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隆庆登位,登极诏之争

“李青云进京了。”

京城里上下都念叨着这句话。

好像他是什么天大的人物,人尽皆知。

嘉靖驾崩,裕王登基,预备着年后就改年号。

裕王住进紫禁城,在百官看来也是一个极为积极的信号。

住紫禁城里好啊,千万别学你的父皇,搬去西苑,空置宫闱。

在徐阶的刻意安排下,一个简单的居住地变作了政治信号,而内阁全员也都重新搬回紫禁城中。

紫禁城里,李妃抱着小万历,念叨着他的二师傅要来京城了。

内阁里,李春芳与陈以勤交头接耳,也在讨论。

宫墙外,在翰林院编修的庶吉士翻录着《永乐大典》,也在聊着李青云。

民间的声音小了些,京城的百姓议论着这个年轻的臣子。

上一回有这般威风的人还是胡宗宪,有一部分百姓心里盼着京城有这样的人,应该就能在俺答的铁蹄下保护他们了。

大明的都城可不像前朝,占着好地方。

天子守国门,听着凛凛威风,但代价就是失去战略纵深。

不像长安那般有高山铁关镇守,也不像南京进退自如。

北边的的俺答不需要打破长城的防线,绕道过来,就能轻易围住京城。

每一次被围对百姓而言都是一段痛苦的经历,最近的一次还是发生在嘉靖四十二年。guqi.org 流星小说网

有个武德充沛的大臣,就不怕三番两次天子被逼南巡。

事实上,李青云并不是武德充沛的人,他能打赢仗完全是手里捏着四个二。

只要自己不一直喊“过”,闭着眼睛打都能赢。

但是他的优势就在于,他知道自己捏着的是四个二。

“京城变化倒是不大,还是有些荒凉。”李顺儿不是第一次来到京城,对所见所闻评头论足。

他身有军功,却甘心做个保镖。

以李青云如今的权势,安排李顺儿做个总兵也是绰绰有余的,出门在外就被人叫声将军,那多威风。

就连一向忠心的史学典,如今都在一地做官了,李顺儿还是选择留着保护李青云。

李青云望着高耸的京城城墙,心中有些感慨,道:“咱们这一来,不到万不得已,可是真不走了。”

回头望了一眼李顺儿:“家里人能习惯这大雪天吗?”

李顺儿努努嘴:“外面的人穿着单衣都能在这儿活下来,我们家里人衣服厚实着,准能适应的。”

这话有些深刻,李青云倏然沉默了。

马车轱辘转的越快。

人到驿站,还未歇息片刻,就有小太监上前,扯着嗓子:

“可是浙直总督李青云?裕王有请。”

嘉靖遗诏虽然发了,但是流程还是要走的。

三辞三让不知道走到哪一步了,总之登极诏未发之前,还不能改口叫皇帝。

礼法森严。

未来皇帝召见,李青云自然怠慢不得,即刻上马随小黄门去了紫禁城里。

“敢问公公名号?”路上,李青云打听消息。

来的匆忙,他一时间也难以从李妃弟弟那里得到京城的消息。

那小黄门笑道:“李制台不必客气,奴婢乃是杨公公门下,一点贱名,不足入耳。”

杨金水终于混出头了吗?李青云心中感慨,随即问起如今裕王继位的情况。

“百官两次劝进,王爷坚持不受,为了社稷稳固,也是住进了乾清宫里。”

那就只差登极诏了,李青云恍然,自己来的正是时候。

只是不知,高拱是否随他所说,抢到了这遗诏里的名头。

乾清宫里,裕王为了避嫌,坐在旁边的位置上,见李青云进来,脸色一喜。

两人再次见面,隔得更远了。

李青云当即行礼:“参见陛下。”

裕王脸色一板:“李师傅,不可胡言,本王还只是王爷。”

李青云装作听不懂:“先帝只有王爷一个皇储,王爷如何当不得这声陛下。”

裕王心中一喜,瞧着李青云愈发的顺眼,说道:“李爱卿在东南所为,立下社稷大功,可谓国士也。”

