈平安。

琼州乃是陈平安的封地。

如今那边已经是改天换地,通过去了那边的自家子弟回来讲述。

琼州的百姓们的日子,过得比他们还要好。

他们听了,也是无法想象,为何仅仅是几年的时间,琼州就有了如此大的变化。

不过,又一想,陈平安出仕十年,大唐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区区一个琼州之地,又有多少百姓?

陈平安完全可以用上自己库房的那些钱,再加上,他那巧夺天工的能力,就可以让琼州建立很多工坊,可以养活无数的百姓。

“陛下英明!”

这一次,陈平安第一个站出来了。

咋说,这也是他们早就商议好了的决策。

其实,大臣们也没办法反对,事实依据摆在这里,那么多的账簿,一个一个数据摆在他们的面前,南北之地的差异非常明显了。

不适合耕种的地方,难道他们还要坚持去耕种。

种子发了也是浪费啊。

再说了,李世民指出来的四大粮仓,还有不少地方,还能继续开垦呢。

他们有的是办法继续积累自家的财富。

李世民要的是大唐的基石不被破坏,世家大族们也要的是自家的基石不被破坏。

其实,只要是大唐制度还在,大家的基石也都还在。

李世民在昆州建立了重城。

带动了岭南之南的地方的发展,也就是云南之地,这里多夷族,交流不方便。

不过,昆州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

在这里可以赚到钱,在这里,可以吃上肉,在这里,可以过上更好的日子。

百姓们自然会慢慢地迁移到了昆州。

如今,再在越南那边建立一座重城,也就相当于是这岭南已经有了四个重城。

贺州、昆州、琼州以及越州。

第二件国政谈论完毕之后,就是第三件事。

也就是大家也都很关心的献策。

他们可是准备了五天呢。

现在,一个一个都把自己的奏章上交了。

这一次,就算是七品官吏,都有机会上达天听。

再然后。

就是第四件事情。

一直到了午时初。

大朝会才结束。

这也是贞观年来,时间最长的一次大朝会,商讨的内容也是最多的。

就这,还没有商讨完毕。

李世民还要等到高士廉从蜀中回到了京师,上任了吏部尚书之后,再进行讨论人事任免的国政。

像是得到了举荐的上官仪、韩暖等人,也要在吏部尚书盖了官印,发布了任命书之后,才能走马上任。

他们这些人走了。

他们原本所在的官职的职位就空出来了,也要有人可以补上。

谁可以补上,就又是一个问题,也需要商讨。

对于这些。

似乎和陈平安没有太大关系。

大方向上的发展,李世民已经问过了,两个人呢也商讨过,不必须要再多说什么废话。

陈平安依然还是在将作监那边研究着蒸汽机。

“我们没办法把蒸汽机、发电机装载在三轮车上,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造出来一个非常大的蒸汽机,再造一个能匹配这个蒸汽机的超大型载人车厢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