李青云脸上惶恐,道:“怎敢居功,皆因先帝识人信人,将士出生入死,这才一举扫平了倭患。”

裕王没怎么在意李青云故作谦逊的话语,满脑子都是他口中的“先帝”二字。

眼神几乎是不受控制地往旁边的龙椅看了一眼,视线在一刹那变得火热。

裕王轻咳一声道:“有功就要赏,大明从不亏待有功之士。”

李青云当即从袖子中取出一封奏疏,道:“正要呈给皇上,此封奏疏中,记录了广东一战中有累累战功之人,上面还写着本次战斗的斩获,其中金银无数,各种奇珍异宝更是数不胜数。”

裕王眼睛一亮,开口就要说什么,但立马又忍住,道:“此事交由内阁处理商议。”

还需忍耐,再忍耐,裕王心里不断说服自己,克制住贪婪。

“臣先前便上了一道奏疏,这些金银,多数是要用在广东战后重建上,只待内阁通过其中方略,广东便可改天换地也。”

李青云故意提起先前那道奏疏,明知这封奏本已经被徐阶否决掉,此时再提,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裕王道:“兹事体大,须得与诸位阁员商议,李爱卿刚来京城,可先到家中歇息一二。”

李青云也不多说,立即告退。

走出文华门,李青云便见到有人招呼他。

宫门之中,又不是乱世,自然是极为安全,李青云心中猜到什么,连忙过去,在拐角处当即看到了杨金水。

杨金水躲在宫墙的影子里,只不过没再全身披着斗篷。

“李兄弟这是不认得咱家了?”

“杨公公说笑,”李青云拱手:“要恭喜杨公公,终于是熬出头来,从那陈洪的魔爪中逃脱出来了。”

杨金水嘴角扯出一抹冷笑:“李兄弟就别笑话咱,不过是那陈洪自以为资历最老,目中无人,再加上咱卑躬屈膝这般久,才得了这么点权力。”

李青云摇头:“还是要恭喜的,陈洪那厮性子凶狠,注定活不长,取而代之也绝非难事。”

杨金水:“那咱家就受了这份喜,李兄弟就快登堂入阁了,这阁员的喜气可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沾上的。”

两人相视一笑,客套话也就到此为止。

杨金水道:“明日,约莫是后日,百官便会进行第三次劝进,你差了前两次,这最要紧的一次莫要再缺了。”

具体时间,李青云可以回去找高拱询问。

“你教我讨好裕王的法子……很灵,”说到这里,杨金水深深地望着李青云。

天底下的人都当裕王是贤良的君主,就连死去的嘉靖都是这么认为。

只有李青云,说裕王吃喝嫖赌啥都沾,偏偏还都猜对了。

李青云笑道:“灵验便好,只盼着公公越来越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公公可是我在宫里唯一的人脉了。”

宫里还是要有人,李青云这条宽阔通畅的仕途,虽然有抓住了嘉靖钱袋子的缘故,但也绝少不了宫里太监的帮助。

不然,光凭他几次冒险的行动,嘉靖稍微一狠心,就把他撤换了。

出了宫门,李青云并未回府休息,而是马不停蹄赶去通政使司,将奏疏呈上,随后便去拜访高拱。

高拱不在府中。

此即非常之时,高拱效仿徐阶日夜守在文渊阁中,直到通政使司转交了李青云的奏疏,他才知道原来李青云早已到了京城。

他立即找了理由,在宫外见到了李青云。

“先帝驾崩,各衙门事务繁忙,广东一战封赏之事要缓一缓。”

一切给裕王继位让步。

李青云看出高拱眉眼间的忧虑,好奇问道:“不知高师傅因何事而发愁,莫非这遗诏当真被徐阁老自个儿揽了过去?”

高拱摇头,道:“如玄卿所料,我也去拦了,但……”

高拱忧虑于与徐阶的彻底决裂,同时失去了张居正这个可爱的小老弟,这些天他才深深感觉到徐阶在朝堂之上的影响有多么大。

从嘉靖遗诏到东府启请仪注、裕王入内仪注、告内殿仪注、再到三上笺劝进仪注等,整个过程,徐阶几乎是以秀肌肉般的方式向高拱展现了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高拱也是不服输的人,道“眼下劝进裕王登上大位之后,还有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此事若不做文章,将永远被徐阶一党压在身下。”

他指的是登极诏,三次三让之后,裕王登上大位,便要立即召发登极诏。

登极诏中的内容要比遗诏更加珍贵重要,里面包含了新朝未来三年五年,甚至十余年的气象。

打个比喻,就是新上台人的纲领思想。

看高拱的样子,这是被压得喘不过气,丝毫碰不得登极诏。

李青云沉吟片刻,问道:“高师傅打算怎么做?”

高拱道:“顺势而为,眼下不是闹事的时候,我在遗诏时闹腾过了,如今也不好再闹。”

高拱虽然暴躁,始终是知道分寸的人,觉得社稷为重,万不可在新老皇权交接的时候闹出幺蛾子。

他望向李青云:“如今玄卿进京,便是徐华亭都拦你不得,入阁拜相乃是水到渠成之事。”

“入阁之后,我等三人,便再也不惧徐华亭,届时再找机会,将他拉下马。”

这话说的有些露骨了,高拱这是不直徐阶久矣。

其实若是按照正常首辅次辅的规制来看,徐阶的脾气当真是没话说。

人人以为内阁当中彼此之间的关系如同仁宗时期一般,三杨互补长短,同心协力处理政事。

实际上内阁当中,首辅独尊,次辅循循若属吏。

这也就是徐阶自身打着反对严嵩的旗号,严嵩时期首辅专权,徐阶就非要分权,采用内阁多员共政、公同票拟的运作形式,高拱也才有了反抗之机。

不然,在没有皇帝下场支持的情况下,高拱极难与首辅掰手腕。

“你若入阁,内阁当中便有六人,你,我,再加上高子象,西风便立即压倒了东风……”高拱陷入了争斗的漩涡中,满脑子都是如何在内阁中掌握更大的话语权。

李青云好似无意地提醒:“此事思之甚远,如今朝局可不安全,百官俸禄不发,连年亏损,国力不支。”

“裕王登基之后,应当先考虑这些问题。”

现在大明朝的问题暂时都被嘉靖驾崩一事给掩盖住了,但纸是包不住火的,这些问题等到百官百姓过了新帝上位的兴奋期后,又会暴露出来。

届时会反扑的更加猛烈。

高拱激昂的情绪一滞,眼神再望向李青云,略显复杂。

他叹了口气:“这些事,老夫全都知晓,徐华亭的本事,我是佩服的,但也正是知道他的本事,我才不得不两头兼顾。”

“治理天下,燮理阴阳一事,终究只能由一人来做。”

那个当初一心倒严,为天下太平的高拱如今竟然显得偏执了。

李青云低头说道:“高阁老言之有理,是我孟浪了。”

确实啊,首辅只能一人为之。

哪怕是李青云,也是这般想法。

话聊到这个份上,也不好继续,高拱叮嘱李青云,记得明日前来劝进裕王,万不可缺席之后,匆匆回了文渊阁。

————————

十二月二十日,群臣于文华门外跪上劝进第三笺。

司礼监官由中门捧人,百臣叩头,退候于会极门外。

裕王览笺毕,召集五府掌印官、提督京营官、内阁官、六部尚书及左右都御史进见。

“大行皇帝宾天,殿下为宗社神人之主,臣等愿殿下节哀,早正大位。”

俗话说,事不过三。

明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经过三次回转,终于走完了程序。

裕王接受劝进,群臣叩头而退。是日谕礼部具登极仪注

李青云立于百官之中,心里虽然理解这其中门道,但始终觉得拧巴。

太拧巴了。

分明裕王就是如此期盼着在早登大位,开始放荡不羁,无拘无束的生活。

群臣期盼着新帝登基,老朱家把工钱赶紧都补发了,心里着急却还要伸长了脖子等待。

李青云还在愣神的时候,宫中太监传唤:新帝召内阁阁员,六部九卿,于乾清宫中议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